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的年轻人,为何永远“在路上”?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ul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2月22日,垮掉派诗人、旧金山城市之光书店创始人劳伦斯·费林盖蒂辞世,享年101岁。
  费林盖蒂是公认“垮掉的一代”最后在世的著名成员之一。随着这位百岁诗人的辞世,“垮掉的一代”也画上落幕的句点。在垮掉派诗人的身份以外,费林盖蒂亦作为“城市之光”书店和出版社的创始人而知名——该出版社同样以出版垮掉派诗集而扬名。
  “垮掉的一代”,即Beat Generation,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活跃。“他们出现在洛杉矶底层的威尼斯西街油漆脱落的广告牌以及斑驳的墙后面。这场运动的萌芽与那里昏暗的酒馆,往北350英里蔓延,在旧金山哥伦布大道261号(城市之光书店)找到了一块圣地。”
  1955年10月13日,在“垮掉的一代”的聚集地旧金山六画廊,后来的精神领袖艾伦·金斯堡正热情洋溢地朗诵自己的新作:“我看到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饿着肚子歇斯底里赤身裸体,黎明时分拖着脚步走过黑人街巷寻找一针来劲的麻醉剂……”台下的费林盖蒂被深深触动。
  金斯堡朗诵的这部分手稿,后来整理成为垮掉派开山之作的《嚎叫》,由费林盖蒂的城市之光书店出版。诗集出版后,很快在旧金山的文学小圈子内传诵开来,又在1957年卷入“淫秽出版物”危机。
  在1957年的美国,金斯堡的《嚎叫》尚无法被社会大众接受。然而同年,标志性作品《在路上》面世,垮掉派的影响力急剧扩大。“在路上,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时至今日,光是在美国本土,《在路上》每年都印刷超过十万册。

七年与三周


  时间回到1951年4月下旬的某一天,在一卷足足有30米长的卷筒打字纸上,凯鲁亚克敲下了《在路上》初稿的结尾:“我怀念狄安·莫里亚蒂,我甚至还想念他的父亲老狄安·莫里亚蒂,我们从来没能找到他。我思念狄安·莫里亚蒂。”笔耕不辍日夜奋战了三个星期,凯鲁亚克用喷泻式的笔触,写就这部27万字的垮掉派作家代表作。

  /相当一部分读者根本不承认《在路上》是小说,甚至认为它连“文学作品”都算不上。/

  有文学评论认为,《在路上》是“垮掉的一代”的迷惘《圣经》。在动笔创作《在路上》之前,凯鲁亚克念大二时,就从哥伦比亚大学退学。他和几个昔日同窗,从旧金山到纽约,在全国游荡和奔波,走不动就在道上搭讪拦车,沿途寻找刺激,吸食大麻,终日酗酒,夜宿村落甚至野地,然后数着月亮和星星入睡。
  七年的旅行沉淀,使得凯鲁亚克能够以奔放潮涌的创作状态,在三周内一蹴而就这部“20世纪美国本土流浪与滋事指南”。《在路上》的写作过程中,凯鲁亚克过于投入、汗如雨注,以至一天換几件衣服,要在挂满湿漉漉汗衫的屋子里敲字。
  《在路上》于1957年出版问世后,外界社会对于“垮掉”的定义问题,就一直萦绕在凯鲁亚克的耳边,要他给出自己的解释。
  凯鲁亚克曾经耐心回答过这个问题,他说,“垮掉”一词,是许多年前在时代广场从一个混混口中听来,用来形容一种极其兴奋而导致精疲力竭的状态。混合自己向往的流浪气质之后,凯鲁亚克用七年时间去追寻这种状态,又用了三周时间通过文字将它表达出来,具有奠基性质地部分塑造了战后至今美国文学追求直观表达、有意识忽略技巧的独特一面。
  但同时,批评的声音也非常刺耳:“那不是写作,那是打字。”面世时,相当一部分读者根本不承认《在路上》是小说,甚至认为它连“文学作品”都算不上。多年以来,作为极富争议的作家群体,“垮掉的一代”在文学殿堂里一直毁誉参半。

破碎与糅合


  《在路上》的阅读体验,很难称得上愉快或轻松。翻完全书,也没有办法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脉络。书中的人物,只是在美国东西部之间不停来回穿梭,在作者碎片化的叙述中,人物的旅程日常就是纵情声色,沉迷酒精、毒品、性爱和偷窃。
  这样一群精神亢奋的疯子,似乎他们的感官不能得到片刻的休息,必须时时通过酗酒、吸毒等放荡颓废的途径和无休止的旅途来刺激自己。当翻到《在路上》最后一页时,读者最深的印象也只是书中人物不同奔波的瞬间。行文结构相对破碎的《在路上》,似乎就只由一幕幕公路场景拼凑而成。在反对反复打磨修改作品、追求即时性完成创作的写作观指导下,凯鲁亚克“自发式散文”作品的出现是必然的事情。
  但从艺术形式来看,极大区别于传统作家从头到尾讲述完整故事来表达主题思想的表现手法,这样一种将思想与文体打破后再拼接糅合的创作变化,体现了20世纪以来现代作家注重作品语言、结构而非思想性和故事性的“艺术论”观点。

  /“在路上”的意义更在于“出走”本身而非最后找寻的具体结果和归宿。/

  从文本意义出发,细究《在路上》的各处破碎而不相关的片段,它们在思想内涵上仍然具有共通性:精神和信仰崩塌的一代人,对混乱迷惘生活的自我表达和模糊探索。
  《在路上》出版问世的年代,美国仍然处于麦卡锡主义的阴影之中。在美、苏两极对抗日益激化的冷战背景下,美国国内社会日益被肃然、压抑的氛围笼罩。而战后的美国呈现出一片经济繁荣的景象,民众普遍沉湎在高速发展的丰富物质生活中。逐渐成长为社会中流砥柱的中产阶级,重视自己的工作和家庭,遵循保守的道德伦理观念,也尽力维护稳定的社会规范。

  这样的繁华底下,社会状态表现得尤为保守顺从,但时刻面临的大国热战甚至核战争的恐怖和威胁,始终无法被前者完美补偿或安慰。涌动的暗流中,再也无法忍受在压抑环境里循规蹈矩的年轻人们爆发了。他们怀着强烈的逃离渴望,意图挣脱束缚,从压抑守旧的主流社会里解困,寻觅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
  他们绝不愿意就此被规训、禁锢,沉沦在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主流价值观里日复一日地生活,于是他们要“上路”。只有“在路上”,他们才有可能追寻到生活的意义和精神归宿。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向着“垮掉的一代”的反叛性追根溯源,美国社会的历史语境,为年轻人背离主流价值观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样的反叛,并非仅仅停留在生活方式上。酗酒、吸食大麻和纵欲这些极端的生活方式,更多的是精神上迷茫和落魄的“垮掉的一代人”用以反叛的手段。
  他们借此开始“在路上”探寻与思考所谓生命本真的价值和意义。潜藏在这些放荡不羁的行为模式背后,正是“垮掉的一代”对美好永无止息的精神追求和不灭信念。
  由是,所谓“垮掉”,既是对当时一代人尤其是美国青年们艰难生存处境的形容,也是对他们选择的极端生活方式的描述,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体现了他们敢于追求信仰的勇气,也代表了他们不懈的精神探索。
  “在路上”是年轻人永远的梦想:摆脱世俗的现实,超越庸常的生活,走到大路上,走到荒野去,在星空下一路尽览在温室内无法想象的无尽风景。
  从这个角度出发,“在路上”的意义更在于“出走”本身,而非最后找寻的具体结果和归宿。超脱于特定时代背景,美国年轻人对窒息压抑的社会传统的反抗和毅然出走,一个影响更为深远、更具普遍价值的拷问在于,和传统决裂后,把自己投入“在路上”旅程的人们,应该如何在漫漫旅途中觅得自我,如何进行更多生命和信仰价值的尝试。这也许是半个多世纪之后,《在路上》依然是风靡全球的常青著作的原因所在。
其他文献
青少年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需要摄取蛋白质,而多吃鱼可以提供丰富的蛋白质。  鱼类蛋白质含有多种必需氨基酸,而且鱼肉的肌纤维较疏松,味道鲜美,很受人们的欢迎。  鱼肉水分含量高,脂肪较少,肉质细嫩,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鱼类脂肪多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适合人体生理发育的需要,特别适合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病人食用。  看来,鱼肉的好处还真不少呢!另外,近年来国内外流传着“吃鱼可使人头脑变聪明”的说法。 
Telegram创始人之一保罗·杜洛夫(Pavel Durov)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热爱创造和运用社交软件的年轻人,因此这里诞生了众多影响深远的科技公司。  但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巨头的地方,就有应声而起的挑战。刺头小弟  虚拟社交网络在出现之初,就怀抱着无限接近社交真实的愿景。从这个层面而言,每个软件都以为自己找到了答案。  2011年,脸书(Facebook)、Twi
教授站在讲台上,他拿起一盒鹅卵石倒出来放到桌面上,然后拿起一只瓦罐打开,瓦罐里面有一些高尔夫球,他把鹅卵石也放进瓦罐里,把瓦罐装满后让学生们看,瓦罐已经装满了。教授又拿起旁边放着的一个方框盒子,把里面的沙子倒入瓦罐,沙子填补了瓦罐的空间,然后他问学生:“这瓦罐是不是满了?”学生回答:“是的。”  然后,这位教授制作两杯咖啡,又向瓦罐里倒,有效地填补了瓦罐的空间。  “现在,”教授说:“我要告诉你们
2019年6月6日,一群毕业生在多伦多大学校园庆祝毕业  加拿大5.4%的GDP投资在教育上。根据有关排名,加拿大是继美国和英国之后的第三大留学目的国。加拿大联邦政府没有教育部,教育政策由各省级政府自行制定和实施。其中,安大略省最早于1871年制定政策,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免费强制教育,后来逐渐推行到全国。  如今,有的省强制教育始于幼儿园,有的省始于小学一年级。大部分省强制学生在学校待到16岁,有3
上写生课时,经常要去野外,导师三令五申:画画可以,但是别追蝴蝶。学生们对此感到疑惑,问导师为什么?导师说:为了你们的安全,有些美好必须学会放弃。   导师的爱,学生们心领神会了。但时间一长,学生们发现原本丰富多彩的写生课,已渐渐乏味。有时候,他们画瀑布,只能远观,不能走近,每次有调皮的男生偷偷走近瀑布,导师就大声吼叫,骂得他们狗血喷头。有时候,女生听到云雾深处响起阵阵鸟语,摸索着走近悬崖,导师发
少年儿童总是浪漫活泼的。他们常做一些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费米在上学时十分调皮,他常常拿出许多时间去玩耍和恶作剧。他和同伴爬到楼顶上用盛水的桶互相战斗;在场上假装决斗和装死;和女同学开玩笑,选举其貌不扬的女同学当“五月皇后”,然后大肆鼓噪①,使那位被推选的少女啼笑皆非;他偷偷的把一盆水放在虚掩着的门上,让第一次走过的人浇个落汤鸡,等等。然而,这对费米来说还不算够,他又闹到课堂上来了。  有一次,教授
中了“反间计”  王凯奇是情报部门的官员,今年春天被上级派到U国工作。在那里结识了一位华裔朋友,叫李约翰。他对王凯奇关怀备至,令王凯奇十分感激。李约翰说:“你是来自中国的客人,中国是我原来的祖国,见到你们就像见到亲人一般,你就别见外了。”李约翰隔三差五,就会到王凯奇这儿来,问长问短,王凯奇察觉到李约翰对自己的行踪十分感兴趣,只是没有直接明说罢了。就这样经过了一段时间,李约翰突然不来了,就好像被蒸发
初夏的一天,一位少年走在放学的路上,突然另一个少年上前推了他一下。他摔倒了,脑袋碰在了路边的石头上,瞬间,他的脑海中闪过了一个念头;“現在你可以不必去学校上学了。”  在地上躺了很长时间,他站起来回了家。他没有受什么严重外伤,但是从那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他却常常昏厥。在连续多次昏厥后,他被允许回家休息六个月。  医生找不出他的病因,他的父母几乎绝望了。而他自己却很高兴能从学校里逃出来。一次他偶然听到
收藏家马未都有一次在家里接受采访,那次采访总共来了六七个人,有摄像、有录音、有编导,兴师动众。屋子本来就小,来了这么多人,就显得拥挤。一切都要准备就绪了,这时,编导建议马未都在桌上摆上两个瓷器,这样比较符合拍摄的主题,马未都觉得编导说得在理,就拿来两个收藏的花瓶摆在桌子上。   就在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负责录音的同志不小心转了一下身,把身后一个花瓶碰倒在地上,花瓶碎了,屋子里顿时鸦雀无声。马未都
渠荷的历,园莽抽条。  枇杷晚翠,梧桐蚤凋。  注释  1.的历:光彩鲜亮的样子。  2.莽:密生的草。  3.蚤:通“早”。  译文  池塘中的荷花开得多么鲜艳,园林里的青草抽出嫩芽。到了冬天,枇杷叶子还是绿的,一到秋天梧桐的叶子就凋谢了。  小故事  鲁班造伞  鲁班是春秋时有名的工匠,被奉为木工的祖师。  有一次,鲁班正在赶路,忽然下起了大雨。鲁班找不到避雨的地方,浑身都湿透了。  这时,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