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1949年从石家庄调到北京中共中央华北局薄一波同志处做秘书工作的, 当时薄老是华北局第一书记(代号九零二)、华北军区政委、政务院政务委员、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财政部长。我做秘书工作一直到1963年。后来虽然不做秘书工作了,但因为种种原因,有时离开有时又回到他老人家身边工作,联系一直未断。
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老人家仍被监管期间,薄老住在某招待所地下室的一间黑暗的小屋里。我知道后去看了两次。第一次去看望他老人家, 大门口的值班人员说什么也不让进去,我就在门口站着等,过了一会儿还是不让进去;又待了一会儿,听到传达室里有人喊我的名字,我进屋见到一位衣着陈旧不整的老人。注视良久,我才认出面前就是相隔10年,在“文革”中无数次被批斗却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对党的信念毫不动摇的我的老首长薄一波同志!我急忙上前几步握住老人家的手,亲切问候,随后就在传达室的一个角落(因为不让我到老人家的住屋去)和薄老小声谈了一阵子心里话。
1980年国务院机械工业委员会成立,我又调到机械委作了几年秘书工作。离休以后也还为薄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记得2001年9月6日那天上午,薄一波同志找我到他的住所,单独和我谈了很长时间,聊了许多往事,说了好多心里话,其中他说道:“毛主席在1954年6月30日对我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波同志是个好同志,你办事我放心。”薄老说到此,稍停一下,握住我的手亲切地对我说:“今天我把这句话送给你: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你办事我放心。”老人家说出这么信任的话,我很是感动,眼睛湿润了。我当时对薄老说,我的工作是组织安排的,是我应该做好的,谢谢薄老对我的信任。这话我将永记不忘。
2008年是薄一波同志百年诞辰、逝世周年。我想讲几件建国后老人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事例,以表深切怀念。
(一)
新中国刚刚建立时,薄一波同志身兼多项国家重要职务,是经济恢复建设时期的重要负责人之一。那时,他白天在中财委上班,下班后加班加点处理兼职部门的日常工作,常常工作到深夜,第二天仍是早早到办公室办公。薄老对工作认真负责,他的讲话、报告、文章都是自己亲手动笔,精心起草、修改成文。为了深刻领会、及时认真贯彻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以及毛主席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文化大革命”前,老人家每次参加中央会议,对毛主席的讲话都记录得特别详细,会后回到家中不吃饭、不休息立即坐在办公桌前整理记录,遇到毛主席引用的出自中国历史典故的词语,就马上查阅原著加深理解。整理好后抄录在特制专用的红皮大笔记本里。老人家多年记录了厚厚的一摞大本子(具体数字记不清了)。这是薄老一生最珍贵的、特别重要的、非常机密的文字历史资料,也是党和国家的珍贵财富。田家英同志曾不止一次到薄老处查阅毛主席的讲话原始记录。非常可惜的是,这些资料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抄家抄走了,至今下落不明。薄老生前多次与我提到此事,表示终生放心不下。
(二)
薄老做事非常认真负责。他年轻时爱动脑动笔,到了耄耋之年开始写书,写《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领袖、元帅与战友》等著作。我亲眼看到老人家戴着高度数的老花镜,手里拿着放大镜,逐字逐句进行审改。1980年出访美国期间,按照日程安排某日上午是参观市容。那天,老人家让考察团的同志都按原计划进行,他却独自一人留在使馆驻地,根据到美国后看到的实际情况,修改出访前在京准备好的稿子,他满脑子时时想的都是如何为党的事业做好工作。
薄一波同志一生对每件工作都很细心,先做深入调查了解后再作出决定。如起草工业七十条(草案)期间,他深入到东北、上海等地大型厂矿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座谈,并组织在企业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同志参加起草工作,经过反复多次修改才定稿。还有,在为建设大三线选厂址时,薄老和李富春同志于1964年亲自到昆明开会研究后,乘汽车沿着重峦叠嶂、崎岖不平的山路蜿蜒缓行,到达金沙江边大山沟里查看,分析各种情况,为攀枝花地区建设选择厂址。当时随同工作的年轻同志都感到路程艰苦,可想而知,以薄老当时的年龄,走这样的路进行艰苦的深入实地的调查研究也是非常辛苦的。这种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薄老一贯注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这方面的事例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但我觉得有一件事例是值得提一提、说一说的。有一次下矿井实地考察了解煤矿“掌子面”的具体情况。“掌子面”是煤炭工业部谈工作时提到的,是产煤的地方,但是究竟什么叫“掌子面”?是个什么样子?具体地说不太清楚,1962年薄老到辽宁抚颇煤矿进行实地考察时,提出要到“掌子面”去看看,了解一下工人同志们的实际生产劳动情况,矿领导不想让首长下去,但薄老坚持要下去看个究竟,矿领导只好答应,并选择好考察路线。下井前都穿好矿衣、皮靴子,带好安全帽、矿灯,乘矿车下到很深的矿井底层。有人领路,先走了一段宽路,后来是弯弯曲曲的狭窄小道,走到一个小井口下去,就到了一个“掌子面”。其实就是矿工手握矿镐弯着身子一镐一镐挖煤的地方。薄老一行数人每人手拄着一根木棍,慢慢地沿着小煤洞走下去,因为洞口很小,只能一个人一个人地顺序下行,洞內坡度很大,生产的小煤渣、煤末、煤块很松软,有时一脚踩下去还很滑,有时一脚踩下去煤渣没过脚脖子,走着很费劲:因巷子窄,人们只能一个挨着一个慢慢走,不能两人并行。所以陪同的人就不能在薄老身旁扶着、照顾老人家了。小煤井洞高只有一米多,洞顶每隔一小段用一根一米多长、镐把粗细的树棍子頂着,以防塌陷。薄老就在这样艰难的井內走了数十米长的路进行实地考察。在洞內我就感到空气不太好,闷得慌,但当时也只能在心里暗暗祝福老人家好运。说实话还真为老人家的安全捏着把汗呢,同时也为薄老的这种认真负责、忘我工作的作风而深感钦佩!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三)
薄一波同志为共产主义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革开放、为党为人民艰苦奋斗一辈子,几十年来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两袖清风,光明磊落,遵纪守法,严格执行一切规章制度,从不请客送礼,不吸烟,不喝酒,保持着俭朴生活、不讲吃穿的革命光荣传统,一直到晚年。他按规定每月交纳党费,交纳房租水电费。在国家实行各种票证制时期,无论出差外地、开会或在外用餐,都按规定交全国通用粮票和伙食费。同样,他的子女回到老人家住处吃饭也都按定量给薄老艾粮票, 因为老人家的粮食也是用定量粮票买的,没有一点余粮。薄老的日常生活也很简朴,衣服破了能补丁再穿的就不换新的,他穿的內衣都是缝补过妁,连鞋袜都补过。不仅他自己这样,子女们小时候也是如此,妹妹穿姐姐穿过的,弟弟穿哥哥穿过的,为了节省开支还买了缝纫机,在家缝制衣服。老人家的早餐也很节俭,几十年早餐都是一杯牛奶、几片烤馒头片、一个煮鸡蛋、咸菜。“文革”后因健康原因,早餐就只吃鸡蛋清不吃鸡蛋黄了,薄老的小女儿和他一起吃饭,就只吃鸡蛋黄,把鸡蛋清让给老爸吃了。我看到后觉得孩子挺可怜的。
还有一件事,是在1956年春节期间,薄老一家大小回原籍一一山西定裹蒋村一次,为了不给地方添麻烦, 当时未通知当地领导,悄悄住进老家的旧宅子。吃饭就用家里的大铁锅烧柴草做饭,喝水也用铁锅烧水,晚上一家大小挤在一条大炕上睡觉。第二天一家人到村边转了转,结果老人家返乡的消息在当地传开了,地委领导也知道了,怕麻烦地方政府,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全家悄悄离开定襄返回了北京。
薄一波同志一生节俭,不仅对个人生活如此,对国家开支也是严格照章执行。他出国访问时,做服装都是在规定金额内添置必需的着装,从不超支。出访期间也特别注意节省开支,如1980年出访美国,刚到美国他发现乘坐的汽车是全天包租的,当即提出改为外出时租车,用半天就不要包租全天的,以减少开支。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央领导同志和全国人民一样节衣缩食,同样吃定量供应的食品,吃不到肉和水果,记得1962年,薄老到南方疗养,是胡明同志陪同一起去的,在疗养期间也没有什么特殊照顾,吃不到水果,胡明同志就到大街上自由市场买些荸荠当水果吃,就觉得很不错了,薄老为了节省开支,一家人不论平日、假日都是在家用餐,不到外边吃饭,吃得也很简单。从不提什么要求,厨师做什么就吃什么,厨师同志为了让首长吃得顺口、吃得健康,经常动脑筋想办法,粗粮细做,变化花样,尽可能减少开支。
薄一波同志的一生是为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他的高尚品德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作者曾任薄一波秘书)
(责编 兴 柱)
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老人家仍被监管期间,薄老住在某招待所地下室的一间黑暗的小屋里。我知道后去看了两次。第一次去看望他老人家, 大门口的值班人员说什么也不让进去,我就在门口站着等,过了一会儿还是不让进去;又待了一会儿,听到传达室里有人喊我的名字,我进屋见到一位衣着陈旧不整的老人。注视良久,我才认出面前就是相隔10年,在“文革”中无数次被批斗却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对党的信念毫不动摇的我的老首长薄一波同志!我急忙上前几步握住老人家的手,亲切问候,随后就在传达室的一个角落(因为不让我到老人家的住屋去)和薄老小声谈了一阵子心里话。
1980年国务院机械工业委员会成立,我又调到机械委作了几年秘书工作。离休以后也还为薄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记得2001年9月6日那天上午,薄一波同志找我到他的住所,单独和我谈了很长时间,聊了许多往事,说了好多心里话,其中他说道:“毛主席在1954年6月30日对我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波同志是个好同志,你办事我放心。”薄老说到此,稍停一下,握住我的手亲切地对我说:“今天我把这句话送给你: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你办事我放心。”老人家说出这么信任的话,我很是感动,眼睛湿润了。我当时对薄老说,我的工作是组织安排的,是我应该做好的,谢谢薄老对我的信任。这话我将永记不忘。
2008年是薄一波同志百年诞辰、逝世周年。我想讲几件建国后老人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事例,以表深切怀念。
(一)
新中国刚刚建立时,薄一波同志身兼多项国家重要职务,是经济恢复建设时期的重要负责人之一。那时,他白天在中财委上班,下班后加班加点处理兼职部门的日常工作,常常工作到深夜,第二天仍是早早到办公室办公。薄老对工作认真负责,他的讲话、报告、文章都是自己亲手动笔,精心起草、修改成文。为了深刻领会、及时认真贯彻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以及毛主席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文化大革命”前,老人家每次参加中央会议,对毛主席的讲话都记录得特别详细,会后回到家中不吃饭、不休息立即坐在办公桌前整理记录,遇到毛主席引用的出自中国历史典故的词语,就马上查阅原著加深理解。整理好后抄录在特制专用的红皮大笔记本里。老人家多年记录了厚厚的一摞大本子(具体数字记不清了)。这是薄老一生最珍贵的、特别重要的、非常机密的文字历史资料,也是党和国家的珍贵财富。田家英同志曾不止一次到薄老处查阅毛主席的讲话原始记录。非常可惜的是,这些资料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抄家抄走了,至今下落不明。薄老生前多次与我提到此事,表示终生放心不下。
(二)
薄老做事非常认真负责。他年轻时爱动脑动笔,到了耄耋之年开始写书,写《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领袖、元帅与战友》等著作。我亲眼看到老人家戴着高度数的老花镜,手里拿着放大镜,逐字逐句进行审改。1980年出访美国期间,按照日程安排某日上午是参观市容。那天,老人家让考察团的同志都按原计划进行,他却独自一人留在使馆驻地,根据到美国后看到的实际情况,修改出访前在京准备好的稿子,他满脑子时时想的都是如何为党的事业做好工作。
薄一波同志一生对每件工作都很细心,先做深入调查了解后再作出决定。如起草工业七十条(草案)期间,他深入到东北、上海等地大型厂矿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座谈,并组织在企业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同志参加起草工作,经过反复多次修改才定稿。还有,在为建设大三线选厂址时,薄老和李富春同志于1964年亲自到昆明开会研究后,乘汽车沿着重峦叠嶂、崎岖不平的山路蜿蜒缓行,到达金沙江边大山沟里查看,分析各种情况,为攀枝花地区建设选择厂址。当时随同工作的年轻同志都感到路程艰苦,可想而知,以薄老当时的年龄,走这样的路进行艰苦的深入实地的调查研究也是非常辛苦的。这种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薄老一贯注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这方面的事例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但我觉得有一件事例是值得提一提、说一说的。有一次下矿井实地考察了解煤矿“掌子面”的具体情况。“掌子面”是煤炭工业部谈工作时提到的,是产煤的地方,但是究竟什么叫“掌子面”?是个什么样子?具体地说不太清楚,1962年薄老到辽宁抚颇煤矿进行实地考察时,提出要到“掌子面”去看看,了解一下工人同志们的实际生产劳动情况,矿领导不想让首长下去,但薄老坚持要下去看个究竟,矿领导只好答应,并选择好考察路线。下井前都穿好矿衣、皮靴子,带好安全帽、矿灯,乘矿车下到很深的矿井底层。有人领路,先走了一段宽路,后来是弯弯曲曲的狭窄小道,走到一个小井口下去,就到了一个“掌子面”。其实就是矿工手握矿镐弯着身子一镐一镐挖煤的地方。薄老一行数人每人手拄着一根木棍,慢慢地沿着小煤洞走下去,因为洞口很小,只能一个人一个人地顺序下行,洞內坡度很大,生产的小煤渣、煤末、煤块很松软,有时一脚踩下去还很滑,有时一脚踩下去煤渣没过脚脖子,走着很费劲:因巷子窄,人们只能一个挨着一个慢慢走,不能两人并行。所以陪同的人就不能在薄老身旁扶着、照顾老人家了。小煤井洞高只有一米多,洞顶每隔一小段用一根一米多长、镐把粗细的树棍子頂着,以防塌陷。薄老就在这样艰难的井內走了数十米长的路进行实地考察。在洞內我就感到空气不太好,闷得慌,但当时也只能在心里暗暗祝福老人家好运。说实话还真为老人家的安全捏着把汗呢,同时也为薄老的这种认真负责、忘我工作的作风而深感钦佩!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三)
薄一波同志为共产主义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革开放、为党为人民艰苦奋斗一辈子,几十年来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两袖清风,光明磊落,遵纪守法,严格执行一切规章制度,从不请客送礼,不吸烟,不喝酒,保持着俭朴生活、不讲吃穿的革命光荣传统,一直到晚年。他按规定每月交纳党费,交纳房租水电费。在国家实行各种票证制时期,无论出差外地、开会或在外用餐,都按规定交全国通用粮票和伙食费。同样,他的子女回到老人家住处吃饭也都按定量给薄老艾粮票, 因为老人家的粮食也是用定量粮票买的,没有一点余粮。薄老的日常生活也很简朴,衣服破了能补丁再穿的就不换新的,他穿的內衣都是缝补过妁,连鞋袜都补过。不仅他自己这样,子女们小时候也是如此,妹妹穿姐姐穿过的,弟弟穿哥哥穿过的,为了节省开支还买了缝纫机,在家缝制衣服。老人家的早餐也很节俭,几十年早餐都是一杯牛奶、几片烤馒头片、一个煮鸡蛋、咸菜。“文革”后因健康原因,早餐就只吃鸡蛋清不吃鸡蛋黄了,薄老的小女儿和他一起吃饭,就只吃鸡蛋黄,把鸡蛋清让给老爸吃了。我看到后觉得孩子挺可怜的。
还有一件事,是在1956年春节期间,薄老一家大小回原籍一一山西定裹蒋村一次,为了不给地方添麻烦, 当时未通知当地领导,悄悄住进老家的旧宅子。吃饭就用家里的大铁锅烧柴草做饭,喝水也用铁锅烧水,晚上一家大小挤在一条大炕上睡觉。第二天一家人到村边转了转,结果老人家返乡的消息在当地传开了,地委领导也知道了,怕麻烦地方政府,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全家悄悄离开定襄返回了北京。
薄一波同志一生节俭,不仅对个人生活如此,对国家开支也是严格照章执行。他出国访问时,做服装都是在规定金额内添置必需的着装,从不超支。出访期间也特别注意节省开支,如1980年出访美国,刚到美国他发现乘坐的汽车是全天包租的,当即提出改为外出时租车,用半天就不要包租全天的,以减少开支。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央领导同志和全国人民一样节衣缩食,同样吃定量供应的食品,吃不到肉和水果,记得1962年,薄老到南方疗养,是胡明同志陪同一起去的,在疗养期间也没有什么特殊照顾,吃不到水果,胡明同志就到大街上自由市场买些荸荠当水果吃,就觉得很不错了,薄老为了节省开支,一家人不论平日、假日都是在家用餐,不到外边吃饭,吃得也很简单。从不提什么要求,厨师做什么就吃什么,厨师同志为了让首长吃得顺口、吃得健康,经常动脑筋想办法,粗粮细做,变化花样,尽可能减少开支。
薄一波同志的一生是为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他的高尚品德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作者曾任薄一波秘书)
(责编 兴 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