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交融?以读促悟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ku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理解古诗文字面意义的同时通过体味韵律美、领略意境美、体验情感美、领悟哲理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丰富的内涵,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
  【关键词】情景交融;《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作为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是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对《伯牙绝弦》一课的反复打磨中,我尝试摸索出“方法习得与情感品味同步相融,情境创设层层铺垫促感悟”的教学方法。以下是本课的课堂呈现及思考。
  教学片段一:
  初解“绝弦”—方法习得与情感品味同步相融
  师:此时,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题,看这个课题怎样解。生1:伯牙从此再也不弹琴了。生2:伯牙的琴弦断了,不弹琴了。生3:伯牙把琴弦弄断,再也不弹琴了。师:真好,大家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说出了课题的意思,能变通地把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语言,这是翻译文言文最高的境界。师:课文中还有哪个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读课文最后一句)
  师:伯牙绝弦,这一绝就是多少年?从哪个词上知道的?生1.伯牙绝弦,一绝就是一辈子。我是从“终身”这个词上知道的。生2:伯牙绝弦,一绝就是永远。生3:——
  【评】在老师的肯定与鼓励下,孩子们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精彩诠释了这个句子。
  师:名满天下的大琴师从此再也、永远不弹琴了,如此决绝地“终身不复鼓”,为什么?你又是从该句哪里知道的?生1:因为他的知音子期死了。我是从这句话的前半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知道的。生2:因为他的知音子期去世了,再也不能听他弹琴了,他心里很难过。生3:——师:究竟怎样的知音情谊,让伯牙如此的决绝,终身不再弹琴呢?(接下来进入前四句的品析)
  【设计理念】在这个环节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目的有:一是
  用层次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反复朗读,理解文言文大意,习得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二是为下文的学习做一个理解铺垫和情感引导。这个环节的设计,在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课后反思】许多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对文
  言文的字词句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和翻译,这种教学活动只有枯燥乏味的古文与现代文的解释,没有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内在的言语特点与文化魅力,学生自然难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因此在本环节的设计中,我在指导学生对课文反复朗读、读通、读熟、读流利的基础上,从理解课题入手,用层次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灵活变通地说出句子意思,避免了机械枯燥的翻译。
  教学片段二:
  感悟“知音”——情境创设,层层铺垫,促感悟
  师:伯牙心中想着怎样的高山?
  生:巍峨的高山;生:高耸入云、巍峨壮丽的泰山;生:—
  引读:伯牙手按琴弦,他的心里想着那巍峨高耸的泰山,琴音高昂,钟子期啊,可知他心中所想,你可知他琴中心声?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师:伯牙心中想着怎样的流水?
  生:如长江黄河般浩荡的江水。
  生:有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
  生:—
  师:伯牙心中装着这样的大江大河,琴音悠长,善解人意的子期啊,你听到了他的心声了吗?教师引读: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同学们,伯牙琴艺妙绝天下,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生1:我想还有他的欢乐和忧愁。
  生2:我想还有四季的景色。
  生3:我想还有他思乡的情怀。……
  师:是啊!伯牙的琴声何止高山,何止流水!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萋萋兮若芳草!”
  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袅袅兮炊烟!”
  师: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读—(前四句)
  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善听的子期不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还听出了伯牙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知音者知心哪,教师引读:伯牙善鼓琴—
  (师补充资料,感受伯牙对子期的敬重。体会伯牙与子期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情谊。)
  师:不仅子期知伯牙,伯牙更敬子期的大孝。心心相印可谓知音哪。让我们重回两千多年前的中秋夜晚,重温二人相知相惜的情谊,配《高山流水》读前四句。
  【设计理念】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伯牙琴艺的高超以及钟子期的“善听”,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通过对重点词语“善”“所念”“所得”的深入挖掘,使学生对知音的情谊感悟的更深。特别是在对“知音”的理解上,最初大部分同学仅仅停留在对知音的字面认识上,认为伯牙把钟子期视为知音的原因只是因为钟子期能够听得懂他的琴声,教师适时的资料补充,使学生明白知音更重要的是要“知志向”,子期懂伯牙琴声、心声、志向,伯牙敬重子期淡泊名利与大孝,二人心意相通可谓知音,“一曲高山流水,一段知音佳话”让学生真正理解知音的内涵。
  【课后反思】对本科的教学,我坚持以读为主,重点引导朗读,注重引导的策略。我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让学生徜徉在文言文中感受、品咂,体验文言文的精妙,感受知音情谊。
  新课程改革下学习古诗文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尤为重要。对于作为中华语言文学精华的文言文,仅仅用文字来解释其含义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在理解古诗文字面意义的同时通过体味韵律美、领略意境美、体验情感美、领悟哲理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丰富的内涵,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进入高三,评题占用了老师们很多时间,成为高三备考课的“主打节目”。本文就如何评好题、巧评题,使试题发挥应有的示范、导向、检测作用,谈一些看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语文;评题;自主;探究;共性;总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三,评题是“家常便饭”,占用了高三师生将近一半的时间,如何评好题、巧评题,使试题发挥示范、导向、检测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发挥学
【摘要】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可以利用创设情境的体验式作文教学进行写作训练,将写作训练渗透在生活和学习中。  【关键词】体验式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作文训练中教师可以抓住有效的训练点,从教学内容入手,运用体验式作文教学进行写作训练,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使知识得到更新,想象力、创造力得到
【摘要】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文言文,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唱独角戏,忙于释字译句,勤于讲解语法,累于肢解课文;学生成“容器”,被动接收,机械记录,死记硬背。结果是教师教得筋疲力尽,学生学得叫苦连天。那么,该如何走出这种尴尬的局面呢?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
【摘要】本文分析了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这三个不同年段对写字命题的考查,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关键词】写字命题;书写考查;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8月26日,教育部发文《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当前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重视写字教学。各地各学校都设立了书法课,写字教学的成效也纳入试题考查范围。但是纵观不同地区、不同年段的试题考查形式,题型都
【摘要】高中课程标准对议论文是有要求的,议论文文体也在高考作文的考试范围之内,可现状是“学生根本不会分析和论证。文章缺乏主体思考,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一些学生觉得没东西写时就知道在故纸堆里找东西或是生搬硬造。”(王栋生语)  【关键词】写作方法;考试;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高中生议论文习作水平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初中缺乏训练;二是现在教材中的议论文数量明显偏少;三
【摘要】书信是常规写作体裁,能写出规范作文的学生越来越少。本文从实例导入,继而纠正病文,再出示口诀,最后当堂训练强化。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是本文特色所在。  【关键词】书信;纠错;口诀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选题背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
【摘要】有些教师常常会为了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和应试能力的训练而苦恼。为了培养能力,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没有时间给学生们教授考试的知识点,课堂热热闹闹地,但最后学生没有学到东西,考试起来总是不尽如人意。似乎“能力”和“应试”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认真想想,其实语文的素养和应试的能力并不是矛盾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应试的能力其实说到底就是学生们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最基本的问题的能力之一。  【关键词
【摘要】帮助学生获得,促进学生发展,这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课堂教学应是一种以“学”为宗旨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单纯以“教”为出发点的教学视角转换为以“学”为出发点的教学视角。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既是实现以学定教的有力保障,也是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高效的关键。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思维这四方面考虑,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必定会提高初中
【摘要】高考特别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牢固树立“少教多学”意识,通过思想情感、写作兴趣、批改评语等方面的引导,变“教”为“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从而跳出作文的“苦海”。  【关键词】作文指导;跳出苦海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高考作文分值是60分,是高考中分值最大的一个题,随着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的推进,作文在语文综合能力检测中的比重明显加大,有的省
【摘要】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一生的追求与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艺术。“深入浅出”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而“浅入深出”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只有两者结合起来,从教师的“深入浅出”到学生的“浅入深出”才能达到的教与学高效。  【关键词】教学过程;《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有人说“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是一篇好散文,却未必是一篇好课文”。在备课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