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造势 意写众生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xtronnp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仄抑扬,意写众生,笔耕墨耘,乐天自在”(盖茂森语)。
  从寒暑阁到醉心斋,再到掬和堂,盖茂森历经60余年的孜孜探索,致力于研究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绘画风格,创作了很多堪称经典的人物形象。盖茂森是当代中国美术界一致认可的重要的人物画大家之一,他的特点是善于创新,被称为“江南一盖”。
  盖茂森近年来创作的生宣水墨画受到画界的高度关注。他主攻人物画,又涉足花鸟画和山水画。著名人物画家周思聪曾赞叹盖茂森所作人物、骆驼、毛驴,是用江南人的眼睛看新疆,既不同于黄胄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于当地画家的表现手法,他是用自己的心理感受和眼光去表现这一题材的。
  在生宣纸上用好笔、用好墨、用好水,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往往会使观者为之震撼,这是中国水墨画这门艺术和世界其他各地艺术不同的地方,也是中国画的奥妙。将物质的东西提升到精神层面,不断进行观察、体验、提炼、概括和总结,是盖茂森毕生乐此不疲的理想追求。盖茂森说:“画作品,有的虽然是得心应手的,是一气呵成的东西,但也要有研究的东西。比如《牵》这幅画,画的云吧,要把画羊倌的衣服技法和它完全统一起來。所以看我画的这个云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变化,像是神来之笔,这些变化合理的布局恰恰是最难的。”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是指画画不求形似,在似与不似之间达到形与神的统一,动与静的和谐。盖茂森说:“人物画创作时,我不仅重视画手和脸的造型,更关注环境与道具的组合处理,恰恰这些云、鞋子和小绳子的小细节是最难画的。经营得体的话,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要求的效果就是要好像有又好像没有,似与不似之间。我希望把画内你所能看到的和画外不能看到的东西,经过我的处理后能够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看他的作品《牵》,画里最精彩的就是那根绳子,从画面里一直延伸出去,似乎没有尽头。作品中的这根绳子牵着的是人们来观看这幅画所具有的共鸣感悟,不同的人看到的可能都不一样。这种构思独到的绘画意境深邃,给人无尽的遐想。
  
  张大千是在纸上或绢上稍定大体位置,后执碗往上泼色、泼墨、泼水,或趁湿而破,或稍干再泼,或浓破淡,或淡破浓,或色破墨,或墨破色,或色与色破、墨与墨破,或大碗狂泼,或小流浇注,或再加渲染而取柔和,或以笔导引以正轮廓,色与墨在水分高度饱和中互渗互透,形成迷离朦胧的神幻境界。张大千的体会是:“从用墨法说来,墨色是借着胶汁的浮力,在宣纸上向前渗化,胶小则墨色干枯而晦涩;胶大则墨色失去了气韵。画生宣纸胶水与墨汁是相互交融,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是我的一点经验。”张大千还谈破墨法:“浓墨不破,便无层次;淡墨不破,便乏韵味。墨为形,水为气,气行形乃活。”他对墨法的理解深刻而彻底,上升到气韵的理论高度。盖茂森近年来的作品与张大千在水墨画法上同宗不同形,广采博取,不主一家一派。张大千泼墨加彩,而盖茂森独守黑白;张大千追求泼而产生的自然效果,盖茂森的画离现实不远,描绘的意境真实存在,而且尽在掌控之中。盖茂森善于把控时间和空间对接,画面气势宏大,想象丰富,天与地相接,山与水交融,就在一线黑白之间。通过浓破淡,淡破浓交叉体现,无痕衔接,黑与白强烈对比增强了视觉感染力。他的画,远看有型、近看有物。他的染色是渲染,是夸张,甚至令人窒息。以排山倒海之势,层层尽染,叠叠加劲,细中有粗,黑中有物。“退后一步是精彩”这句子用在看盖茂森的画真是十分合适,近看无物,退后几步再作观察,视线中一切渐渐清晰显现。
  《响沙驼铃来》这幅作品的画面是大块凝重的水墨肌理,沙山占据了画面的四分之三。沙山之上是一队大漠中行走的商旅驼客,之上是大段的留白。大面积水墨的沙山部分积染得肌理丰富,丝毫不见生宣纸本水墨渲染时难以避免的积水痕迹。沙尘充满流动感也不失庞大沙山应有的体积感,磅礴大气中蕴含着嫣然的律动。沙山上那队商旅驼客,用没骨写就不失笔意。人物角色布局节奏自然,细节处凸显洒脱。似有似无,恍若幻境。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体现山体、人和骆驼。越远看越能看清里面的沙丘、砂砾,沙还是流动的。画得不具体,但画出了沙的感觉。观其画作,不经意间会感受到风沙声,驼铃声,声声入耳,人与自然拼搏和融合交织的场景摄人心魄。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精准抓住细微的变化,充分理解、感悟,到一定深度的时候,自然会激发创作的热情。绘画艺术是表现画家对生活的感受,是把这种感受以特殊的方式转化成绘画语言。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绘画创作不是现实生活照相式的翻版,应赋予更多的想象力,包括画家身临其境的感觉,盖茂森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印证了这条真理。
  旅美水彩画大家程及早年也是中国水墨画的实践者,后借鉴西方艺术,成为中西合璧的水彩画大家。他说:“我以东方的心境去观察表现天地、人间。我以造化为师,始终以自己的感受作画。我画我的心悟。”最初画画更多表现的是真善美,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会表现“禅”意,追求化境,所谓“我观我感,我用我法”,使自己的观念与大自然紧密融合。他画的灵山大佛是苍茫宇宙中的一个点,大象无形。他画的《太湖日照》从左看,仅有云彩,从右看,太阳微露,而正面看阳光忽明忽暗,天空在流动,让人浮想联翩。盖茂森的绘画与程及的理念异曲同工。
  盖茂森20世纪60年代中期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他的水墨画特别关注画面的阴阳明暗,常借用西方绘画理念来考量,用中国传统的笔墨技巧贯通中西文化壁垒,自创独有的“盖氏绘画技法”。程及有句名言:“我用我法、我法无法、无法生法、法生万法。”这句话在盖茂森的画作里有着很好的诠释。盖茂森平时注意观察、收集、整理、提炼,拥有丰富的创作素材。他在点滴的生活细节中抓重点,并通过艺术的夸张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源,或恬静,或欢快,或震撼,或虔诚,意到笔不到,在作品中体现鲜明的创作个性。通过“干湿浓淡焦”,轻重、缓急、虚实、漏白,将墨分五色的道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人物栩栩如生,动物活泼灵动,配景浑然天成,使画面和观者之间会不知不觉地产生“静与动”的相互交流。   明代思想家王廷相认为“潜心积虑以求精微,随事体察以验会通,优游涵养以致自得”。对于盖茂森来说,画得多了,绘画技巧已不是问题。但是,每次创作又是挑战,他会用尽各种办法进行尝试,努力将画面描绘到极致。有时下笔果断,粗犷老辣;有时又细致入微,缓慢凝滞。起笔收笔的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特别是用水的度量掌握和游笔变化的节奏更是鬼斧神工。笔尖、笔肚、笔根灵活运用,游刃有余,达到笔里散花,一挥而就,黑白相间,自然融合。凝在笔尖的不再是“像”,而是倾注他对人与自然的理解。
  
  盖茂森擅长画大场面。有时他用一年半载,从小样到大稿,不断地对笔墨的干湿浓淡和画面的大小进行比对推敲,确定主次位置排列。落款时也反复考量,没有最满意的题词干脆就不题,留给观者去想象。近作中无题的画作特别多,可能是这个缘由。画面粗观简单,细看内容丰富。通过积墨法、积水法,浓破淡、淡破浓,多次重复处理,使观感更为鲜明。黑中白显得更白,白中黑显得更黑,黑白相间,层次更加分明,展现了其细微独特的观察能力,纯厚妙绝的笔墨张力,自信精准的造型能力和胸有成竹的布控能力。
  盖茂森水墨画时常借用传统文人画中泼墨山水画所用的各种程式化的物象,如人物、山石、花鸟、树木。他独特的水墨画语言使墨色在白纸上自由变化,画面工整、明快,静中有动,像静静的流水,水流伴着时间在流淌。
  盖茂森强调艺术创造应以传统为根基,在生活的滋养中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其写意人物画的笔墨语言汲取宋人石恪、梁楷泼墨写意简笔造型的精髓,吸纳陈洪绶人物造型的古朴意蕴,笔涉任伯年人物造型的端庄秀丽,又取徐渭纵恣奔放的笔意。各法相融相润,在用线、用墨、用彩上求其力、达其意,将心象与画意交构在一起,从而使笔下生灵在形的选择、形的对比、形的趣味与形的强化和夸张上都呈现出自己的笔墨风貌。他的画,诚如其人——稳健儒雅,颇富内涵。从盖茂森的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乐观主义者与天地彼此和谐的精神力量。
  盖茂森自20世纪70代中期进入江苏省国画院,曾与多位前辈大师共事,并得到大师们的悉心教诲,对中国画的传统有着更深的理解。对绘画艺术的“冲动”,使他不断探索中西融合的绘画方法。盖茂森多年的实践,得出两条经验:一是继承中國传统画法,系统研究和比较了古代到现代的画家,将写意笔墨发挥到极致。二是研究国外艺术,走访世界各大博物馆,研究世界艺术的走向,在他近几年的作品中揉进了埃及雕刻、敦煌壁画、民间艺术等元素。他在鲜活的生活中不断发现,营造可以让人想象的空间。比如把整块石头画面留白,古今都没有人画过,但是,观者一定认为是石头、高坡。盖茂森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新派水墨”。
其他文献
20世纪以来艺术在总体上都越来越走向个人化,相对于经典来说其审美也走向边缘化和碎片化。艺术家在要求突显个性的同时,由于对精神厚度追求的放弃,使作品的精神力度趋于薄弱,对于艺术情感的要求降低,使作品呈现为情绪化表现的倾向。这种“个性”由于建立在缺乏深度和足够依据的轻率表达之上,也就失去了“个性”的价值和意义。相反,由于相近的创作状态,反而在表现的结果和性质上呈现为趋同化,个性也就成为了无个性。对于时
纵观华语电影发展史,尽管中国电影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科幻电影的探索,但不可否认,科幻电影依然是华语电影发展格局中的短板所在。直至2019年,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郭帆,2019)与科幻喜剧《疯狂的外星人》(宁浩,2019)同档上映,内地狂揽70亿元票房,中国科幻电影迎来了21世纪以来第一个高潮。2019年也被媒体称为“中国科幻元年”,不过这个“科幻春天”却没有持续
若要评选中国最受欢迎的几大摄影景观,油菜花海肯定榜上有名。为了打造一片明黄倾泻而出的壮观场面,几大油菜花产地更是使尽浑身解数,把菜地种成各种各样的造型,以博奇观。不过真要比一比谁最奇谁最俊,恐怕还是“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江苏兴化。  刚刚评选的“建工杯·千岛菜花甲天下 水乡兴化景如画”全国摄影大展,把我们带入了一垛垛水田里,让我们尽情徜徉花海,流连先贤留给她们的别致。船在水中走,人在
陈漫之 原名陈志伟,字漫之。生于1979年,河北丰润人。现就职于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设计艺术学院。2016年至2019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诗学画论与美术史专业博士学位。著有《陈漫之书画集》《焕乎文心——文化名人肖像作品集》、旧体诗集《枣庵诗存》(自辑)等。  2011年10月,我随中国北京几位朋友去唐山考察。某晚路过一个景区,偶然看到马路边灯光下有一位年青人在画画,座位旁邊写着“十分钟画肖像”。
摘 要: 在议论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舍本求末,舍近求远,到处寻找课外学习资料,以期能从方法技巧上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那么,除了这些常规方法之外,我们能否找到一条更便捷而有效的辅导途径呢?在多年教学过程中,作者总结出了一条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即回归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指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话题素材,从课文中学习结构安排、遣词造句及拟题技巧等,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 教材 写作能力 提升方
一、把爱好变成事业  黄铁峰从小在加拿大长大,但他的妈妈对他的管教和中国大多数家长差不多,大约七八岁时,他开始接触电脑,从此沉迷游戏,妈妈恼火的教训了很多次,可他依旧“死不悔改”,最后妈妈一气之下直接把他的电脑拆掉扔了。这下,黄铁峰蒙了,每天都无精打采的。爸爸发现后语重心长地教导他:“爸爸小时候曾生活在中国中部全是土房的山村里,现在住着公寓,开着车,想吃什么吃什么,还可以在温哥华河边散步,这一切来
[摘要]探讨女性主义作家林白对法国女性主义者埃莱娜。西苏的“躯体写作”理论的继承与运用。躯体作为一种载体,其目的并不止于描述身体本身,而更加代表女性欲望的觉醒和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女性的思想通过身体感受得以表达出来,同时身体的欲望经由反思和内省得到升华。正视自己的身体,便是正视自己的性别差异和对男权社会最直接的反抗。因此,其作品兼具了躯体与灵魂的两重性。  [关键词]林白 埃莱娜·西苏 躯体写作 
摘 要: “三维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对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关怀。因此,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我们要着重思考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这三个核心问题,正确把握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设计、实施、评价中努力整合“三维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个性化的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三维目标 整合 整体性发展    我们处于一个知识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一个不断
老一辈人曾有土铳狩猎的习惯,禁止私有枪支之后,村里人开始驯养猎犬。2017年11月王彬 摄  2012年,母亲在老家收拾旧物时偶然找到一本关于家乡的影集,那是我大学初学摄影时的习作。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有关家乡的老照片竟然引起了父母和同为农民的众多亲友的关注,他们不断翻阅册子,主动诉说图片里的人和事、诉说这些年的变化,还有附近的亲友专程来我家翻看照片。我想这些平实的影像一定是因为在特定的空间内和
《麦克白》是莎翁四大悲剧之一,经久不衰的故事不仅深受全世界观众所喜爱,也是各国导演不断尝试“炒”出新味道的经典题材,被反复搬上大银幕。如1948年奥逊·威尔斯执导的《麦克白》堪称经典;1983年BBC录制Jack Gold执导的剧场版《麦克白》,以挖掘人性悲剧的深刻给世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黑泽明对《麦克白》的改编电影《蜘蛛巢城》将《麦克白》的故事搬到日本战国时期,结合武士道精神和神怪元素将人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