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童年绽放生命“礼”花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903756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礼四仪”是江蘇省文明办和教育厅自2014年起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八礼”指仪表之礼、仪式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餐饮之礼。“四仪”指入学仪式(7岁)、成长仪式(10岁)、青春仪式(14岁)、成人仪式(18岁)。这是江苏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青少年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践礼修德,从优秀走向优雅的创新之举,也是学校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培育知书达礼、内聪外慧学子的可行之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江苏省盐城市崇礼路小学一直积极探索理念渗透与行为落地的有机融合,力求通过“八礼四仪”体验馆的设计建造与实地体验,为学生擦亮文明礼仪的人生底色。体验馆依据具体功能共分为明礼、育礼、行礼、悦礼四个板块,融古礼传承、行为体验、底蕴积淀、道德追求为一体,让文明礼仪教育成为崇小每一位孩子成长中最珍贵的记忆。
  一、明礼篇—溯礼仪之源,明礼仪之脉
  “礼”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明礼”意思是懂礼貌、礼节,知书然后达礼,明礼方能知耻。“礼”作为连接古今文明的文化密码之一,是弘扬文明思想、传承传统美德、探求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让学生从追溯礼仪源头出发,打破时空的壁垒,了解礼仪的由来、分类、演变,从摹古礼、树校礼、识新礼三个层面,解决“什么是礼仪”“为什么要行礼”和“我们可以怎样做”的疑问,便成为体验馆为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开启的第一扇窗。
  摹古礼。汉字对中华文化本身来说是载体、是印证,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其本身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校体验馆内用小篆、隶书、楷书等不同字体呈现了“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等字,向学生展示了汉字外形的多变与雅致。在孩子们手中、笔下,平直的横竖、舒展的撇捺都成了传播“礼者,敬人”“为国以礼”等理念的巧妙载体,传统美德在横平竖直的触摸与摹写中流淌,厚重的礼仪穿过漫长岁月在孩子的血液中留下或清晰或斑驳的印记。
  树校礼。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重点打造的特色教育,从“礼育简介”里可见一斑。这里用“以礼立人”的追求、“崇德明礼”的校训、“践礼修身”的承诺,向学生张开了热情而温暖的怀抱。礼仪教育的初衷、礼仪校园的定位、礼仪课程的推进、礼仪成果的收获,都是向学生敞开的了解学校礼仪基因的快捷之门,也是让学生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的便捷之路。
  识新礼。古朴端庄的直观图片上精准凝练的文字表述,是“八礼四仪”内涵对学生的无声诉说: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仪表之礼);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餐饮之礼);用语文明、心平气和、耐心倾听、诚恳友善(言谈之礼);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待人之礼);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行走之礼);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欣赏、礼貌喝彩(观赏之礼);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游览之礼);按规行礼、心存敬畏、严肃庄重、尊重礼俗(仪式之礼)。栩栩如生的图片巧妙化解了低年级学生的理解难题,言简意赅的文字传递了对“八礼四仪”的规范解读,它既顾及了不同年龄学生的理解差异,也实现了生动性与客观性的和谐统一。
  二、育礼篇—筑礼仪之基,润礼仪之心
  “育礼”,即文明礼仪教育的传承与创新,教之以礼,育之以德,才能使学生知礼明德。本篇章通过文化熏染、活动推进、课程护航和榜样激励等环节,让“育礼”可看、可说、可读、可唱、可学、可做,真正做到将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落细落小落实,润礼无声,育礼有痕。体验馆于方寸之地将“八礼四仪”的校本要求以序列的形式穿插其间,以基本架构的姿态向学生展现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庐山真面目”。
  环境熏陶。学校环境是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并不断走向社会化的重要土壤。一景一物皆育人,校园环境可以对学生的品德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十分重视环境对学生的熏陶作用,在体验馆内布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雕塑、礼仪浮雕墙、“崇德明礼”校训石、“礼仪之风”标识、礼仪文化长廊等剪影,学生静立在这些剪影前,仿佛穿行在缤纷的校园,一景一物都在他们的心湖激起了阵阵涟漪,轻轻烙上了“知礼”的印记。
  课程护航。一个注重礼仪的人,才能在群体中立足;一所崇尚礼仪的学校,才会树立起文明的丰碑。校本课程便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助力。课程区展示了校本教材《礼润童年》。教材以增强礼仪观念、改变行走方式、净化信仰追求为座右铭,以“八礼四仪”为主导线,以衣食住行的礼仪规范为着力点,以礼仪故事、案例、宣传语、歌谣、名言等为内容,注重色彩丰富的图画与生动详细的文字相结合,关注学习礼仪的兴趣激发与扎实有效的能力培养相统一,呵护无瑕,守望美好。
  活动推进。学生徘徊于“入学仪式”“成长仪式”“入队仪式”“远足踏青”等掠影间,如同置身于多彩的活动中,举手投足都是对文明礼仪的美丽注解,悄悄燃起了“习礼”的激情:每逢九月入学仪式,刚入学的孩子们便与“礼”结缘,感受开笔启蒙,知晓尊师敬友,牵手“崇礼”人生;每当三月成长仪式,孩子们用童稚的声音、深情的语调、精彩的才艺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对同伴的友爱、对未来的向往。庄重的仪式,如春草盎然,若春花烂漫,它为心灵除尘,让情感熨帖,使得孩子们能够体验成长的快乐与幸福。即使是远足踏青,学生远离校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也不忘把“崇德明礼”的风采留在无限春光里。
  评价激励。评价是育人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评价能够修正和检验教育教学成果,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文明礼仪教育这一部分,学校开展了“礼仪之星”“美德少年”“好孩子俱乐部优秀会员”“书香少年”等评选活动,对学生的文明礼仪等相关品质进行评价,激励他们再接再厉,对其他学生进行榜样示范和引领。学生流连于这些榜样的风采前,不自觉地就会向他们看齐,并立志成为下一个榜样,此时文明礼仪便会悄然进驻他们的心房,逐渐内化为自身的品行。   三、行礼篇—行礼仪之举,做礼仪之人
  “行礼”,是以礼导行,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也是行礼明事,指导学生的待人接物。一次次的德育实践让我们充分意识到,教育是对生命的一种润泽,而不是灌输和强制,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行为训练,才能使德育理念落地生根。因此,学校将本篇章设置成观赏区、游戏区、问答区三个区域,赋予行为体验的过程更多审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特征。
  观赏区。“读万卷书”可以立身,“行万里路”可以立世。体验馆里辟出的观赏区域,以花鸟相衬、虫鱼竞逐、草木掩映等自然之趣为主,伴以柔润、明亮的二十四节气水粉画装点其间。学生览自然之景、享人文之趣之余,能将守秩序、爱环境、尊民俗、守公德的种子悄然播撒。无论是在亭台轩榭间盘桓,还是在江海湖泊前畅想;无论是历览国内古迹,还是巡游国外名胜,我们的学生不仅是文明旅游的传承人,也是民族礼仪的传播者,更是国民素养的代言人。作为教育者,我们责无旁贷;作为接班人,学生定铭记于心。
  游戏区。游戏区域将文明礼仪教育寓教于乐,把萌芽根植于孩子们纯净的心灵沃土:“完美‘镜’界”前,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做到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成为“仪表端庄完美者”;“快乐拼字”前,比一比“您好”“对不起”“谢谢”“再见”等文明用语,看谁拼得又快又准,成为“文明用语示范者”;“交通微体验”前,一看信号灯,二停人行道,牢记交通法规小口诀,将交通标志认得准、分得清,真正做到守交规、让三先,成为“文明出行实践者”;“文明礼仪跟我学”前,以视频循环播放的形式,现场传授礼仪操,学唱礼仪歌,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动,尽显孩子们朝气蓬勃、文明向上的精神面貌。
  问答区。该区域里,“我们的节日”和文明礼仪知识问答相得益彰:昂首间,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的命名由来、民间风俗、同类诗歌触目可及,将风俗的多样、文化的沉淀有机融合,寓知识积累、社会责任和民族情感于一体,传递学校传承传统节日知识的信念与追求,也唤醒学生对每周三“道德讲堂——传统节日系列专题”的美好记忆;知识问答则将书写、问候、站立、自律等内容囊括其中,把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自尊自律、诚实勇敢、责任担当等良好品质蕴藏其中,引导学生理解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切实为形成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奠定思想、品质的良好基础。
  四、悦礼篇—诵礼仪之典,修礼仪之身
  “悦礼”,源自“敦诗悦礼”一词,意思是尊崇爱好诗书礼仪,取“览群书而穷事理,悦礼仪而明志趣”之意。在本篇章中,我们通过吟诵、聆听、演讲和许愿四个步骤,将以“礼”启智、依“礼”立人推向高潮,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魅力和仁善智慧的心理品质,以期达成“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理想境界,为他们的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吟诵区。位列西面墙壁上的《弟子规》与北面墙壁上的《古礼漫谈》遥相呼应。吟哦讽诵间,学生明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从此开启诵读经典、传承文化的旅程,切实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获得感。书柜中陈列的《三字经》《璞石成玉的秘密》《幼学琼林》《名人传》《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等书籍,同样以“礼”相承,让学生体验“朗读者”的同时,将“礼”的元素融进自己的生命,点亮人生前进的方向。
  聆听区。家风,是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滋养出的瑰丽花朵,是“礼”文化的家庭缩影,镌刻着一个个家庭、一代代家人成长的鲜明印记。传承家风,是道德准则的无言渗透,也是对孩子心灵的最美触动。孩子们透过电波,既可以细数《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钱氏家训》里勤、俭、忠、孝等家族文化的一脉相承,也可以从央视纪录片《家风》的录音中感受漫长岁月里积淀出的一条条精神纽带,感受岁月里的美好、前行时的暖阳。
  演讲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是家人的道德共鸣,也是民族的文化基石。良好家风总是能赢得引以为傲的口碑:厚德载物的家风温润如玉;诚信为本的家风醇香如酒;克勤克俭的家风清新如水;自强不息的家风澎湃如歌……学生依据“以礼治家”的生活实际,围绕“我爱我家”的体验主题,以演讲者的角色讲述平凡的家风故事,传递积极的价值取向,抒发执着的家国情怀,收获自豪的集体认同。
  许愿区。我们以“前进也是一种幸福”为主题,在明信片上写下携“礼”前行的心愿,寄给一年、兩年、三年后的自己,秉持初心,勇往直前!同时,孩子们也可以通过制作心愿卡,写上自己前进的目标、对父母亲人的祝福、对祖国未来的展望,悬挂在许愿树上,定格绚烂而幸福的时刻,让崇高志向延展至变幻而多维的时空。
  礼润童年,犹如一缕飘香,沁人心脾;立德树人,仍需春风化雨,受益终身。我们将继续用心、用爱、用情、用智,让我们的学生以礼仪的丰盈浸润神圣的精神土壤,以礼仪的甘霖浇灌纯净的心灵花园,以礼仪的传承拥抱幸福的炫彩童年,成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新时代少年!
  【葛秀兰,江苏省盐城市崇礼路小学校长,高级教师;杨燕,江苏省盐城市崇礼路小学办公室主任,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李 敏
  读者热线:010-62003451
其他文献
摘要 国际理解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在不同文化之间形成尊重、理解、开放、包容的态度。文章结合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阐述运用国际理解教育的原则、目标与方法,探讨如何通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在阅读教学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增进对不同文明的理解,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同时关注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之和谐共生。  
当今,全球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环境问题的解决除了依靠新的治理措施以外,更根本的是植根于深层的公民环境素养的培养,这就离不开环境教育。  公民环境素养不仅表现为具有关于环境的科学知识、法律知识以及环境伦理等环境意识,更关键的是应该呈现为可见行为,从生活中的环境议题着手,以实际的行动呈现,使环境意识具体化、实用化。由此,环境教育的内容也应该围绕从意识到行动这条主线进行。  当前,在我国,培养公民树立
摘 要  参与公共生活是学生走向成人、走向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在校园欺凌等公共事件中,一些学生的参与表现并不乐观,除了文化因素等的影响,主要原因是学校公共生活教育缺失。在新形势下促进学生的公共生活参与及学校公共生活教育,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为此,建议学校明确教育目标、加强课程与内容建设、改进课堂教学、健全校园参与途径,以此培养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认知和能力。同时,学生也应该以
课程整合是当代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课程整合”的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从实际操作来看,教师对课程整合的实践依然鲜见。究其原因,一方面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是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體
青少年早恋终归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现象。作为父母和教师,既要表明自己坚决反对的态度,又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积极地寻找早恋发生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找出根本,对症下药。  不久前,又一次收到两位学生的婚礼请柬,这已经是好几对学生喜结连理的请柬了。让我想起了十二年前,因为这两人早恋引发的一场冲突。当时,班主任、年级组、德育处谈话,都无济于事。女生父亲便直接闹到校长室,要找男孩子算账,想揍他,甚至还
恩师朱小蔓先生的专著、国内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与奠基之作《情感教育论纲》(以下简称《论纲》)第三版2019年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从1993年《论纲》完成算起,距今已有27年,此次再版,《论纲》又一次回到其诞生之地,可谓意义特殊。  大学时期我曾在图书馆的书架上见到《论纲》,研究生时断断续续地读过其中的一些片段,读博士后数次学习研读,又有幸在先生身边得耳提面命几年,却不曾写过只言片语的读后感
2018年6月16日,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十五周年庆暨《中国公民教育评论》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三层第五会议室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知名专家,《教育学报》杂志、《中国德育》杂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媒体的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领导、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师生以及毕业生代表五十余人,出席了本次活动。  在集体欣赏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十
摘要 “美德是否可教”的讨论,中国先秦儒家、古希腊学者各有其见。“人皆可以为尧舜”与“美德就是知识”背后,是东方“差序格局”与西方“团体格局”的不同社会结构所形成的思想差异。中西社会格局的差异使双方对美德实质理解产生差异,“团体格局”下推崇的公民优秀品质与“差序格局”下推崇的人伦型美德,在回答“美德是否可教”问题时,答案自然不同。而对于此问题根源性的研究与思索,皆可对当今中小学德育产生重要启示。 
1月23日—24日,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會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公平,发展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