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成”如夏花般绚烂

来源 :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shadow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改革中要践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关注学生的生成。在课前要细致预设,课中等待生成;课上引导质疑,巧抓生成;注重个性解读,促进生成。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拥有了活力,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提高,高效课堂就会生成。
  关键词:生成;促进;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19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6.123
  在新课程环境下,课堂教学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拥有极大开放性,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成长留出空间、提供平台。正是在这样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积极开展“智慧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在课堂上积极落实“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学习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在教学中,通过翻阅资料和课堂实践,笔者在这方面积累有了一些粗浅认识,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细致预设,等待生成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学生相互交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在互动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新课堂上,我们十分关注生成,因为这是课堂生命活力的表现,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放弃了预设,因为预设是教学的基础,没有预设的教学就像蒙着眼睛走路,很难取得成功。其实,预设和生成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两个翅膀,只有它们协调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飞得更远。
  如在教学文言文《自相矛盾》时,做了这样的设计:
  1.学生自由朗读这篇文言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展示朗读,教师根据学生朗读进行指导。
  (出示多媒体课件,课件上出示着生字读音、易错字读音以及每一句话的断句情况)学生齐读。
  3.学生根据课下注释,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同桌听。
  4.学生展示讲故事情况,教师根据学生所讲强调词语、句子意思。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课件上标注着每一个重点词语的意思)
  在进行以上设计时,发现教学过于死板,因为在学生自学时对文章的字音、断句、词意都有了一定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并不是零起点,没有细致预设出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于是进行了细致考虑,根据课堂上学生可能的生成把生字读音、易错字读音以及断句情况、词语的意思都做了链接处理,如果学生已经准确掌握,就不再出示,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准确就加以引导,点击出示。这样课堂教学就灵活了,真正落实“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由这个片段不难看出,只有我们在课前有了细致的预设,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准确地抓住学生生成加以引导、加以强化,这样课堂教学的重点就突出了,学生也就动了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生学习也轻松了起来。只有教师在课前细致预设,学生在课上主动参与,才会体现出这种动态美。
  二、 引导质疑,巧抓生成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只有让学生学会了“学”,才是我们追求的教学最高境界。这就要求我们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学生的学习需求常常以疑问的形式表现出来,可能学生的有些问题在我们看来是根本不需考虑的,但是学生从他们的经验世界来发现和提出问题对他们的学习十分有价值,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同时由于学生的质疑具有开放性,这就为课堂上的生成展现着无限的可能。教师应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质疑,对于有价值的价值的质疑要紧紧抓住。
  在教学第十一课《心愿》时,第二节课精读,围绕主问题“刘爷爷是怎样一个人”展开,当初设计时,此问题由教师直接提出,这样虽然能引导读得深入,但是总感觉是教师在牵着学生走。在课堂上学生整体感知时,有学生这样汇报:刘爷爷只是希望“我”在六十岁生日时为自己点一直红蜡烛,这个愿望非常普通。这个学生的解读很特别,于是把“普通”写在了黑板上。过了一会又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刘爷爷把自己的五千元钱拿出来供“我”上学,他很伟大。我又把“伟大”写在了黑板上。这样在总结梳理整体感知后,有学生就问“为什么说刘爷爷很普通却又很伟大呢?这矛盾吗?”此时,我抓住学生的质疑说:“下面我们就找出文中的句子看一看,这矛盾不矛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析一下。”于是顺着学生的质疑导入了精读,深入了文本。
  其实,这就是新课程所提倡的“生成性资源”,我们教师的教育智慧在于善于抓住教学时机,时时关注了课堂上由质疑产生的“生成”,使我们的课堂流淌起潺潺的生命的溪水。
  三、个性解读,促进生成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关注那些对于文本个性化的理解,应该关注学生独特的生成,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在看似无序的教学流程中,结出迷人的累累的硕果。
  教学《打开大自然的绿色课本》这首诗歌。当讲到“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上的耕耘”的时候,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作者用绚丽的色彩描绘丰收的图景,歌颂耕耘的辛勤;另一种理解是大自然用绚丽的色彩造就了丰收的图景,歌颂着人们的勤劳。我在备课时,认为应该是大自然作主语。但是,面对课堂上的争论,我没有因循守旧,而是鼓励学生充分谈自己的理解。没想到王泽晴和高文凤同学谈得特别好,结合文本,结合实际说得头头是道。不仅理解了“绚丽”“耕耘”等词语,而且体会到了内在对丰收的企盼,对勤劳的歌颂等丰富的感情。
  这堂课上由于我的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谈出了自己的理解,学生是在解读文本,也是在结合自己的体验感悟人生。在学生多元的解读中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在学生的辩论中精彩的生成讓我们赞叹不已。
  只要我们课前做了细致预设,课中的生成就会绽放出迷人的笑靥。只要我们课上善于引导学生质疑,课堂上的生成就会给我们带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感。只要我们放手允许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课堂上的生成就会结出累累硕果,让我们期待课堂上的“生成”如夏花般绚烂。
  参考文献:
  [1] 陈厚德.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00(9).
  [2] 隋慧成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存在的问题思考及策略[J]. 网络科技时代, 2006(6):19-21.
其他文献
摘 要:在高中语文的课程中,写作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是学生发散性思维得以促进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对于怎样才能写好作文,一直困扰着许多的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起来。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并进行自我探究,以使作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自主学习策略;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
博客是近年来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产物,类似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日记,可以将生活中的点滴记录下来,通过网络与他人分享,达到互动的效果。对于当前的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生活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对微博、博客等能够熟练应用,而这也为博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初中利用博客进行语文教学,能够进一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增强教学有效性,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新一代学生。  博客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虽然从社会资源
“自我思维”是以“我”为中心,一切都等同于有生命的“我”,把整个世界都作为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来加以对待的思维方式。运用自我思维作文,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文章的视角来看世界、说感受,从而带领读者进入新天地,获得新发现,得到新体验。笔者梳理了如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技巧:  一、以“物”为“我”  即文章中的“我”是动物、植物或物品,以“物”的视角来描写人物、叙述事件、评判事件行为。  “我”是文章的
中小学课程性质与形态的变化,要求转变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学生是课堂行为的主要发生者,而教师则领导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支援者。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建构学习型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促使接受知识变为意义建构
摘 要:CAI教学是当前我国教育系统广大教师非常流行的一种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因其具有直观、高效、丰富多样且可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性,而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但其对教学的不利影响,人们似已忘怀或因某种原因不愿论述。对此,我们应深刻认识到CAI教学有利有弊,以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关键词:CAI;教学;辅助教学;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3-
依据明末嘉善知县李陈玉文集《退思堂集》,透视李陈玉担任嘉善知县的县政理念,梳理其所作所为,并探讨其处理县政的成功之道。李陈玉抓住嘉善县政的关键,连续三年足额征解极为
《出师表》"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中,对"不毛"的释义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三种观点:(1)不长草(的地方);(2)不长庄稼或五谷(的地方);(3)缅甸北部。《辞海》释义为"不长植物",
中学学习指导是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指导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要从宏观上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和从微观上掌握各学科学习的具体方法,使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中学学习指导的目的  中学学习指导,是研究中学学习规律、学习原则、学习
农村小学生由于信息闭塞,各种信息的传播不够广泛,他们了解社会的方式除了看电视外就只有看书了,限于他们父母对于学生阅读课外的认识不够,只有极少部分的农村小学生才能拥有自己的课外书,看得少了,自然写不出来。因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说”作文何尝不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