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我们的土地,道家是我们的天空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儒家哲学塑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思考方式、价值观、生活方式。都说儒家哲学教我们入世,道家哲学教我们出世,读孔子和庄子能教我们游刃有余地生活。
  [关键词]儒家 道家 孔子 庄子
  [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052-01
  
  中国儒家思想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我们生长在这样的国度里,骨子里多少是受些熏陶的。但是在我们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有多少人是真正地在感受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的益处亦或是弊处呢?人云亦云的大有人在。
  《论语》的目的就是想要人们懂得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也是复杂的,不懂得社会的人,则会处处碰壁,事事失手,一步错步步错,其行为选择大都是错的,因此获得的后果也都是烦恼和痛苦,因此,一生都将是失败的人生。懂得社会的人,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能利用社会。就像利用自然界中的高山与河流一样。孔子的中心思想是要追求人生的快乐与幸福,如果按照“仁、义、礼、智、信”的原则处世,则就能获得快乐与幸福。不仅仅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快乐与幸福。
  读《论语》,读孔子,我如醍醐灌顶般一下明白了很多。
  世上的万物都有根本和枝末,植物的根本和枝末我们大家都知道,那就是都有根茎和枝叶,没有根茎而光长枝叶花果的植物是没有的。而人的根本呢?人的根本就是学问和本事,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需要学习的过程,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那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受到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有的人读了大学还是个很坏的人,而有的人从未读过书却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所以说,学问不是知识,知识也不代表学问;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的,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但他做人好,做事对,对人好,他就是有学问。而如果没有学问,就等于一个人没有根本;而没有根本,只有一点点知识,那生活得就很艰难了。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知识就随着要更新,就像植物开花结果一样,根茎在,它就不断地开花结果落叶,然后又不断地开花结果落叶,反复循环。而没有根茎的植物,顶多开一次花结一次果而已。不会做人,尽管可以拥有一身的技能,那也是失败的人生。所以,我们从五岁开始,甚至可以更早一点,就要学习,以便能“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但我更希望人们能“二十而立,二十五而不惑,三十而知天命”,那么,这一辈子就是幸福而快乐的了。
  儒家教我们如何做人,成为一个对社会于人类有用的人,这也就是所谓的“入世”了吧。
  于丹教授说:儒家是我们的土地,让我们融入社会,道家是我们的天空,让我们心灵自由。读了孔子也许我们还得读读老庄吧。中国从来不缺乏文化的土壤,只是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我们,没有好好吸收土壤中的养分罢了。
  道家哲学在给我们灌输“道”。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王琨老师在讲到道家哲学这一课时,我就非常认真,想听听老师是给我们如何讲解“道”的,可能是我悟性不够吧,一直也没弄懂“道”,还有些愤愤于这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对于老庄的思想,我之前也有些不认同,总觉得他的逍遥游有些消极避世的心理在里面。可经过学习了解后我明白了,老庄的所谓超越现实,并非意味着逃避现实。
  老庄是继老子之后的道学哲学的代表人物,在他的思想里面当然会有关于“道”的阐释。老庄认为,这个世界的所有东西都贯穿于“道”。所谓的“道”,就是一切存在物的根源,亦是支配所有存在物的根本原理。
  基于这个“道”来看,所有的事物都没有差别,亦没有是非,更没有所谓的善恶,或者“有价值”跟“无价值”的分别。即使看起来好像有分别,那也不过是一时的现象而已,因此老庄才说,拘泥于那种差别的人是愚蠢者。
  有一则叫“朝三暮四”的寓言,就充分说明了这种现象:
  有一个耍猴戏的男子,一面把食物交给猴子,一面对猴子们说:“最近生意不好,从今天起,早上给你们三个栗子,晚上给你们四个栗子。”猴子们表现出非常气愤的样子。于是该男子又说:“啊!对不起……对不起……那么,就改为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吧!”如此一来,猴子们才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
  其实朝三暮四、朝四暮三并没有什么区别,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愚笨的人才拘泥于眼前的小利。我们往往会拘泥小小的利害关系,而忽略了对大局的判断。
  回顾我们的生活就不难明白,我们的生活是在种种的利害关系中进行着。要完全不受利害关系的控制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管如何,我们的生活就是在万物的纠缠之下艰难地进行。
  从无限大的宇宙来看,目前所发生的事情实在是太微小了,不被这种小小的利害关系所拘泥的态度,就是老庄所谓的“从现实中超越”。
  中国传统思想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充满着无穷的智慧,读孔子和庄子的思想让今天的我获益匪浅。最后我以孔健先生编的《左手孔子 右手庄子》中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吧:“儒家教我们承担重任,道家让我们举重若轻。我们脚踏实地,用双手擎起一片广阔的天空。”
其他文献
【摘 要】 课改——一个古老而全新的话题,我校自2011年实行“361”生本课堂教学模式以来,课堂教学面貌有了新变化。生本课堂旨在让学生摆脱原有教育体系的桎梏,摆脱完全由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创建高效课堂。它彻底的改变了以往教学中重教法轻学法,重提问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发展。通过“361”生本课堂模式教学,让学生积极思考,学习小
随着中国与国际接轨程度的提高和教学教材改革的深入,专业知识和英语教学的结合日趋紧密,双语教学成为大势所趋。结合《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经验,从教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在当今高中教育阶段,学生除了对教师的知识和才能提出更高要求外,还对教师的个性提出了新的期盼。个性是创造的前提,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教育模式,难
摘要近几年来相继出现了一些涉及宪法的案例和事件,文中把这些涉及宪法的案例和事件简称为“涉宪案件”。这些涉宪案件让我们关注到一个共同宪法问题——违宪审查制度。违宪审查制度是保证宪法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法律制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本文试结合这些涉宪案件探讨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现状、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提出了完善的建议,从而希望违宪审查制度在我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违宪审查 违
应然视角下的遗失物拾得制度应该是遗失人和拾得人之间的双赢,这种双赢是符合效益、公平的价值与原则且遵从财产最佳利用这一财产法最基本的理性原则。本文指出在应然状态下
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与教学科研的深入开展,图书馆的功能已不仅仅拘泥于简单的借还书籍。本文结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图书馆的工作实际,就图书馆如何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学科
[摘要]大学毕业生与就业市场之间的现实矛盾,是一道社会性的课题。本文认为,应当以“转换就业观”为突破口,优化就业指导工作。现阶段就业形势的转变,意味着大学生就业观必须要随之进行变革。在优化就业指导进程中应形成新型的就业观,以满足就业市场的现实需求。  [关键词]就业观 转换 就业指导 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027-01 
目的构建猪流感病毒复合多表位核酸疫苗,并研究其表达产物的抗原性.方法以H3、H9亚型流感的HA抗原表位及流感病毒的其它主要抗原(NP、NA、M)表位基因为基础,再附以Kozak序列
本文指出设立个人破产制度是实现市场主体平等化,促进公平竞争,保障正常的社会秩序,维护债务人的合法权益,弥补民事诉讼程序的不足,以及与国际破产规则接轨的需要。 This 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