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反思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sunday_tong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由于受“普高热”的影响,生源数量严重不足,学生综合素质每况愈下,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学生质量的下降表现在多方面: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无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有些学生来学校就读,还包含着很多的无奈,不是家境的困顿,就是家长的逼迫,再则文化分数太低,实在挤不进普高的大门。这一切都给学校的教学带来了诸多的困难。
  语文课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在中等职业教育步履维艰的大背景下,面临着更多的困境。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落后
  
  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学校、学生等因素的影响,传统教育、应试教育观念制约着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发展,教师只知道口头上讲“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但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重知识轻能力,重传统轻探究,重结论轻过程,重课本轻课外”。教师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使语文教学脱离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成了教师的“一言堂”、“独角戏”,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少老师在教学目标上,过分重视“记忆”式教学,轻交际能力的发展性教学,将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知识的单向灌输和枯燥的技术训练;在教学组织上,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方面重视不够,学生只是忠实的听众,教与学之间的分裂对立,学生学得索然寡味;在学习动机上,为考而教,为教而教;在课堂师生互动中,“质问式”的问答远远多于“对话式”问答,阻滞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既脱离生活实际也脱离学生实际,异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滋长厌学情绪。
  
  二、学校对语文课不够重视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目前大都片面强调专业课,侧重于“一技之长”,着眼于就业,文化课普遍遭到轻视。表现在文化课教研活动偏少,文化课教师进行培训的机会更少,对教学中所需教学设备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近年来,许多职业学校发展并不景气,在这样的惨淡背景下,学校无暇顾及文化课教师的需求。上至学校领导、老师,下至学生,普遍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掌握好一定的技术就行了,语文学不学都一样,文化课成了专业课的点缀。从而导致许多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生吞活剥、敷衍了事。一些中等职业语文教师,至今都只拥有一本教科书,与录音机、录像机、幻灯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失之交臂,“无缘对面不相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语文的教学。
  
  三、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轻视语文课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经过高中“过滤”后的遗留的弱势群体,很多学生虽然经过中考,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合格要求,这也就意味着不少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语文素养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带着很多无奈进入职业学校后,不少学生以及家长认为,专业课学好后,其它科目学不学无所谓,按他们的话讲,语文是“副科”,一个“副”字,足以反映出它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于是乎,就出现了诸如上语文课看专业课本,老师要求预习,布置作业,全当耳旁风的现象。有些学生读课文连普通的字都不认识,写作文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连篇,但他们总以自己将来“拥有一技之长足矣”的理由为自己找借口。曾有学生写作文这样来表明自己选择学校的原因,他说自己文化课不好,但他认为上这类学校是不需要有好的文化基础的。这样的思想反映出来的即是对文化课的轻视。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之所以面临以上诸多困境,原因很多,这里不做详细分析。关键是如何走出困境。社会、学校、学生以及语文教师自身,都应在这场苦战中充分发挥作用,让语文教学真正走出困境。
  (一)国家、社会的扶持与保护,是中等职业职教育(包括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基本保证。近年来,国家在发展普高和高等教育的同时,对中等职业学校也实行积极的扶持保护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有其社会基础。因为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他们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都呈现出“金字塔”的结构。据有关专家估计,21世纪所需要的大量人才,是介于“白领”和“蓝领”之间的“灰领”,这都昭示着中等职业学校还有发展的基础,有存在的可能。应该讲,这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包括语文教育燃起了希望之火。
  (二)学校本身应摒弃重专业、轻文化课的思想。职业教育首先是就业教育,用人单位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注意对学生“一技之长”的培养,同时也要加强文化课的建设。我虽然不敢妄称语文是文化课的拳头科目,但语文的重要性与功用,相信任何一个读过书或正在读书的人都能体会。作为学校,要注重对语文教师的培养,加大培训力度,让教师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设备。这样,教师将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下,如鱼得水,真正把语文的魅力展现到极致。
  (三)教师应更新观念,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真正显现语文教学的勃勃生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应树立“教育民主”、“以学生发展为本”、“回归生活”、“创新教育”等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极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关系由以前的灌输者与被灌输者转变为互动的合作者。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走向课外,走进生活;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在现实世界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虽然语文是中职生重要的必修课程,在其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使得本来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中职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我以为要改变现阶段中职语文教学尴尬的局面,必须跳出语文是纯基础性课程的旧框框,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体现中职生的特点,增强其“适应性”。中职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语文基础相适应。中职生大多语文素质较低,针对中职生的这一特点,必须控制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切忌好高骛远。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重点进行字、词、句、文的认、释、读、写,在此基础上再适当进行能力训练和提高,不能把对普通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套用为对中职生的要求。
  (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全面革新学生的观念。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轻视语文等文化课的思想颇为严重。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对学生做细致的思想工作,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对于将来就业的重要意义。语文的重要性是由它的工具性决定的,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是现代青年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它能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現在的就业部门,不仅需要人们具有强健的体魄,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要求劳动者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作为学生,一定要改变过去的观念,转变轻视语文的思想,从心底里真正注重起来,为职业语文教学走出困境加油助威。
其他文献
摘要: 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由于科技和工业的大发展所引发的科学和宗教之间的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了人们的信仰危机。奥斯卡·王尔德著名的独幕剧《莎乐美》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就好似一幅维多利亚时期的宗教微型画,向世人展示了那个时期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本文通过分析剧中不同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挖掘蕴含在其中的不同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  关键词: 莎乐美 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 宗教 无神论 基督教    1.引
摘要: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明、壮丽景色的国家,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古代文化遗址吸引了众多外国的游客,所以需要大量的翻译工作。然而目前遗址的翻译现状却不尽人意。本文从五个方面简单介绍了翻译的方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化遗址翻译理论跨文化    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国,自然和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例如:黄山、泰山、万里长城、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摘要: 作为全球消费热点中发展强劲和规模庞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正逐步上升,对城市经济产业链的拉动、社会就业以及文化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但从投资环境来看,区域旅游存在着产品雷同、市场恶性竞争的现象。东北地区作为一个区域旅游范畴,同样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哈尔滨想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推动经济快速发展,那么加大新兴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有针对性地做大特色旅游,确保入境旅游客源稳步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坚持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认为人文素养是现代社会一代新人的必备条件。那么在新的理念下,我们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呢?    一、课堂教学建构人文精神    潜移默化是藏而不露的心灵唤醒,是一种“围炉诗话”般的悟对,是“无为”中的“有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建构,不是政治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这是当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的领域,大家只是习惯性地把传统教学中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作为法宝,从而就形成了一套机械、刻板、缺少创意的教学流程方式。这样无形中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