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飞神韵泼墨写仁心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您幼年就浸淫翰墨,数十年临池不辍,能否请您先谈谈个人书法创作的心路历程?
  董绪纯:我能步入书法艺术的殿堂,首先得益于幼年的家庭教育,其次是部队的锻炼培养。这里面主要包括三个学习阶段。最早应该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那时候刚好赶上文革,学校停课,在家闲散,父亲就教我临习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每天吃完饭就开始,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开启了我步入书法艺术的大门。第二阶段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到总部机关工作以后,工作环境相对稳定,业余时间凭个人兴趣临习《草书歌诀》。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一两年,主要有两方面的收获。一是掌握了古人草书的一般写法;二是提高了悬腕书写的能力。第三个阶段,则是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的近十多年时间。我在书法学习和提高方面下的功夫比较大,特别是请书法界名家进行指导,注重同道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我认为书法学习,没有交流就没有提高。以前的学徒,满师后要访友,访友后才能出师,就是这个道理,学习书法亦是如此。将帖临好并不难,但进入创作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名家指点很重要。明解缙《春雨杂述评书》云:“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古代书法理论你读了,对你会有帮助,但不经名家点拨,你看的东西,记忆不会深刻,提高也就慢。
  总的说来,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不习古人永远学不好书法。要从古人的书帖、碑帖当中去下真功夫,临帖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当然,临帖也要选好帖,走准路子。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碑帖很多,对初学者来说,我以为,能把东晋王羲之和明末清初王铎的字学好,就离成功不远了。
  记者:我们看您的作品,体现出深刻的独创性、探索性,由此说到书法的创新,请您谈谈这方面的宝贵经验。
  董绪纯:我认为,创新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创新的过程实际上是艺术家艺术观念裂变的过程。只有艺术观念的创新,其艺术作品方有可能实现创新,创新的艺术作品才有可能站在时代的艺术前列,艺术家才能独树一帜。说起来,书法里最藏不住的还真是一个人的学识、秉赋、性情。书法的风骨韵味即散发出的气场,皆与其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也决定了创新的走向和风格的形成,如同严谨谦和就出王羲之,狂放不羁就出张旭。
  我想,作为一个书法艺术家,必须对自己未来书法的走向和固守的底线有独到的认识、准确的把握。这样有理想、有追求、有角度、有高度、有冲动,实现创新就是可以做到的事情。
  记者:您还是中华诗词学会和楹联学会的会员,这些对您的书法创作有着怎样的关系?
  董绪纯:中国书法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其内涵是文化,写书法的人,文学修养很重要。书法作品渗入深厚的文化积淀,注入诸子百家的思想、哲学、美学基因,把这些基因贯穿于书法的线条、内核中,书法才会在“知白守黑”里凸显它的厚重、流畅和明快。
  我觉得,写好书法,功夫在字外。书法家首先应该是文化人。当书法基础已经较为扎实时,要把更多精力用在学习和艺术欣赏方面。要读读历史,背背唐诗宋词,学点绘画,听听戏曲和音乐。多看书法理论、书法评论和各类书展,多体味好作品的精妙。博学多闻,博涉多优,兴趣多,视野宽,眼界高,对提高书法创作水平大有裨益。
  记者:去年您出版了草书毛主席诗词七十六首一书,当时做这个不平凡的举动,您的出发点是什么?
  董绪纯:2012年,我的个展“书为心声——董绪纯书法艺术展”在北京军事博物馆成功举办后,我就考虑在草书创作方面进行一个比较大胆的尝试,寻找突破点。去年刚好适逢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我本人也非常喜欢毛主席的诗词,于是在朋友的建议下,我将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76首以四尺斗宣完整地书写了一遍,并编辑成书。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他的诗词里面浸入很多大爱情怀,书写的过程,也是受其思想浸染与洗礼、激励与共鸣的过程。编印这本书,一方面是出于对毛主席的怀念与敬仰;另一方面是想通过书法的形式弘扬他的伟大思想,使之进一步发扬光大;再之借此提高自己的草书技艺。
其他文献
第一章一个先天性常染色体显形遗传副耳畸形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研究目的定位先天性遗传性副耳畸形家系的疾病基因。方法对一个先天性副耳畸形的家系进行调查,对该家系进行了
欧洲葡萄(Vitis vinifera L.)是葡萄亚属中三大种群之一,也是世界各国主要的栽培品种,因此关于欧洲葡萄的研究报道较之其它种属葡萄更多更广,同时也说明了欧洲葡萄在葡萄属植
细胞膜(质膜)蛋白质承担运输、通讯、防御等功能,是许多药物的作用靶标。细胞质膜蛋白质组研究正成为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热点,这方面的研究可为药物研发、疾病诊断提供标记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