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圈虾民

来源 :满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i_1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农业中,耕田的称农民,放蚕的呼蚕民,捕鱼的叫渔民。突然有一天,泥腿泥胳膊的农民,有了几亩虾圈,撂下锄杆子去养对虾,身份便成了虾民。其实,农民、蚕民、虾民都没走出农业学科。耕田、养蚕是传统的谋生手段,养虾是他们斗胆干起前人没有干过的农事,旨在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对虾的故乡在海洋里。渔民在海捕中有时一网能拉到上万斤鱼、蟹,乐得大呼“淘湾了”(东港渔人方言),但一潮水下来,却拉不到多少对虾。于是,对虾就显得极为珍贵了,对虾又是海鲜中的上品,人人都喜欢吃。对虾俗称大海虾,学名“中国明对虾”,又称“中国对虾”、“东方对虾”、“对虾”。它与进口对虾的区别在于:活时中国对虾呈青色,进口白色;死时中国对虾颜色逐渐变白,但其虾枪长于嘴,进口短于嘴。对虾海里产,吃对虾靠渔民,千百年来皆如此。如今可真好,对虾人工养,吃对虾有虾民。
  改革开放后,北黄海沿边沟沟岔岔、坑洼不平的滩涂上,突然有大吊车、挖掘机开进去,“轰轰隆隆”一通挖、铲、推、平、叠,便留下或长或方或圆的土坑。坑边四周叠起坝埂,坝埂上选修一或两个进出水闸门。闸门外修一条通畅的纳潮排水沟。坝埂一隅,筑有一个简易的小岗楼似的窝棚,是虾民昼夜守护虾圈安全和吃住休息的场所。窝棚门前立一根木杆,拉一盏电灯,一个完整的虾圈(亦称储水圈)工程就落成了。虾圈是对虾的“家园”,是“食堂”,成就的是新型农民创业、创新的基地。虾圈大小不等,有几十亩,上百亩,近千亩,直近海边纳潮的大到万余亩。于是,一夜间,广袤的沿海滩涂上便布满了十几万亩虾圈。鸟瞰滩涂,纳潮后的虾圈像被切成一个个不规则的豆腐块,在灿烂的阳光下亮闪,一方方,一片片,轰轰烈烈,蔚为壮观!
  春天来了,虾圈蓦然热闹起来。虾民们陆续离开自己舒适的小家,把铺盖搬进了窝棚里,起灶做饭,空旷的海滩便飘起了缭绕的炊烟。虾民们拉闸注潮,海水灌满了虾圈。他们便开始接受为期几个月的燥热返潮、蚊叮蝇扰、吃不香、睡不甜的艰苦生活和春牧秋收沉重劳动的考验,过着家是窝棚,路是坝埂,活儿是投饵的日子,比“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好不了几分。
  虾苗、饵料是高价买来的。虾民把虾苗投进虾圈那一刻,就抱定了一年的期望。他们像给孩子喂奶那样耐心,每天在虾圈里摇着装饵料的舢板定时定量投饵喂养,风雨不误。每当虾民迎着艳阳,将大把饵料撒向水面时,饥不择食的小虾便追随舢板周围上蹿下跳捡食,虾民就会喜形于色,一边情不自禁地哼着小曲儿,一边像农民操着木锨扬场似的,那右手扬撒的姿式更加频繁,更加娴熟,其轻松悠闲的样子,怕给个七品县官都不换。其实,虾民在无胜算把握的压力下,从不敢粗心大意。圈里的海水泛混变质,要及时开闸排出浊水,更换新海水。边喂养边精心观察虾的动态,一旦发现虾病,要及时投药治疗。跟随注潮混进虾圈的海胖头鱼是虾的天敌,鼓着大脸腮专吃活虾。虾民们请来亲朋好友免费钓胖头,虾圈里又能热闹好一阵子。他们看着小虾活蹦乱跳,一天一个样越长越大。捞上几个丈量,小的都七八公分,大的十五六公分以上,收获季节即将到来,虾民们脸上的愁眉这才彻底舒展开来,也有心思坐在窝棚外椅子上,静看海鸥站桩。为提防对虾在开闸时趁机逃跑,虾民在虾圈闸门口固桩拉网,经常有海鸥飞到露出水面的木桩尖上沐浴阳光,一桩一只,桩无虚席。它们各个挺胸腆腹,昂首远眺,一动不动。我有时开车路过虾圈,偶尔碰上这样的画面,定要停车下来欣赏一番海鸥的宁静之美,照几张相。
  秋风凉了,稻田黄了,对虾肥了,虾民笑了。又是一年好收成,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到了。“开闸放虾了!”虾圈里顿时响起了经久不息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日常冷清的虾圈坝埂上,人来车往。自行车带驮篓的小贩子来了,大批量拉运的大货车到了,集体虾圈的单位领导和有关同志来了,个体虾圈的家人、亲友到了,附近看热闹的群众也来了……闸门口拽网拉梗、检斤过磅、小杠儿挑抬的劳动者们正在忙碌着。调皮的孩子抓一把虾又扔进虾圈里,被父親叫停,母亲操起草捞子在虾筐里舀了一下:“走,到窝棚里妈煮虾给你吃!”孩子乖乖地跟母亲离开了。虾圈四周插着的彩旗,在海风中“哗哗”作响,与虾民开心的笑声和众人的嘈杂声交相辉映,汇成一股天籁之强音,直插云霄。然而,这快乐的日子只有几天,虾就放完了,虾民钱袋子也鼓起来了。该离开虾圈的人都离开了,虾圈又恢复了平静,只有虾民依然留在虾圈里。
  近些年,虾民已经跳出对虾单养的圈子,创新再创新,实行一圈多养(混养),除了对虾,还养海蜇、海参、牙鲆鱼、小人鲜等。虾民从春忙到秋,年复一年,无穷尽也。
其他文献
死什么死呀!要是人人都能说死就死,早就死一千八百回了。  李小球的伤口拆完线,回到病房刚躺下,刚闭上眼,晾台上突然传来五床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喊。她不屑地将身体侧到另一面,随手从床头柜里翻出一本书。她的心没在书本上,完全是做做样子。  李小球的样子是做给五床看的,也是做给五床亲属看的,她心说,当着众人的面寻死就是假死,假死就是不想死!  意外的是,事情没有按照李小球想象的发展,五床挣脱了家人,从晾台上
期刊
卧铺让完全陌生的人,可以盖着被子或者不盖被子以半步的距离,一起睡着。  那群人来,使我们本就逼仄的空间骤然像充了水的汽球,既胀且沉。在那种无法控制的重量里,我裹紧自己的衣服,闭上眼睛,给世界一副深沉的样子。虽然我知道下铺那个穿着背带裤的男人一直用眼神斜斜地瞄着我。我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他为何不大大方方地看着我,而是一只眼睛睁得溜圆一只眼睛死死的闭上,就那么斜着身子看着我,充满挑衅又萎缩懦弱,这让
期刊
1  随风而逝。许多物事必将随风而逝。我是听到了呼呼的风声。我是听到了风声的日渐微弱。草甸上的一些物事随着风声,从我面前慢慢飘过。我以听风者的角色坐在群山之间的某个位置上。那时听风者便是我的身份之一,这是那时我颇为牵强的自我定义。风时而坚硬粗糙,时而柔和圆润。  我缓缓睁开眼睛。我来的时间刚好,绿色的草甸,绚烂的野花开放,一些稀疏的雨滴飘落,河流在草甸中央蜿蜒流淌,我猛然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世界是潮湿
期刊
同志,给你打问个事,县长家住哪达?  县长家住哪达?你找县长干啥?  不干啥,就是来瞧瞧他。  瞧瞧县长?你是他家亲戚?  不是亲戚。  你和县长是朋友?  也不是朋友。  那你认识县长?  也不认识县长。真的,就是来瞧瞧他。  问话的人是老福祥,答话的人是县城“清馨苑”小区胖保安。  啥都不是,那县长是你想见就能见得?保安讥诮道。老福祥说,我就是要跟他谝上几句,也没啥事为难他嘛!  谝上几句?你
期刊
一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以这样一个角色进入表哥的人生。在喧嚣里活着,我早已习惯了简单,除了至爱的人,我从不愿以任何一种状态深入某一条生命。历经了生活的潮涨潮落,我已害怕将自己和太多的内容牢牢地捆绑。  我近乎孤独的处世哲学,注定了我和表哥之间的疏离。表哥是我六姨的大儿子,我乡下老家和表哥家仅仅隔着屈指可数的几道河湾,只是两家不属于同一个村庄。那时候的村庄是封闭的,大家各忙各的事,每一个村庄都像是
期刊
城市的秋天不像农村那样盛大和热烈。它总是悄悄地来,慢慢地走,然后像一个顽皮的小孩,突然间就消失了。  最初秋天是从母亲那里来的:天凉了,该加衣服了。顺着母亲的话题,我们就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秋天脚步声了。伴随着寒意,秋风把天空擦洗得湛蓝,一丝云也没有,而大雁的翅膀把天空托得更高了,你没法不想起“天高云淡”这个词。这时,人们听从了母亲的话,夏装收起,添加秋衣,大街上渐渐少了喧嚣和嘈杂,安静平和连同秋天一
期刊
甘愿“最后灿烂一次”  皮肤向来爱好和平。只当盾牌,不做利器。只防守,不出击。不知道什么兵器会来,却知道永不动摇的应对和坚守。冷的水,热的汤,尖利的锐物,沉重的钝器,谁侵犯了它,它都只能默默承受。对它来说,结局和原因难分伯仲,不是被挑衅,就是被误伤。哪怕被野蛮者戳破,戳成筛孔也要坚守岗位,不能退缩。唯一要做的就是一次一次振作起来,忍痛“再建设”,力争尽早恢复原貌,恢复职能,再次担当起永不冒犯他人的
期刊
少小,在我老家屯头道北,有一株古榆,长得繁繁茂茂,郁郁苍苍。对于这株古榆,我留有两个印象:头一个是,每年到了春夏之交,也就是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这三个庙会日期间,总有一些老妈妈、老奶奶,领着儿孙,来到树前,烧香上供,叩头许愿,认古榆为干妈妈或干姥姥。我曾问过,她们说,古榆寿长,认它做干亲,好养活,能长命百岁。另一个是,有一次,我在古榆下,看乡亲备犁,其中一位叔伯问我:“你是读书人,懂的多,
期刊
生在黄土高原上的人,大抵和水都没多少缘分。不像江南人,出门就上船,家里也是前店后河,一年四季都泡在水里。恐怕也是由于少水的缘故吧,我从小就喜欢水,不仅喜欢江河湖海的汹涌澎湃,烟波浩渺,也更喜欢林泉小溪的细流蜿蜒,石浅苔深。这些年凡到外地,总会觅着有水的地方流连忘返。朋友们说我是五行缺水,我没算过命,不知道是否真缺,但喜欢水却是真的。  我出生在乡下,是在塬上,也就是黄土高原上纵横的沟壑中间残存的那
期刊
我和母亲在说外公去世的事情。外公是十六岁参加剿匪的老革命,刚刚去世不到一个月。  外公不到一岁时,他的父亲跟着贺龙闹革命,在西湾起义后不幸被捕,地方团练将他绑在一棵漆树上,一刀一刀把他砍死。抗战胜利那年,不到十六岁的外公,投身参加了解放战争,解放后又带队清剿地方土匪,经历了太多生生死死。外公八十岁刚过,腿脚行动已有所不便,却依然乐天乐地。外公说,争取活到九十岁,不找死,不怕死。外公在自己还能主事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