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实现主体性阅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ywt_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课本教学与学生主体阅读现状进行思考,从而指出现下的功利化教学导致了学生的快餐式课本,再由于快餐式课本的出现导致主题阅读的丢失,从而来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思考进行呼唤,从而做到真正实现初中语文主体性阅读。
  关键词:主体性阅读;小学语文;教改
  
  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这一章程中有一篇文本对语文主体性阅读做出了注释和要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而这种是存在于多个主体间的对话模式,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致力于为学生的单体阅读,开展对话营造一个优良、友好的语言环境。文章的主要涵义也应该是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层意思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
  新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创造一种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这样设计,不仅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倡议,而且对主体性阅读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它强调由教师引导到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的养成。
  然而目前的课本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阅读依然面对着怎样的境况呢?
  一、 课本教学与学生主体性阅读的现状
  (一) 功利化的教学观念造就了快餐式的课本教学
  随着中考语文阅读改革步伐的加大,老师们高呼着“扩大阅读量,强化理解分析能力”的口号,课本教学仓促收场,尽情厮杀于“课外阅读训练”之中。卻不曾想没有课内知识的掌握而搬来大量习题,试图通过陷学生于题海之中获取最后的成功,这是与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初衷背道而驰的。中考语文改革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活学活用,将课本知识迁移到课外阅读。这也正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学理念: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课本教学即是达到课外阅读训练不需教的基础、抓手。然而功利化的教学观念完全淡化和漠视了课本的价值功效,于是唯有快餐式教学“最适合”应用于被老师称之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课本教学中。
  (二) 快餐式的课本教学剥夺了学生主体性阅读的资格
  功利化的教学观念将大量教学时间挪移至课外阅读训练中,于是“高效”利用课本谦卑地分享到的少得可怜的有效教学时间的最佳教学方式莫过于:教师静态的理性分析,甚至是支离破碎的机械分解,在学生对文本尚无感知,一头雾水的情况下已尘埃落定的快餐式教学。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模式下,而不是主动地去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结论,甚至于是被灌输一些看起来是正确的,是真理的结论或是一地鸡毛式的碎片化知识,完全被剥夺了主体性阅读的资格,至于对文本生动的体验,个性化的感悟更无从说起。
  (三) 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扭曲了学生的主体性阅读
  叶老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在教育中有言:“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以前注重多了;可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多数学生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而现在,恐怕比叶老曾经指出来的情况还要严重许多吧。即使是在一些观摩课上也常能见到教师就文章的中心思想、布局结构、写作手法等抛出了诸多问题,而学生也确实热情地给出了丰富多彩的各式答案。然而建立在对文本尚无全面、真实、深入解读基础上的回答,有多少是有效的呢?最后教师权威性地总结言论又有多少能真正“声入人心”呢?
  二、 课本教学呼唤学生的主体性阅读
  (一) 课程目标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
  新课程总目标是从学习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而制定的,“充分顾及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总目标的第七条明确的强调指出了学生应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是在课程中,应该做到把每一个处于阅读中的学生都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这样才能做到目标中所说的在阅读中“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要求。
  (二) 阅读能力的培养依赖扎实的主体性阅读
  什么是阅读能力呢?所谓阅读能力就是指读者在阅读时,对于目标文章中所包含的文字、符号的认读已经感知能力,然后依靠大脑逻辑思维的分析、把控、总结,做到由浅入深。无论是个性化的多元解读,还是达到如钱梦龙先生所说的: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契合点的质量高度,均需建立在扎实的主体性阅读的基础上。正如于涟老师所言:“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不是全靠教师的‘外塑’,主要靠学生自己的‘内建’。”
  (三)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文本特点呼唤主体性阅读
  “部编本”语文教材特别强调两个“传统”,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渗透和有机结合,它融汇在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中。唯有通过反复的诵读、默读、品读,以真正的主体性阅读让学生将自己的心灵、感情、人生经历借助想象的翅膀融入作品,才能真正走进作者此时的内心世界,甚至由此激活思维,生成创新的体验感悟或者反思。也只有这样的主体性阅读才真正赋予文本以生命,真正实现学生语言、情感、审美的多方面提升!如果只是教师进行冰冷的纯理性“切割”式的分析,招致学生的反感,不断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编写的初衷相背离,而对文本本身来说那也是亵渎!“部编版”语文教材按照“人文主题 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选文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兼顾时代性。人文精神的逻辑起点便是字、词、句。语言就是载体,承载着思想、文化、情感。陈钟梁老师说过:“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学生只有在抓住语言深处的美,作主体性阅读的过程中,方能吸收美词佳句的芬芳,感受浓郁的人文气息,积淀博大精深的文化涵养,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 课本教学中主体性阅读的最佳表现形式
  我们要深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其中培养良好的语感的最佳方式莫过于诵读训练,而整体感知的最有效途径则是默读。
  (一) 诵读,培养良好语感的最佳方式
  语感又称语言直觉,特指人们对言语词句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直觉判断。而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考、得心应手,语感起着关键的作用,叶老就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可见诵读的作用与语感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语文标准》还特意对诵读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指导,它指出,诵读相较于简单的朗读来说,更有能够帮助读者从文章、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从而进一步的对其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情感进行理解和转化,进而达到语文课程的熏陶情操、净化心灵、潜移默化的目的。
  诵读是反复朗读的产物,读久之后自然成诵,尤其在类似于诗歌、文言文、抒情类文本等声情并茂的作品适合吟诵。而“部编版”语文教材初中古诗文选篇多达一百二十四篇,平均每个年级四十篇左右。而古诗文的体裁则更加多种多样,风格迥异,从先秦时代的《诗经》到清代的诗词,从古风、民调、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近现代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可见诵读是实现其主体性阅读的重要手段。
  新课标轰轰烈烈地推行已有八年,新的部编版语文教材在今年也将进一步全面推广。若要真正实现部编本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的期望:“语文教学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那么学生的“主体性阅读”就再不能是一句响亮而虚幻的口号,而应是切切实实掷地有声的行动,是阅读习惯养成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松柏.“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国家意志解读——以“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上、下册为例3.7%(115).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
  [2]王本华.守正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主要特色2.6%(79).语文教学通讯,2016.
其他文献
摘要:普希金说:“阅读,就是最好的学问。”一个喜爱阅读的人,能从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升综合素质,促进自身核心素养的形成。小学高年段是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此阶段能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将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外阅读;习惯培养;培养策略  课外阅读习惯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
摘 要:生活中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认为“艺术”是一个很奇妙的词,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美术是艺术的根,而教育是美术的魂。而美育便是将心理教育,思想品质在教育中充分体现,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本文即是对高中美术教育的美育进行浅析。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育德育;核心素养  一、 引言  隨着时代的不断更迭进步,美术教育也日益被大众所熟知
摘要:随着课堂变革方式的不断推进,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学习形式纷纷出现,使得课堂眼花缭乱,表面文章充斥课堂。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各教育部门也适时开展“推进课堂变革,提升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活动,实现以“教师传授知识为本位”向“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本位”的根本转变,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体现现代课堂的价值取向。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我们要关爱每个生命的成长,在此活动的推进中,语文课堂要想达到以上目标就要注意五化:预
摘 要: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许多教师对怎样讲课研究得较多,对尊重学生差异、指导学生怎样学习的研究相对要少。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上差异,在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的情况下,怎样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无法改变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以人为本,合作交流模式下的分层教学,是在尊重学生学习差异的前提下,发挥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功能,进行针对性较强的问题设计和“有限”的习题演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推动学生数学学科综合素
摘要:我的授课对象是新疆内高班的学生。他们大多来自新疆偏远地区的农牧民家庭,由于长期缺乏汉语语境,汉语基础普遍较差。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但对于新疆班的学生而言,汉语尚且不能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工具,发挥语文学科美育教育的功能更是难上加难。著名的当代文学理论家王先霈先生说:“语言是民族的族徽,一个人热爱自己的民族,就会热爱本民族的语言。”如何让学生也能像他们热爱本民族语言一样热
摘 要: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校园文化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各中小学校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加大了学校文化的建设力度。当前高考教育大方向的影响下,在中学如何建设学校文化,是我们要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以泉州城东中学为例对进行的校园文化建设探索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校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
摘 要:通过调查发现,广州地区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仍然以讲解为主要授课方式,难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大部分学生普遍也认为语文教师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牢记课本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忽视了思维能力发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基于此,笔者围绕如何在单元教学中整合教材、创设情境、组织探究性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等做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设计出单元主题式阅读课型基本范式,为教师提供了行之
摘 要:我国已经推行多年新课程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理念如春风吹遍大地。近年来,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关注点就是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针对这一点正在积极实践。本文基于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风气,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就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展开探究。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自主合作研究模式  一、 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概述  (一)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含义  自主合作
摘 要:美工区游戏教育在当下仅仅作为针对现代集体灌输式教育的一个课余补充,因而其发展历程也处于最初步发展的阶段,教育方向仍然离不开应试教育的传统,并不能有效提高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材料配置、环境处理等方面亦有一定问题。文章针对美工区游戏教育的缺陷,站在支持幼儿自主学习的立场,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从当下美工区游戏幼儿教育的普遍实际情况入手,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让美工区游戏在幼儿教学中发挥其应
摘 要:《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法治教育内容包括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规则公平的意义与要求等,所以对于刚进入小学校园的孩子来说,建立规则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为后面更好适应校园生活打下良好基础。而规则意识的培养也是法治教育的启蒙和基础,如何让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快速熟悉校园里的各种规则,并严格遵守这些规则呢?笔者以《校园里的号令》(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