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制度中犯罪嫌疑人的保护

来源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an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人们对自己所应享有的权利也越来越关注,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国际社会普遍遵行的原则亦深入人心。刚刚通过不久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也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文章以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犯罪嫌疑人的保护为视角,解读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涉及犯罪嫌疑人的有关规定。
  [关键词]刑事诉讼;制度;犯罪嫌疑人保护
  一、保障人权的基本原则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第二条明确规定了“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刑事诉讼法立法中的一大进步。保护人权是宪法中非常重要的法律理念,因此,刑事诉讼法修改充分重视并体现了这一重要理念,在惩治犯罪和保护人权的关系方面处理得很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刑诉法总则第二条,突出保障基本人权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在多项具体规定中贯彻了这一原则。
  二、辩护制度中的体现
  刑事辩护制度的修改与完善是一大亮点,使很多问题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对犯罪嫌疑人的保护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
  (一)委托辩护人的时间提前,侦查阶段辩护人的地位得到确认
  从《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规定可以看出,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
  (二)提供法律援助的范围扩大,提前到侦查阶段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规定本人及其近亲属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对于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此外,对于指定辩护,扩大到了公检法对于可能判处无期、死刑的犯罪嫌疑人,也体现了对犯罪嫌疑人的关怀。
  (三)辩护律师会见权有所扩大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规定“辩护律师持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或者法律援助公函要求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看守所应当及时安排会见,至迟不得超过四十八小时。辩护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不被监听。”可以看出律师凭“三证”不需要经办案机关批准就可以会见,而且不被监听。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的体现
  1.《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规定了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并且明确了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确定了非法收集的证据不具备法律效力,有利于防止有的司法人员受破案压力或利益驱动,铤而走险,采用非法手段获取证据,由此造成一些冤错案件,损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利益,使司法公信力受到严重影响。
  2.《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还规定了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这一规定可以使当前在刑事诉讼中“口供至上”、“口供第一”、“口供唯一”的现象有所缓解。同时,也可以减少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的使用,使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可以很好地应用,有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利。
  四、强制措施中的体现
  修改前的刑事诉讼法对于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是一样的,无法体现两种措施在人身限制必要性上的差别,但是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限制却明显多一些。从实践中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侦查机关对于一些不需要逮捕或者不宜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往往更愿意采取监视居住措施,而不愿意进行取保候审,造成取保候审制度虚置,也不利于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保护。所以,《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取保候审和監视居住不再采用同样的适用标准,对监视居住规定了更为严格、更为具体的适用条件。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规定“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处执行,只有对于无固定住处以及涉嫌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犯罪、重大贿赂犯罪的,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经批准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这一规定明确了监视居住的执行地点。《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也规定了除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和恐怖活动犯罪外,其他犯罪都必须通知家属的要求,这无疑是对人权保障的一大进步。《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于拘留和逮捕的通知规定,将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和恐怖活动犯罪列为羁押通知的例外,有利于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双重目的的平衡。《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还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是否合法实行监督。”该规定赋予了检察机关对指定居所的监视居住合法性以及逮捕必要性的审查权,引入了有限的羁押审查机制,体现了立法者限制羁押的态度,尤其是对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合法性的审查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保护有着积极的意义。除了辩护制度、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强制措施的规定之外,侦查人员讯问犯罪嫌疑人可以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的规定、技术侦查条件和程序的规定、简易程序中检察机关必须出庭的规定、死刑复核程序中询问辩护人的规定等都充分体现了对犯罪嫌疑人的保护,有利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实现。
  [作者简介]黄艳,西南大学法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数额一直在盗窃罪的定罪量刑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刑法修正案(八)》中盗窃罪由原来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变成了“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这就关系到所谓非数额型盗窃罪的司法适用等问题。  [关键词]多次;扒窃;携带;凶器;入户  一、非数额型盗窃罪概述  (一)非数额型盗窃罪的概念  我国
期刊
[摘 要]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作为公众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赋予公民行使起诉权,运用司法审判及时纠正、减少或防止环境危害的发生,既满足现代行政管理的需要,又能有效维护公民环境权益。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对传统行政诉讼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将环境公益损害纳入司法保护,是公民环境权从应然权利向实然权利转化的关键,使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理念能在诉讼法上得到体现与支持。  [关键词]环境公益;行政
期刊
[摘 要]十九世纪德国法学家耶林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为权利而斗争》,但很少有人从它最初发表的形式——学术演讲的角度来阐释它。理解这一作品离不开两种语境,一是历史语境,即普鲁士统一德意志;二是文本语境,即它与耶林晚期其他作品一脉相承的关系。通过还原历史语境和文本语境,凸显了《为权利而斗争》的社会意义和公共意义。  [关键词]耶林;为权利而斗争;历史语境;文本语境  一、历史语境中的耶林  耶林,生于
期刊
[摘 要]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办学时间较短,地方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分离、教材内容理论性太强与社会需求脱轨、重视理论教学,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文章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贴近市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地方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创新型人才  教育部在1998年修订并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专业目录中,新增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到目前为止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尤其是我国跟越南的交往越来越密切, 社会各界对掌握越南语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区域内对复合型高素质外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广西区内不少独立院校为了适应发展与服务区域经济,纷纷开设了第二外语课程,北航北海学院也不例外。作为一所生源70%来自北方的独立院校,越南语第二外语教学有着一定的难度。文章针对越南语作为第二外语在此类独立院校的教学现状、教学模式
期刊
[摘 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来的高利润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政策成为各级政府政策的热点。通过引入创意资本理论,分析指出,文化创意产业也存在着贸易成本和规模收益递增,因此也体现出明显的本地市场效应。我国中部城市在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时,要注意规避大城市的本地市场效应的约束,同时在区位选择上优先考虑对创意资本需求大的地方,并注意本地传播渠道的培养。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意资本;本地市场效应;
期刊
[摘 要]陪审员制度是我国公民有序司法参与的一条主要途径。但由于我国陪审员制度存在诸如陪审待遇相对偏低、陪审员随机选任机制未能科学确立、陪审员的权与责规定不明等问题,我国陪审员制度的实践,存在着广泛的“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现象。为使陪审员积极参与案件的审理、实现公民有序司法参与的目的,我国可进一步完善陪审员经济保障制度、陪审员的选任制度、陪审员的权责制度,建立陪审员责任机制与监督机制。  [关
期刊
[摘 要]刑事被告人因被害人的过当行为而受到侵害,采用另案提起民事损害赔偿诉讼的方式来解决实为不妥。这样既不利于化解双方的矛盾,也不利于案件的彻底解决。同时另案起诉还浪费了国家有限的司法资源。允许刑事被告人在被害人提起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提出反诉则能保障刑事被告人的合法民事权益。  [关键词]刑事被告人;被害人;侵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反诉  有这样一个民事纠纷,案件的原被告均为某批发市场的店
期刊
[摘 要]适当地利用群体诉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鼓励诉讼,并能提升司法效率,在环境公益诉讼方面能加大对环境污染等受害人的救濟与对造成损害者的惩罚力度,从而进一步实现环境诉讼立法上的目的,起到一定的威慑力。费用激励尤其是胜诉取酬能提升群体诉讼的利用率,使其具有启动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我国可考虑在立法与司法层面予以一定规制的保障下充分利用群体诉讼。  [关键词]群体诉讼;集团诉讼;胜诉取酬;环境公益诉讼
期刊
[摘 要]文章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指导性案例之一——潘玉梅、陈宁受贿案为例,通过对该案的分析,结合两高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阐述受贿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及其认定标准,其中重点是受贿罪的客观方面、受贿罪的主体以及罪与非罪的界限。此外,对于新型的受贿案件,司法实践中应当认清受贿罪权钱交易的本质,把握其裁判要点。  [关键词]受贿罪;犯罪构成;认定标准;潘玉梅受贿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