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是教者通过激发猜测兴趣、诱发猜测的空间、加强猜测训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三个方面的操作与实施,逐步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猜测意识与猜测能力,以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
【关键词】激发兴趣;诱发空间;加强训练;形成习惯
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数学,数学活动是指数学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实践和思维活动。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数学中猜测这种学习方法常常被学生所应用,数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首先通过猜测而得以发现,然后再经过逻辑论证才得以成立。小学数学中对学生猜测能力的培养,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的跨世纪人才打好基础。
一、激发猜测兴趣
1.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猜测兴趣。南京大学郑毓教授指出,好的“情境设置”应满足一个基本要求: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即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学中创设情境,不是为了情境而情境,而是在情境中让学生感觉学习教学的兴趣,还能引导学生去探索,進行大胆猜测。
2.挖掘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猜测兴趣。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说过:“稳定的兴趣是人产生能力的一种证据。”“数学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如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是使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的好方式。要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首先必须激起他们的猜测兴趣,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去猜,去想。
二、诱发学生的猜测空间
1.改编教材,诱发学生猜测的空间。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远比使他们成为知识的接收者来得重要。书中的数学理论,虽然没必要都要求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变为自己的直接经验,但其中一些易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理论,教师不妨将它们还原,促使学生通过猜想来验证它。
2.抓住时机以问促思,诱发学生的猜测空间。在数学中可根据所讨论的问题,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测。课堂上学生在做题之前,先让他们猜测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学生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们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们会急切地想知道他们的猜想最后正确与否,于是便会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就不会打盹睡觉或搞小动作了。
3.在实践操作中,诱发学生的猜测空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进行合理的猜测。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学生通过“剪、移、拼”,发现了平行四边形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并通过观察、操作,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在这个表象的基础上,问“你们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呢?”学生在操作中能合理的猜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能说出原因。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又从中获得了成就感。因此,借助操作,获得表象,并借助表象,促进学生合理的猜测。
三、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猜测训练,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而“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数学的直觉思维进行猜想。”只有当猜想成为一种习惯,学生对于教学知识的学习就已经不再是一种负担了。
1.将教师猜想转变为学生猜想。在训练的刚开始,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猜想,而后通过训练,使学生养成猜想的习惯,从而在课堂上总能听到学生提出的猜想和问题,并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论证。如能达到这一步,那课堂将真的以学生为主,教师只在其中起导向作用。
2.从审题中掌握猜测方法,提高学生的猜测能力。新的教学课程标准也认为:学生应“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教学中要在具体的审题、解题、验证中教给学生猜测方法,让学生以已知条件为出发点,根据已知条件,来猜测结果的大致范围。
学生教学猜测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不是“懂了”、“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等。“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编者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课程内容,都为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所以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要设置现实的,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猜测的过程,并真正鼓励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合作,这样就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猜测能力。
总之,要使学生积极、大胆地进行猜测,教师一定要创设良好的猜测情境,重视基础知识的获得过程,创立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大胆地猜测,并给予其耐心地帮助,使学生掌握猜测方法,并牢固地掌握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具有创意意识和创造性的人才。
【关键词】激发兴趣;诱发空间;加强训练;形成习惯
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数学,数学活动是指数学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实践和思维活动。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数学中猜测这种学习方法常常被学生所应用,数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首先通过猜测而得以发现,然后再经过逻辑论证才得以成立。小学数学中对学生猜测能力的培养,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的跨世纪人才打好基础。
一、激发猜测兴趣
1.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猜测兴趣。南京大学郑毓教授指出,好的“情境设置”应满足一个基本要求: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即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学中创设情境,不是为了情境而情境,而是在情境中让学生感觉学习教学的兴趣,还能引导学生去探索,進行大胆猜测。
2.挖掘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猜测兴趣。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说过:“稳定的兴趣是人产生能力的一种证据。”“数学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如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是使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的好方式。要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首先必须激起他们的猜测兴趣,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去猜,去想。
二、诱发学生的猜测空间
1.改编教材,诱发学生猜测的空间。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远比使他们成为知识的接收者来得重要。书中的数学理论,虽然没必要都要求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变为自己的直接经验,但其中一些易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理论,教师不妨将它们还原,促使学生通过猜想来验证它。
2.抓住时机以问促思,诱发学生的猜测空间。在数学中可根据所讨论的问题,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测。课堂上学生在做题之前,先让他们猜测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学生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们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们会急切地想知道他们的猜想最后正确与否,于是便会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就不会打盹睡觉或搞小动作了。
3.在实践操作中,诱发学生的猜测空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进行合理的猜测。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学生通过“剪、移、拼”,发现了平行四边形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并通过观察、操作,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在这个表象的基础上,问“你们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呢?”学生在操作中能合理的猜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能说出原因。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又从中获得了成就感。因此,借助操作,获得表象,并借助表象,促进学生合理的猜测。
三、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猜测训练,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而“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数学的直觉思维进行猜想。”只有当猜想成为一种习惯,学生对于教学知识的学习就已经不再是一种负担了。
1.将教师猜想转变为学生猜想。在训练的刚开始,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猜想,而后通过训练,使学生养成猜想的习惯,从而在课堂上总能听到学生提出的猜想和问题,并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论证。如能达到这一步,那课堂将真的以学生为主,教师只在其中起导向作用。
2.从审题中掌握猜测方法,提高学生的猜测能力。新的教学课程标准也认为:学生应“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教学中要在具体的审题、解题、验证中教给学生猜测方法,让学生以已知条件为出发点,根据已知条件,来猜测结果的大致范围。
学生教学猜测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不是“懂了”、“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等。“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编者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课程内容,都为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所以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要设置现实的,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猜测的过程,并真正鼓励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合作,这样就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猜测能力。
总之,要使学生积极、大胆地进行猜测,教师一定要创设良好的猜测情境,重视基础知识的获得过程,创立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大胆地猜测,并给予其耐心地帮助,使学生掌握猜测方法,并牢固地掌握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具有创意意识和创造性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