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评书龙套人物名字绰号创作解析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BLLFB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评书艺术是中国口头文学的优秀代表,无论是精彩的打斗场面还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这与评书表演艺术家的精湛表演技巧分不开。传统评书长篇居多,龙套人物三教九流层出不穷,但以前的老评书艺人大多目不识丁,却能牢牢记住书中人物的姓名与绰号且能根据自身积累的说书经验自行创造人物姓名与绰号,本文就这一现象作梳理分析,解释其成因。
  【关键词】评书;龙套;书套子;姓名绰号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0035-02
  传统评书,既是历代评书艺人的心血,也是群众性艺术创作结晶。它通过“册子”(一部书的详细提纲,也称“梁子”)和口传心授方法传承下来。不同评书演员对一部书的理解程度不同,因而对书中人物塑造、情节安排有不同处理方法和侧重之处,尤其在“评议”方面,因人而异,具有很大可变性,同一系列故事,书名不同,书胆(书中的主人翁)也会不同,譬如:三侠五义故事,报《三侠五义》,书胆是展昭,白玉堂等英雄群像,如果报《冲霄楼》,则书胆是锦毛鼠白玉堂。评书艺人既是演员又是创作者,表演过程,是精心构思和不断创作的过程。凸显口头文学特点:1.故事性强。2.人物众多、情节复杂,但结构层次清楚、单一。3.语言丰富,表演生动,人物性格突出,注重细节描写。
  传统评书篇幅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主人公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众多龙套人物也都有名有姓,在评书中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使听众犹如身临其境,加上评书本身具有扣子的特点,更激发听众要听评书下回分解的欲望。传统评书无论长袍还是短打抑或神魔,很多龙套人物的姓名似曾相识,似乎这套书中出现过,那套书中也有类似人物出现,角色性格与书中作用重复使用,这就称之为“书套子”。那么,作为口头艺术的传承者评书演员如何准确记忆龙套人物姓名并自行创造龙套人物,与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就这一现象做分析,解释其成因。
  一、借金属物品为绰号与姓名
  在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张震佐先生的评书《刘秀走国》中,黑水国国王身边有四位龙套大将军,分别叫:金眼郎朗,银眼郎朗,铜眼郎朗,铁眼郎朗。金银铜铁是金属,铜铁之物在老百姓生活中常见,尤其农业社会离不开铁器的辅助,金和银不仅是金属还是流通于社会的硬通货,在生產力水平相对低下的封建社会,金银在老百姓的眼中自然是第一贵重和第二贵重的,所以,金眼郎朗当之无愧的是大哥,而铁眼郎朗自然是四弟。这一点,在《刘秀走国》当中的金银铜铁八大锤的武功战力排名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金锤将公孙阳(擂鼓瓮金锤)
  第二银锤将马逵(八棱梅花亮银锤)
  第三铜锤将李金龙(八棱赤铜锤)
  第四铁锤将冯迁郎(生铁窝瓜锤)
  其他评书中,八大锤也同样存在,只不过部分主角,随着情节的发展渐渐地沦为龙套人物,但人物的武力排名同样根据金属的贵贱进行排名,譬如:
  金银铜铁排座次,一点不含糊,孰高孰低,一目了然,对于评书演员来说也很容易记诵。
  二、以动物为姓名
  中国地大物博,飞禽走兽无以计数,无论传说中的龙凤还是眼见为实的狮子老虎,都是老百姓饭后所津津乐道的谈资,评书艺人参照动物名字为龙套人物称名道姓或者取绰号既容易记忆也容易突出人物形象,最常出现的就是《三侠五义》中:张龙赵虎,邢如龙邢如虎等。单田芳的评书《白眉大侠》中:就有冯云龙、冯云虎、冯云彪、冯云汉,前三者均以动物为名,此四人同父亲赤发神龙冯魁章也出现在单田芳先生另一部评书《燕王扫北》中;南海三仙岛,九强的老大和老二分别叫昆仑剑强飞龙,阴阳剑强飞熊,也以动物为名。刘兰芳先生的《杨家将》中:潘仁美的三个儿子分别叫潘龙、潘虎和潘豹。不过以动物为名,传统评书的演员可不能随便就给角色命名一个什么什么龙或者什么什么虎,而是有一定之规:
  (一)猛兽猛禽类
  一般来说,以猛兽猛禽为名的评书人物会具有极其凶恶的面孔和火爆的脾气,要么是地方一霸为虎作伥的武将皂吏,要么是保护民众的草莽英雄,例如:《白眉大侠》中:勇金刚张豹,双刀将马龙,小义士艾虎等,这些是侠义英雄的代表;南海九强大哥和二哥昆仑剑强飞龙,阴阳剑强飞熊,也以猛兽为名,则为岛中匪首,地方一霸;潘龙、潘虎和潘豹,祝龙、祝虎和祝彪乃至《杨家神枪》中的狄龙、狄虎则是地方豪强,威震一方的武将。这是因为龙虎豹彪熊雕皆为百姓坊间传说的凶猛残暴之物,在没有电视,数码相机和互联网的时代,靠评书艺人的口头语言描述去描绘一个人,用凶暴的飞禽猛兽来给一个龙套人物命名,这个人物的性格一下子就变得立体起来,鲜活的映入眼帘,印入脑海,展开无尽想象,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二)家畜小动物类
  昆曲《十五贯》里的大反派叫娄阿鼠,在面部直接勾勒一个老鼠的脸谱,顾名思义,取了老鼠夜间出没,手脚不干净,好偷摸的意象。《水浒传》里的白日鼠白胜,外号白日鼠也是取了“偷窃”之意。不过,评书中,老鼠化身侠义英雄为民请命,传统评书《三侠五义》中就广为流传五鼠闹东京的故事。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有篇寓言,写一个人子年出生,“鼠,子神也,因爱鼠”。另有一则与柳宗元寓言中人物相类的例子,见《清稗类抄》:“盐城有何姓才是其家主人自以为本命肖鼠也,乃不畜猫,见鼠,辄禁人捕。久之,鼠大蕃息,日跳梁出入,不畏人。”历史上曾有过老鼠嫁女节,一般在正月二十五晚上,当晚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坐在堂屋炕头,一声不响,摸黑吃着用面做的“老鼠爪爪”等食品,不出声是为了给老鼠嫁女提供方便,以免得罪老鼠,给来年带来隐患。台湾居民认为禄三为小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结婚日,民间剪纸中的“老鼠娶亲”就是这种信仰的反映,所以深夜不点灯,在地上撒米、盐,人要早早休息,不影响老鼠办喜事。旧时,上海一带有避老鼠落空的习俗。老鼠外出觅食,失足落地,称为“老鼠落空”,据说见者多为不吉利,非病即灭,必须禳解。其方法是沿街乞讨白米,谓百家米,回家用以煮饭,食后便可化解。青海某些地区有“蒸瞎老鼠”的风俗,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家家用面捏成十二只老鼠,不捏眼睛,然后用蒸笼蒸熟,待元宵节时摆上供桌,点灯烧香,乞求老鼠只食草根,勿伤庄稼,保五谷丰登。农历正月第一个子日,朝鲜族在这一天要进行熏鼠火民俗活动。农家的孩子们在田埂上撒下稻草并点燃,以达到烧除杂草并驱赶田鼠的目的。这一项民俗活动,有利于灭鼠、灭虫,草木灰还可以肥田。   三、以颜色、植物为人物取名字
  赤橙黄绿青蓝紫,颜色是广大人民群众所熟识认知的,老一代评书艺人虽然目不识丁,但用颜色信手拈来即兴发挥即可成为评书中人物的名字与绰号,这也是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基础的。明许仲林著《封神演义》就给道教的四大天王取了名字:魔礼青、魔礼红、魔礼海、魔礼寿,其中魔礼青、魔礼红就是以颜色命名人物。《封神演义》成为话本评书,口口相传于坊间,也给评书老艺人的创作提供了物质材料,如:《三侠五义》中的:白玉堂、白云瑞、白云生、白春;黑妖狐智化、花蝴蝶姜冲、紫髯伯欧阳春;《刘秀走国》中的:黑水国国王黑木耳;《明英烈》中的番将白云托等。
  花花草草,也能够入名,由于非常的直观,看得准且记得真切瓷实,例如:《三侠五义》双侠丁兆兰、丁兆蕙的名字很有内涵。兰,香草也(说文),蕙,薰草也(本草)。多连用以喻贤者。正是双胞胎的写照,且以双侠合一。宋代罗愿在《尔雅翼》中写道:“兰之叶如莎,首春则着其芽,长五六寸,其杪作一花,花甚芳香,大抵生深林之中……”“蕙大抵似兰花,亦春开,兰先而蕙继之,皆柔荑。”所以兆兰为兄,兆蕙为弟。
  四、结语
  评书集中国口头文学艺术大成,广大劳动群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受过教育,但对中国历史上王朝兴衰却如数家珍,这种巨大的信息量就是来自“听书看戏”。“听书”便是听评书,“看戏”则是观赏戏曲。但戏曲表现的多为高度集中的历史核心故事,不能像说书那样详尽叙述事件前因后果,由此,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看戏不如听书那样易行。戏曲只是表演故事,不能像评书那样对历代兴衰进行充分剖析与评论,因此,在臧否历史人物与事件方面,评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评书中讲述的历史,与正史不同,所谓演绎。但正是这种演绎,却能摆脱“正史”中的某些说教影响,更好地体现了底层民众的视角。“野史”虽然在细节上可能与“正史”不符,但在重大的历史史实上,却有其一致性。如历代王朝更替、历朝皇帝排列及重大历史事件等,都与“正史”相同,不过是在讲述中增添细节,这种艺术特点,对广大民众更有着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此外,评书中讲到的各种衣、食、住、行等生活常识,也都有比较细致的描绘,这具有让民众增长知识、见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烨.醉翁谈录[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
  [2]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3]陳汝衡.说书史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101.
  [4]殷曼楟.“艺术界”概念的现代生成及学科对话[J].社会科学研究,2013,(01).
  [5]匡骁.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艺术体制理论[J].文艺理论研究,2012,(06).
  作者简介:
  岳磊,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中华文化传播与研究,汉语国际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在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中篇小說《筋疲力尽的女人》中,女主人公莫尼克以日记的形式记叙了从九月十三日至来年三月二十四日间的心路历程。丈夫莫里斯的婚外情事件成为导火索,多年来夫妻间累积的问题暴露。莫尼克长年沉浸于家庭这一相对稳定安逸的环境而忽视了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缺少在社会上生存所需要的、又能散发出女性魅力的冲击力与创造性。莫尼克只有改变从丈夫的爱里实现
期刊
【摘要】余华作为“先锋派”作家之一,其文学作品广受读者喜爱。在他创作早期以冷峻的风格直击人性的丑陋与罪恶。后期随着文学创作环境的改变,他开始探索新的写作风格,逐渐转向现实。本文将从《活着》为例,读者在阅读文本时除了身临其境般感受文中主人公生活的苦难与进行同情之外,还可以试图从苦难的来临、苦难中的温暖以及与苦难同行等三个方面出发进行分析,探求作者试图传达的存在于苦难背后——以“温暖”为主线,揭示在悲
期刊
【摘要】“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作者是明代冯梦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本聚焦于“三言”中以苏州城市为故事背景的内容,阐述当时的社会风土人情、地域风情、民俗文化等内容,展现明清时期的苏州城市文化特点。  【关键词】人物;地域;民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0025-02  基金项目:本文
期刊
【摘要】《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也是叶圣陶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相较于时间维度,从空间转移的角度看倪焕之的生活道路显然更为切合。在“城镇—乡镇—上海”的空间转移过程中,倪焕之完成了三个“有望—无望—有望”的互文叙事,这正是他追求真理,勇往前行的证明。  【关键词】《倪焕之》;空间转移;互文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要】1834年别林斯基在《望远镜》的副刊《杂谈》上发表成名作《文学的幻想》,随后发表了一系列批评文章和提出了许多文学和美学创见,奠定了其现实主义批评开创者的地位。他所提出的文学民族性思想、文学与现实关系的论述至今不朽。别林斯基的文学理论遗产是值得人们研究和探讨的,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别林斯基关于文学民族性思想、文学与现实关系的理论对当代文学创作及发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别林斯基;俄国文学;民族
期刊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代表之一,是马克思初次尝试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经济学展开批判研究。基于中国知网的409篇期刊文献对著作进行可视化分析,并探索相关研究进展。研究发现,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主要集中在“实践”“异化劳动”等,并对其进行前沿探索。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子承父业这一观念在社会上享有根深蒂固的认同感,但它隐藏的是阶层间不公平的代际传递。以布尔迪厄的再生产理论观之,资本主义社会的子承父业是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所造成的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掩饰。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庭教育提供文化资本的原始积累,学校教育负责审查和排斥,这使优势阶层稳固自己特权的同时将下层阶层排除在外,是优势阶层对自身利益的变相维护,这种维护进一步稳固以优势阶层为核心的社会结构。  【关键
期刊
【摘要】武侠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是植根于中国人骨子里特有的江湖精神,几代人回忆里的忠义情怀。虽近年来在市场上引起反响的武侠作品逐年减少,但通过对热播的武侠剧《山河令》进行分析,可以对比大陆新武侠和传统武侠作品的异同,从而得出中国武侠作品的典型人物的类型转变、“侠义道”精神的重置和海外文化输出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江湖;新武侠;年轻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从表面看,“封建”一词自古便有,来源于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到近代以前,“封建”一直被作为与“郡县”相对应的词汇使用。近代兴盛起来的“封建”一词,却是对西文“feudalism”的翻译,虽与中国原有的“封建”在语义上有一定联系,但其内涵已扩充,从而引起诸多纷争和讨论。本文拟从国家体制、社会与政治批判三个角度,对“封建”一词进行梳理。  【关键词】“封建”;国家体制;社会与政治
期刊
【摘要】《深入北方的小路》是作家弗拉纳根的巅峰之作,在这部以日本“死亡铁路”集中营战俘为题材的小说中,弗拉纳根展示了日本文化矛盾的两面——对美和崇高的极度追求和对普通生命的极度残暴,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二战中日本文化与侵略的共谋。  【关键词】弗拉纳根;《深入北方的小路》;二战创伤叙事;日本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