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为什么厌学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我发现很多农村小学生把学习当成负担,甚至厌学。为此,我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导致小学生厌学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尽管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愈来愈凸显,但现实中读书无用论潜在的负面影响依然相当严重,认为读书没有出路的家长大有人在。一些媒体所报道的“某人连小学都没有读完,却成为了一个大老板,现返乡办企业以回报乡邻”等事例,无形中影响着在校学生及其家长,造成对学习的认知偏差——能挣钱就行,弱化了他们对教育和学习重要作用的认识。另外,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也降低了人们对教育收益的预期,强化了对读书无用论的认同。而部分“赋闲在家”的大学生,则给了他们口实。
  二、人口流动
  当前外出打工仍是农村大部分青壮年的选择,与其相伴的是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留守儿童大都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老人往往对自己的孙辈在生活上是疼爱有加,而忽视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学习、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这样就出现了“打架,爷爷帮;卫生,奶奶做;不交作业爷奶找借口”的现象,令老师无可奈何。久而久之,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学习困难及融入集体困难,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而跟着父母到外地上学的学生由于受到收入和各种情况的制约,很少能进当地较好的学校,绝大部分只能在薄弱学校及民工学校就读,且往往不能及时入学,致使学业中断,造成学习困难。还有的由于家长工作地不固定,孩子处在不停转学的状态中,学习成绩退步,难以融入班集体,最终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以至于厌学。
  三、成绩不好
  目前,在农村小学阶段,成绩往往是学校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唯一标准。在教学中,学生思考的时间被剥夺,无法享受体验过程和获得结果的喜悦,而单纯性教育评价制造了种种矛盾,也派生了所谓差生的悲剧。孩子往往从最初强烈的自卑感发展到焦虑不安,最终陷入适应障碍而厌学。
  四、学习生活乏味
  目前,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虽得到很大改善,但软件并没有随之改善。比如师资力量不够,一个普通小学六个年级,只配10名教师(注:有一半学校还不到10名教师),课程全部开设,每位教师都要教四五门课,小学教师成了全能教师。天天面对同一张面孔,且教学水准不能保证,难怪学生觉得乏味而厌学了。
  (责 编 木 子)
其他文献
学界对秦汉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持有不同的意见,以往持生产力说的专家学者们虽然对生产力的根本性作用有认识,但对生产力如何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却缺乏深入探讨,本文将从生产力对
目前,我国临床中存在的过度医疗服务现象已成为社会瞩目、众说纷纭的热点问题。过度医疗给社会、家庭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从伦理角度分析过度医疗行为,并提出化解过度医疗
本文提出了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来辅助实现数控机床的可靠性预计的方法,建立了用于数控机床可靠性预测的三层BP神经网络模型,给出了具体的算法,并通过实例证明该方法比传统的数学模
作文难教,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多样,见识面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在教学时难免顾此失彼,很难使学生同步提高。花费力气不小,但效果却并不理想。  针对教学现状和学生情况,我积极寻找突破口,经过分析,最终决定从语言积累、启发引导、反思修改这三个角度切入,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在积累中提高    学生作文的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的提高,绝非一日之功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更多的数学题材。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就会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认识数学的作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一、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感受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教师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多角度寻求答案的思维形式,是从不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活动。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分析和理解问题。  一、运用史料,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引导,培养其多变的能力  1.运用史料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基础  有了史料,才有可能描述和考证历史。新编历史教材中的史料内容生动有
我国古代优秀道德思想是高校新时期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尚义轻利、崇仁重爱、厚德自强、克己内省和改过迁善等道德思想,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道德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