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A结合蛋白RB47、RB60在叶绿体翻译调节中的作用

来源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bs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调节的叶绿体mRNA的翻译需要mRNA5′,非翻译区(5′ UTR)相互作用的中间作用因子.叶绿体多聚腺苷酸结合蛋白(cPABP)RB47特异性地与PsbAmRNA的5′ UTR结合,并对于该mRNA的翻译是很重要的.定位于叶绿体中与cPABP伴随纯化出来的一种蛋白质二硫化物异钩酶RB60表现出调节cPABP与PsbAmRNA的5′ UTR结合的特性.这种调节是通过可逆地改变有氧化还原特征的cPABP的氧化还原状态来实现,或通过ADP依赖的磷酸化来实现.这种机制就在调节叶绿体的基因表达中提供了一个
其他文献
首先采用缺位合成法[1],合成了过渡金属取代的磷钼系列Keggin结构三元杂多化合物.然后利用常规交换法[2],合成了过渡金属取代杂多化合物柱撑水滑石,对其进行了表征.最后考察
文<T21/2和T31/2一型邻域空间>以下简称为文[1],发表在南阳师范学院学报上,文中的原始概念是模糊的,由此而定义的"邻域"空间也是不严谨的,所获得的结果就更值得商讨,本人指出
一、讲评前的教学设计原则  1. 及时性原则  考试刚结束,学生对试题解答情形的表象还是十分清晰的,迫切想知道哪些题做对了或做错了。教师要抓住这种心理特点,在考试的当天或最迟第二天批改完后,趁热打铁进行讲评,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也因对讲评材料的关注而集中注意力听课。  2. 归因性原则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归因。当考试取得好成绩时,可把成功归于“自己的努力”这一不稳定的但可控制的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一、在备课过程中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依据这样的探究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进行备课。  下面是我们设计的“细胞增殖”教学中,实施“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