为人·处事·做文章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hus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每一件事都可以用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它,生活厚实的人,做出来的文章才有积淀。学会了为人,处事,下笔才有话写,才知道往哪个方向写。博览、阅读、思考与背诵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观点中所提倡的,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的文化氛围下做到语言的积累与感悟的培养,为学习语文打下坚实基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體,作文教学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进行自我选材、自我构思、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俘虏”“机器”、教师的“仆人”、知识的“奴隶”,教师应还给学生一片自由的蓝天,让他们展翅翱翔,还给学生一个自主的舞台,让学生自己来扮演作文活动中的主角。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如何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总结生活经验,不仅给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生活的坐标,做人、做事的准则,而且还可以指导学生写出有闪光点的文章。
  【关键词】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写好作文,重要的不是文字的功夫,而是生活的积累,德行的提升。因为应试的要求,导致教师的作文教学大都迎合应试的要求,学生的写作也脱离了自己的生活。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写作中都无法将自己的思想结合自己的生活展示出来,写出的作文脱离现实,内容空洞,缺乏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缺乏自己的思想。现实教学中教师常常会碰到这样的现况: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不足。学生在校学习的课文很多,但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的写作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学生的头脑中可用的素材太少,写出的作文大都空洞无味,满纸白话,主旨表达缺乏个人鲜明思想。
  有人说,“文章千古事”“妙手偶得之。”说得很玄,好像普通人就做不了文章似的,其实“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生活,即可作文章,文章就是生活的反映,初中生,让他们把文章当日记来写,文章也就不再玄妙,一切皆有可能。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每一件事都可以要用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它,生活厚实的人,做出来的文章才有积淀。学会了为人,处事,下笔才有话写,才知道往哪个方向写。
  一、生活是源泉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可以通过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明白很多书本上不明白的观点和思想,同时也让学生更能了解课本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只要学生乐于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生活中很多细节都可以被用来作为写作的素材,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关于写作练习,学生更应以自身为出发点,积极观察生活,通过了解周围的人和事,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社会生活作为教学内容,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例如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演讲竞赛、口头演讲、写人物传记等活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关注生活,多角度看待事物,学会及时捕捉写作灵感,让学生学会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并学会用语言将自己所感所知表达出来。教师还应当组织一些活动,如参观一些平时接触不到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发现一些新的生活的美,精炼自己的文笔,让自己的写作风格得到充分的展现。
  如:《观察各种车辆》教学,现在太多的车辆,太多的诱惑,让学生总有一份好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我们学校的车子是什么样子的?接着说出平时还看见过什么样的汽车?然后多媒体出示各种各样的车辆,然后激发想象:你们想拥有自己的新汽车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大胆想象,给自己设计出式样新颖、功能奇特的神奇汽车。说说自己认识的汽车的样子和作用,最羡慕的人以他的口气来向大家介绍你最感兴趣的一种汽车,然后画一画,说一说你这样设计的理由和构思过程。有的学生说道:“我的汽车是深蓝的,车顶上有一个大大的螺旋桨,看上去有点像一架直升机。你一定会问我:车顶上的螺旋桨有什么用啊?听我来告诉你吧:当我开着汽车去上班的时候,正好碰到路上堵车。这时只要我按一下上升电钮,螺旋桨就会不停地转动,我的汽车就飘飘悠悠地飞上了天空,越过堵车地段,我再按一下降落电钮,它就能平稳着地,继续驶向前方。欢迎你使用我设计的多功能环保汽车,让人类不再受汽车尾气的困扰,让地球母亲青春常在。”。用生活的多面性,引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我们要抓住生活的精彩处,加以引导,让生活成为写作的原料,写出生活的真味。
  教师应还给学生一片自由的蓝天,让他们展翅翱翔,还给学生一个自主的舞台,让学生自己来扮演作文活动中的主角。
  另外,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因此,教师除了要给学生教授课本上的知识外,还应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作家的作品。如背诵赏析古代诗歌,让学生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让学生多阅读中外经典名著,丰富学生的知识,了解不同领域的思想,培养人文素养。还可以赏析一些文质优美的散文或人生感悟,培养学生细腻的文笔。通过让学生了解各种类型的作品,让学生形成自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博览、阅读、思考与背诵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观点中所提倡的,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的文化氛围下做到语言的积累与感悟的培养,为学习语文打下坚实基础。
  二、人情练达即文章
  “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年轻人,写出这样的诗句,不仅是文采,更是胸怀,先有做人的大追求,而后才有这样的好句子。“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中年人的淡定,烛照遥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如何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总结生活经验,不仅给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生活的坐标,做人、做事的准则,而且还可以指导学生写出有闪光点的文章。
  (编辑:陈岑)
其他文献
【摘要】高中课程标准对议论文是有要求的,议论文文体也在高考作文的考试范围之内,可现状是“学生根本不会分析和论证。文章缺乏主体思考,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一些学生觉得没东西写时就知道在故纸堆里找东西或是生搬硬造。”(王栋生语)  【关键词】写作方法;考试;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高中生议论文习作水平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初中缺乏训练;二是现在教材中的议论文数量明显偏少;三
【摘要】书信是常规写作体裁,能写出规范作文的学生越来越少。本文从实例导入,继而纠正病文,再出示口诀,最后当堂训练强化。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是本文特色所在。  【关键词】书信;纠错;口诀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选题背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
【摘要】有些教师常常会为了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和应试能力的训练而苦恼。为了培养能力,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没有时间给学生们教授考试的知识点,课堂热热闹闹地,但最后学生没有学到东西,考试起来总是不尽如人意。似乎“能力”和“应试”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认真想想,其实语文的素养和应试的能力并不是矛盾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应试的能力其实说到底就是学生们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最基本的问题的能力之一。  【关键词
【摘要】帮助学生获得,促进学生发展,这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课堂教学应是一种以“学”为宗旨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单纯以“教”为出发点的教学视角转换为以“学”为出发点的教学视角。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既是实现以学定教的有力保障,也是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高效的关键。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思维这四方面考虑,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必定会提高初中
【摘要】高考特别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牢固树立“少教多学”意识,通过思想情感、写作兴趣、批改评语等方面的引导,变“教”为“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从而跳出作文的“苦海”。  【关键词】作文指导;跳出苦海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高考作文分值是60分,是高考中分值最大的一个题,随着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的推进,作文在语文综合能力检测中的比重明显加大,有的省
【摘要】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一生的追求与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艺术。“深入浅出”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而“浅入深出”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只有两者结合起来,从教师的“深入浅出”到学生的“浅入深出”才能达到的教与学高效。  【关键词】教学过程;《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有人说“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是一篇好散文,却未必是一篇好课文”。在备课过程
【摘要】在理解古诗文字面意义的同时通过体味韵律美、领略意境美、体验情感美、领悟哲理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丰富的内涵,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  【关键词】情景交融;《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作为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是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对《伯牙绝弦》一课的反复打磨中,我尝试摸索出
【摘要】“一颗沙粒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当我们注重对词语的教学时,学生在经历对词语进行感知、咀嚼、运用后,它们将植根于学生的心中,学生也将从一个个词语中构建自己的言语世界。  【关键词】词语教学;高年级;《詹天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词语是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通过作者字斟句酌而来的,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折射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在
【摘要】拓展阅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定要立足文本。我们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拓展的时机、拓展的内容、拓展的宽度和深度……都要围绕文本来展开,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关键词】《天鹅的故事》;阅读资源;文本;时机;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标准》精神的深入人心,在语文课堂中拓展阅读资源也越来越受语
【摘要】《台北人》是一部充满着悲剧意蕴的小说,作者通过描写个体人物今非昔比的凄凉唤起读者的怜悯情绪,而后再通过十四个故事对无常的命运进行了整体的刻画,于是命运的整体公平性淡化了之前所形成的哀伤格调,最终在“一切皆空”主题的统摄下,怜悯和恐惧都得到了有效的缓和,一种温婉平静的净化效果由此生成。  【关键词】《台北人》;悲剧心理;怜悯;恐惧;净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白先勇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