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课堂教学,不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璀璨舞台。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知识和精神的熏陶,培养思维的多维发展,达到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试从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教学过程的优化这几方面简要探索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希望能够给有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师;有效性
有效性的课堂教学是指通过课堂学习,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能够得到发展,在知识上有所收获,在思维上得到启迪,在认识上有懵懂无知到初步了解、掌握,在情感上有漠不关心到热爱等等。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判定其是否有效的特征很多,但最为核心的就是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学习的方式是否正确与有效等。笔者现根据从教数十年的教学心得体会,对于高中历史的有效课堂教学浅谈下自己粗陋认识,以期与教学同仁共同探讨学习。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师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的作用,无论教学改革如何进行,教师的重要地位都不容忽视。所以,课堂教学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高素质的专业教师。
(一)完善知识结构,吃透教材知识
新教材的知识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新增了很多新体例,新知识点,比如中国古代的夏朝和商朝的中央以及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宗法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雅典的民主制度改革等等。很多老教材的阅读部分成为了新教材的重要知识点。这就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历史的研究是日益更新的,作为教师不能固守原来的观念,应该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吸收历史研究中有益教学的部分,做到知识的更新为我所用,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始终站在历史研究的前沿,更好的为历史教学服务,使教学的效果能够得到奇效。
(二)注重学习教育理论,提升自身教学素质
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教学轻理论的现象。只有掌握先进的教学教育理论,才能明晓教育教学的目标,知晓自己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如果理论不足就有可能陷入迷茫的境地,所以,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方式,使用有效的教学理论来指导课堂教学,使其有效性得到提高。
二、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教学理念是否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教学的总体目标能够顺利实现,也影响课堂教学能否取得实效,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一)明确教学目标,转变教育理念
历史的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培养在于使学生掌握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线索,促使阅读能力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在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总结和归纳,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其过程和方法是在不断学习历史的量变过程中积累历史知识,以达到质变的提升。在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主动的参与,探究合作学习,使自己的情感价值得到弘扬,民族精神得到培养,形成正确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等等。教师应该在这些的基础上转变自己就有的教学理念,使其能够使用现今历史教学的要求。
(二)研读课程标准,应对高考考题变化
新课程的标准是现今教材编写的依据,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只有有效的掌握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的编写者的意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有可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取得实效。目前所进行的新课改与高考的变化基本是一致的,其显著的高考变化就是现在的课程观取代了原有的教材观,教材现在依旧是最为重要的学习资源但已经不是唯一的资源,高考的试题命题更多的是从课程资源方面取得突破,主要考察的就是出现的新材料,新历史情境,而不是教材的历史知识,就是高考目前考察的内容是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更多的是材料的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教材基本点的时候引导学生对于相关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利用所学的史学观点对于材料进行分析解剖,从更高的角度,更宽阔的视野来审视教材。教师只有在更深的程度掌握了课程标准的内容,才有可能适应高考和新课改的要求。
三、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讲练有机结合
历史教学的基础就是教学对于教材基本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等进行必要的分析讲述,辅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学习的方法。同时也应该在讲解的过程中加入必要的历史试题,使学生能够现学现用,强化所学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知识问题化和结构化
1、知识问题化。
这主要体现在历史课前预习和课堂进行过程中的提问。比如在讲述戊戌变法这一课时的时候,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戊戌变法的背景,出现的原因;维新派进行的那些重要的活动?开始的标志,失败的标志?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这些问题的设置基本囊括了教材的所有知识点,解决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茫然无知,跟着老师走的现象。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体现和发挥,逐步培养学生学习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掌握之后,教师还可以适当的深化教材的内容,设置一些更具发散思维的提问,比如让学生思考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异同等等,当然,这样的问题依据现今的学生水平不可能进行完美的解答,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本课学习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知识结构化
这主要体现在单元复习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每一章节的学习做一系统的总结归纳,将所学的知识点编写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这既能让学生复习掌握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
四、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取得效果,关键在于教师,所以历史教师一定要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促使教学活动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 [2001] 21 号) [EB/OL] .http://www.edu.cn/20010907/3000665 . shtml , 2010 - 7 - 16 .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EB/OL] .http : / / www . edu . cn / 20010926 / 3002911 . shtml , 2010 - 7 - 16 .
[3]李芳.高中历史模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08).
[4]李赛艳. 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导——探究——感悟”模式分析[J].现代阅读.2011(01)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师;有效性
有效性的课堂教学是指通过课堂学习,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能够得到发展,在知识上有所收获,在思维上得到启迪,在认识上有懵懂无知到初步了解、掌握,在情感上有漠不关心到热爱等等。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判定其是否有效的特征很多,但最为核心的就是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学习的方式是否正确与有效等。笔者现根据从教数十年的教学心得体会,对于高中历史的有效课堂教学浅谈下自己粗陋认识,以期与教学同仁共同探讨学习。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师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的作用,无论教学改革如何进行,教师的重要地位都不容忽视。所以,课堂教学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高素质的专业教师。
(一)完善知识结构,吃透教材知识
新教材的知识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新增了很多新体例,新知识点,比如中国古代的夏朝和商朝的中央以及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宗法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雅典的民主制度改革等等。很多老教材的阅读部分成为了新教材的重要知识点。这就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历史的研究是日益更新的,作为教师不能固守原来的观念,应该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吸收历史研究中有益教学的部分,做到知识的更新为我所用,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始终站在历史研究的前沿,更好的为历史教学服务,使教学的效果能够得到奇效。
(二)注重学习教育理论,提升自身教学素质
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教学轻理论的现象。只有掌握先进的教学教育理论,才能明晓教育教学的目标,知晓自己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如果理论不足就有可能陷入迷茫的境地,所以,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方式,使用有效的教学理论来指导课堂教学,使其有效性得到提高。
二、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教学理念是否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教学的总体目标能够顺利实现,也影响课堂教学能否取得实效,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一)明确教学目标,转变教育理念
历史的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培养在于使学生掌握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线索,促使阅读能力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在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总结和归纳,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其过程和方法是在不断学习历史的量变过程中积累历史知识,以达到质变的提升。在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主动的参与,探究合作学习,使自己的情感价值得到弘扬,民族精神得到培养,形成正确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等等。教师应该在这些的基础上转变自己就有的教学理念,使其能够使用现今历史教学的要求。
(二)研读课程标准,应对高考考题变化
新课程的标准是现今教材编写的依据,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只有有效的掌握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的编写者的意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有可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取得实效。目前所进行的新课改与高考的变化基本是一致的,其显著的高考变化就是现在的课程观取代了原有的教材观,教材现在依旧是最为重要的学习资源但已经不是唯一的资源,高考的试题命题更多的是从课程资源方面取得突破,主要考察的就是出现的新材料,新历史情境,而不是教材的历史知识,就是高考目前考察的内容是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更多的是材料的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教材基本点的时候引导学生对于相关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利用所学的史学观点对于材料进行分析解剖,从更高的角度,更宽阔的视野来审视教材。教师只有在更深的程度掌握了课程标准的内容,才有可能适应高考和新课改的要求。
三、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讲练有机结合
历史教学的基础就是教学对于教材基本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等进行必要的分析讲述,辅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学习的方法。同时也应该在讲解的过程中加入必要的历史试题,使学生能够现学现用,强化所学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知识问题化和结构化
1、知识问题化。
这主要体现在历史课前预习和课堂进行过程中的提问。比如在讲述戊戌变法这一课时的时候,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戊戌变法的背景,出现的原因;维新派进行的那些重要的活动?开始的标志,失败的标志?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这些问题的设置基本囊括了教材的所有知识点,解决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茫然无知,跟着老师走的现象。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体现和发挥,逐步培养学生学习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掌握之后,教师还可以适当的深化教材的内容,设置一些更具发散思维的提问,比如让学生思考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异同等等,当然,这样的问题依据现今的学生水平不可能进行完美的解答,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本课学习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知识结构化
这主要体现在单元复习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每一章节的学习做一系统的总结归纳,将所学的知识点编写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这既能让学生复习掌握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
四、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取得效果,关键在于教师,所以历史教师一定要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促使教学活动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 [2001] 21 号) [EB/OL] .http://www.edu.cn/20010907/3000665 . shtml , 2010 - 7 - 16 .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EB/OL] .http : / / www . edu . cn / 20010926 / 3002911 . shtml , 2010 - 7 - 16 .
[3]李芳.高中历史模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08).
[4]李赛艳. 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导——探究——感悟”模式分析[J].现代阅读.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