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不同类型的住房消费和“救市”

来源 :楼市·居住房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ji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住房消费与美国完全属于不同的类型,或者说中国住房消费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的一种“孤本”。
  
  无论是美国次贷危机还是由这一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变化都只是一种助力因素。当中国政府试图抑制房价时,次贷危机在世界市场的远端构成了一种应该预防和挤去房地产泡沫的氛围。随后中国政府对房价的打压使房地产市场萧条化时,发现自己从一个极端已经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所谓对房价的控制所造成的结果是交易严重萎缩。这时,金融风暴在美国风卷云涌了起来,它既严重威胁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也为中国政府重新恢复和刺激房地产交易提供了一种理由。
  但是,由于人民币的非自由兑换、土地的国家所有、国有垄断资本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统治、高税收和高储蓄等因素,中国国民经济终究是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高度“自治”体,其一切的变化都是主要根源于自身的因素,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政府和国有资本的主导,房地产业尤其拥有这样的性质。在这样的一种经济体系中,人们的住房消费倾向似乎是自由的,但终究是被政府政策和资本主导着的。
  中国住房消费与美国完全属于不同的类型,或者说中国住房消费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的一种“孤本”。
  美国民众进行住房消费的基本背景是土地私有、自由经济、民主制度、公民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相对的地区自然均衡,人们对住房的消费主要基础是自身的自由生活选择和工作选择。这就呈现为两个方向的基本倾向:一是居住的稳定化,其主要实现渠道是在所热爱的生活、工作地没有制度性障碍地进行置业;二是居住的临时化,其主要渠道是在暂时的生活、工作地没有制度性障碍地进行租赁。
  因此,美国房产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有一个发达的租赁市场,由永久性置业与临时性租赁互为共存。这样一种住房消费特征当从永久置业的角度看时,所呈现出的就永远是消费不足特征,也即这个市场存在着一种巨大的可以被竭力发掘的永久置业欲望,让人们实现提前消费。当人们被诱惑,资本与置业者都存在着发生理性误判的倾向,当这种理性的误判积累出置业者无法支付实现提前消费应该承担的贷款责任时,并且这种情况所涉及的金额达到一定的临界点时,次贷危机也就爆发和蔓延了开来。因此,面对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美国政府试图“救市”时,就必须要救民众和救金融双管齐下,一方面减少和减除民众的债务及其责任,一方面收购金融机构及其股份予以盘活。
  中国民众进行住房消费的基本背景是土地国有、政府和国有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极不成熟的公民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扩大着的地区差别及差距。户籍制度的本质是公民人身法定性质的不自由,公民人身可以自由流动而不能自由迁徙,工作、生活在甲地,而作为公民的人身责任和权利则可能在遥远的乙地,从而导致一个庞大的双重住房消费市场,即一个公民既在甲地需要消费住房,但在乙地也不得不保留住房。由于地区差别及差距巨大并日益扩大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具有自然的均衡性,人口流动基本倾向只能是单向性的,庞大的人口流动潮从内地落后地区向沿海发达地区、从农村向大中型城市进行强烈涌动。在这种人口流动中,户籍无法与租赁配套,这就决定了中国无法成就良好的住房租赁市场。当租赁市场不能良好地成熟时,人们的住房消费就只能选择以购买为目标的出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内地、农村乃至中小城市即使造了很多房子,但其意义不过是一种户籍所在的象征,是一种类似于农业时代“故土”或“祖屋”的符号化住宅,居住效用非常之低。
  因此,住房真实消费的主体就越来越集中到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根本上所面临的恰恰不是消费不足,而是供应不足,也即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本质是一种严重的短缺经济。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中国政府试图“救市”,其基本的途径就不是救民众,以提升民众的置业能力,而是救房地产资本,以刺激增加供应和实现销售。由于房地产资本与金融资本长期积累下的利益关系,在美国金融风暴的背景下降低中国金融业的风险就是自然的,因此,这一风暴也是借以救房地产资本的机会、理由。
其他文献
前不久,我曾写过《房价下跌不会超过一年》一文。在文章中,我指出,即便是放开手脚救楼市,我也不知道房地产市场会低迷到何时,但我相信不管ZF救不救楼市,以人民币计价的房地产价格下跌将不会超过一年。这文章发表后,引来了一些朋友的疑问,房价下跌为什么不会超过一年?  确实,不论1926年美国佛罗里达房地产泡沫,还是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抑或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香港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房价下
期刊
美国人是非常实用的,美国掌权的是实用主义的,美国人立国的基本就是实用主义。先解决问题,先救火,再回头来监管。    美国:“加固手术”治标不治本    金融大海啸发展至今,一浪急于一浪,是因为社会各个经济体之间的互信关系破产。金融机构互不信任,不愿进行正常的资金融通,可以说是借长债免问、短期头寸调度也不容易。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美国的金融体系想象成一座摩天大楼。这个高楼非常漂亮,也很高,每一层由
期刊
据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的数据显示,8月京城住宅销售仅为4658套,其中奥运会举办的17天(8月8日~24日)中,期房和现房总共销售1780套,比去年同期的7922套的销售量下降了78%,将近八成。这是奥运期间京城住宅销售普遍的局势,业内人士称,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确实出现了低迷。但普遍中也有个别亮点,据了解,位于房山区的天恒乐活城8月12日开盘以来,便广受关注,仅开盘当日成交量即达到放量的75%,在
期刊
近段时间,宏观调控风向忽变。央行“两率双降”,标志着中央拯救中小企业态度坚决,证监会等部门的“三道令牌”,堵住了那些认为中央不救股市人的嘴巴。但对于是否该救楼市,各界分歧巨大,从媒体言论观察,反对的声音远大于支持者。  关于救市与否,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笔者在此重点分析一下二套房贷政策。9月下旬,两位行业研究和协会的重要人物——顾云昌和朱中一,分别在两个大型论坛上谈及这一话题。其中顾云昌建议放弃这
期刊
人居环境委员会联合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对中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实施开展比较研究,并通过推广“中国人居环境金牌住区”项目,实现LEED本土化,最大可能地推动人居环境建设及城市化发展。人居环境委员会联合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对中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实施开展比较研究,并通过推广“中国人居环境金牌住区”项目,实现LEED本土化,最大可能地推动人居环境建设及城市化发展。  由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
期刊
美国持续一年之久的次贷危机,终于引发一场全球性的金融灾难。  9月21日,继美国华尔街金融巨头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拥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宣告破产,美林公司“卖身”美国银行之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华尔街金融海啸中幸存的两大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公司获准向商业银行转型。至此,由美国五大投行演绎的华尔街金融神话,彻底破灭。而在此之前,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以
期刊
莎玛长安公寓、逸兰新城国际服务公寓、北京财富中心千禧公寓、CUV国际公寓、亚胜·铂第公馆、凯德。华玺、末亚三环中心、伯朗峰,上东酒店公寓、励骏酒店式公寓、擎峰……2008年,房地产市场遇冷。北京酒店式服务公寓却掀起一片供应热潮。在房地产市场整体处于低谷之际,酒店式服务公寓缘何逆市走红?其集中入市能否抵御楼市寒潮。  6000套酒店式服务公寓抢滩北京楼市    时下,北京酒店式服务公寓的扎堆入市似给
期刊
据笔者的初步研究,近期楼市的变化,实际上是周期波动,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大体上与我国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相一致。如果以商品房销售额增长率作为度量波动的指标,我国房地产经济每4~6年发生一次短周期波动。上几个波峰是1993年、1998年、2003年,那么,下一个波峰可能是在2007年或2009年。尽管现在还不到“年终算账”的时候,今后几个月的楼市还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而依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轮的波
期刊
2008年“十一黄金周”姗姗而来,举世瞩目的北京体育盛会于9月17日圆满落幕,步入后奥运时代的北京楼市亦正“奋斗”在金九银十这一全年最关键的“战役”时期。去年以“9·27”房贷新政为标志,楼市进入盘整周期,调整一年后的2008年“十一黄金周”牵动着市场各方敏感的神经。  楼市传媒市场研究部数据显示,截至9月20日,今年9月京城商品住宅期房日均成交套数155套。尽管同比下滑近六成,但是环比上涨三成的
期刊
“金九银十”传统旺季,然而,北京楼市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近日,受美国金融风暴、龙头房企万科领跌等负面因素的刺激,北京楼市跌入历史性低谷,不仅9月份成交量创三年新低,“十一”黄金周期间的成交量亦同比下降70%。在“瑟瑟秋风”之中,曾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楼盘降价,亦由暗转明。与此同时,坊间不断流传出恐慌性抛售、退房潮等传闻。  10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降低住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