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挖掘数学课程资源,优化数学实践活动设计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罗列一下,大致有以下一些类型.
1. 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
这类实践活动能把学生动手操作和动脑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现有4个文具盒,请你设计一种包装方式,使其更省包装纸. 又如:制作黄豆的生长统计图. 这些活动改变了“耳听口说”的简单化学习模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2. 游戏竞赛实践活动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把数学学习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后,组织“小小商店”课外游戏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购物的步骤,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计算.
3. 实际测量实践活动
这类实践活动主要针对数学教学中“量与量的计量”. 在教学“克、千克、吨”的认识时,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一般都能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的计算,但在实际运用这些单位时,如妈妈体重52(),一个苹果重100( ),往往会闹出一些笑话. 这说明学生对这些单位建立的表象是模糊的. 课后练习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先估计再实际称一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质量、同学的体重等,可以帮助同学有效建立重量单位的表象.
4. 观察、调查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 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了解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吸烟有害》一节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家庭中吸烟人数、香烟品牌、香烟价钱,同时调查一名学生一年学习费用是多少钱,核算浪费的这些钱可以资助多少失学儿童等,学生不但巩固了数学知识,还进一步加深了吸烟危害的认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5. 小课题研究实践活动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学会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愈来愈显得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问题抽象出来,转换成数学问题设计实践活动课.例如:针对学生“零花钱过多,乱花零花钱严重”的现象,设计“手中的零花钱”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计算零花钱的来源、支出情况,研究如何合理使用零花钱,提出“勤俭节约,合理使用零花钱”的倡议和实施方案.
二、加强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指导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教师要通盘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安排活动所需要的时间,研究安全防范措施,设计活动方案,对学生数学实践活动进行全程指导.
1. 教师在课前和活动开始时做好活动定向的引导
在设计一个数学实践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这一活动的出发点是什么,也就是必须明确学生通过活动,应达到教学目标的哪一项以及哪一级水平. 设计活动时就要紧紧围绕目标,增强活动的针对性,使更多的学生达到活动要求.
2. 数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操作程序指导
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活动,它在呈现形式上绝不是单纯的户外活动,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活动,从某个角度来说都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 学生经历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都是由学生自己选定. 一般来说,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确定课题——商定活动方案——论证活动方案——总结评价.
3. 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中信息的反馈和指导
虽然教师在一开始就做好了活动定向的引导,但是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仍有可能偏离活动的目标或出现活动进行得不那么有效,甚至进行不下去的情况. 因此,教师要及时地了解学生活动的情况,通过观察和提问,收集反馈信息,找到相应的对策加以组织和指导. 4. 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加强和周围环境的沟通与合作
数学实践活动通常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师首先提供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宽松环境,同时也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便于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 克服独生子女那种唯我独尊的性格,学会倾听别人,欣赏别人.
三、建立形式多样、项目多元的评价体系
由于数学实践活动课型的特点,决定了其评价标准和方式与常规性学习的不同. 它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为参照系. 评价时,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参与程度和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一方面要看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的投入程度,看他能否积极主动的从事各项工作,能否与他人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看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看他能否在活动中主动思考,面对实际问题,尝试从数学的角度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其次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 还要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实践活动评价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中来,体现民主、平等的思想”. 教师应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和指导他们正确运用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学生互评,让每一名学生更好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激励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的方式. 定性评价可采用小结的形式,提倡使用肯定性语言客观、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方面还具有潜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罗列一下,大致有以下一些类型.
1. 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
这类实践活动能把学生动手操作和动脑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现有4个文具盒,请你设计一种包装方式,使其更省包装纸. 又如:制作黄豆的生长统计图. 这些活动改变了“耳听口说”的简单化学习模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2. 游戏竞赛实践活动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把数学学习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后,组织“小小商店”课外游戏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购物的步骤,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计算.
3. 实际测量实践活动
这类实践活动主要针对数学教学中“量与量的计量”. 在教学“克、千克、吨”的认识时,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一般都能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的计算,但在实际运用这些单位时,如妈妈体重52(),一个苹果重100( ),往往会闹出一些笑话. 这说明学生对这些单位建立的表象是模糊的. 课后练习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先估计再实际称一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质量、同学的体重等,可以帮助同学有效建立重量单位的表象.
4. 观察、调查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 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了解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吸烟有害》一节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家庭中吸烟人数、香烟品牌、香烟价钱,同时调查一名学生一年学习费用是多少钱,核算浪费的这些钱可以资助多少失学儿童等,学生不但巩固了数学知识,还进一步加深了吸烟危害的认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5. 小课题研究实践活动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学会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愈来愈显得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问题抽象出来,转换成数学问题设计实践活动课.例如:针对学生“零花钱过多,乱花零花钱严重”的现象,设计“手中的零花钱”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计算零花钱的来源、支出情况,研究如何合理使用零花钱,提出“勤俭节约,合理使用零花钱”的倡议和实施方案.
二、加强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指导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教师要通盘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安排活动所需要的时间,研究安全防范措施,设计活动方案,对学生数学实践活动进行全程指导.
1. 教师在课前和活动开始时做好活动定向的引导
在设计一个数学实践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这一活动的出发点是什么,也就是必须明确学生通过活动,应达到教学目标的哪一项以及哪一级水平. 设计活动时就要紧紧围绕目标,增强活动的针对性,使更多的学生达到活动要求.
2. 数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操作程序指导
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活动,它在呈现形式上绝不是单纯的户外活动,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活动,从某个角度来说都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 学生经历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都是由学生自己选定. 一般来说,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确定课题——商定活动方案——论证活动方案——总结评价.
3. 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中信息的反馈和指导
虽然教师在一开始就做好了活动定向的引导,但是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仍有可能偏离活动的目标或出现活动进行得不那么有效,甚至进行不下去的情况. 因此,教师要及时地了解学生活动的情况,通过观察和提问,收集反馈信息,找到相应的对策加以组织和指导. 4. 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加强和周围环境的沟通与合作
数学实践活动通常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师首先提供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宽松环境,同时也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便于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 克服独生子女那种唯我独尊的性格,学会倾听别人,欣赏别人.
三、建立形式多样、项目多元的评价体系
由于数学实践活动课型的特点,决定了其评价标准和方式与常规性学习的不同. 它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为参照系. 评价时,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参与程度和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一方面要看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的投入程度,看他能否积极主动的从事各项工作,能否与他人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看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看他能否在活动中主动思考,面对实际问题,尝试从数学的角度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其次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 还要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实践活动评价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中来,体现民主、平等的思想”. 教师应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和指导他们正确运用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学生互评,让每一名学生更好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激励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的方式. 定性评价可采用小结的形式,提倡使用肯定性语言客观、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方面还具有潜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