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学好各门课程的起点和催化剂。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习自然能事半功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充分运用个各种艺术手段,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一些体会。
   一、巧妙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起始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应创设良好的情境,恰当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兴致盎然地进入探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导语的设计根据文章内容而定,可以一首诗、一幅画、一则预言等引发,也可以结合与文章内容有关的人物轶事、历史典故、创作背景导入。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前,我向学生讲了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为了联合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的故事。由于这个故事的诱惑,引出了学生讲述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的故事。我趁机问:“诸葛亮有没有完成造箭任务?诸葛亮怎样取得借箭的成功?故事结果究竟怎样?于是,学生对《草船借箭》一文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迫不及待地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以满足求知欲,维持心理平衡。这样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其态度自然更认真,效果自然也更好了。课前的激发工作越充分,课堂教学效率越高。
   二、调控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应有的创造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最佳的心态下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灵上的沟通,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要轻易作出否定的评价,而不是高高在上,应贴近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他们的心理要求,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关心和帮助。教师要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结合学习内容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进取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诱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催足思维。教师应对学生创造性完成任务持期待成功的热情态度,并以赞许微笑的神情表露出对学生的信任态度,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另外,教师语文课堂教学要善于创设质疑氛围。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虽有与生俱来的一面,但当他们的好奇心转变为学习动机,就会对新奇事物引起注意,进而接近并了解事物,尝试解决“这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赤壁之战》,曹操接到黄盖的诈降信,信以为真,欣喜若狂的部分时,有学生问道:“曹操生性多疑,当时如果他头脑冷静,识破这是黄盖使用的计策,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于是,激起了一场议论。又如,学生学《粜米》一课中的“‘还是不要粜的好,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话。”有的学生推敲了句子成分的搭配,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写‘吼出了……话’而用‘喷’出了……话”?经过同学们一番比较、议论,得出:课文中的“喷”更能准确写出农民当时的愤怒到了极点。
   三、课外延伸拓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思想性和综合性三大特点,语文教学是多要素、多渠道、多层次的立体教学过程。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多重性和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语文作为思想载体,几乎涉及一切科学领域,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语文教学要发挥其社会作用,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两个课堂”并举,使学生从课内、课外广泛地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功底,树立教学的整体观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大信息传递的密度,增大课堂教学容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要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的简单复述或传授,而要在准确、科学地讲解课本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向课外延伸、拓展,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地获取与课本内容有关的信息。不过,延伸拓展要遵循整体性、相关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做到收放自如,适可而止,力戒喧宾夺主,不着边际。
   例如第二册 “多彩的春天” 专题内容学完后,我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公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再用自己的方法表现春天:小湖边摇曳婀娜的杨柳使学生联系《柳树醒了》,让他们的语言焕发出灵动的诗意“春风正在给柳树梳头”、“我和柳树握手了”;眼前飞过叽叽喳喳的小鸟使学生想到《春雨的色彩》,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春雨为大地披上了五颜六色的衣裳;花坛边飘落的花瓣、天空中飞翔的风筝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出《春晓》、《村居》等古诗……不管走到公园的哪个角落,都有学生充满欣喜地发现,在这寻找、发现、感悟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了人文精神潜移默化的熏陶。
   总之,语文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趣,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特点出发,千方百计地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方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注重主动培养,才能让学生在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中轻松愉悦地接受语文、学好语文,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其他文献
古今中外,凡是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一不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探究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是一个人对事物发生优先注意的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智力潜能的契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通过在教学中力求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和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充
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目的之一是要促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于始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与参与者。要想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结合数学内容进行,并且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本
期刊
人们探讨数学价值的时候,传统的关注焦点是数学对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功能和解决问题时的工具性功能。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怀特海认为数学是关于理想化的量化模式的研究,即发现、构造和扩充理想化的量化模式。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过多年的研究,笔者认为数学在培养人的多元智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一定有所作为,而且其价值体现在相应无法替代的领域。所以新时期人们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应该有新的发现。  一、数学与
期刊
如何教学分数的意义?教过分数的老师都认可这样一个事实:分数意义的教学是学习分数这部分知识的一个关键,是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我们教学分数,更侧重学生在生活经验上的联系,而较少在学生已有数学知识上进行扩充。在分数意义教学中,现将下面这两个问题进行剖析,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指点。  案例一:两个容易混淆的答案  在教学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我们会让学生做类似于这样的题目: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
期刊
儿童的小学数学学习体验,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继知识的学习和自信心,影响儿童的生活乐趣,甚至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数学课程与儿童现实生活和年龄特点的联系,重视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的联系,重视数学与学生活动的联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愿望,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体验教学的价值。使数学学习成为儿童愉快的童年生活的一部分,使学生学会知识,喜欢数学,热爱生活。  一、导入新课生活
期刊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达尔文也说过这样一段话:“就我记得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到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的兴趣,沉溺于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可见兴趣对于一个人学习的作用之大。  何谓兴趣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后,他会不自觉不自觉地去学习和探究与这事物有关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也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动机兴趣当然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本人浅谈几点:  一、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要想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首先要使他们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新月异,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与手段走进了课堂,霎时间,语文课变得形式多样起来。但是,细细回味,总觉得如今的语文课缺少了些什么?众所周知,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  在教
期刊
体育游戏是幼儿进行体育活动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它由各种基本动作组成,有规则,有结果。有的体育游戏有角色、有情节,还带有竞赛性质,通过游戏发展幼儿走、跑、跳、攀登、钻爬、投掷等基本动作。体育游戏内容广泛、有趣,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除了在体育上的健身作用之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认知能力、公德素质和学习热情。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游戏的方法和规则入手,让学生在游戏中逐步理解
期刊
创新是一种智力活动,也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不安现状、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不断超越与发展的精神状态。它包括超越面前的障碍去获取新知,超越现在的自我去提高能力,超越眼前的现状去改造世界。对小学生来说,创新教育不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创造人类尚未发现、创造的东西,而是相对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而言,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方法,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对小学生实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