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札篇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rr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赏析】
  这三篇美文都是古人写的书信。
  中国古人对自己的信、朋友的信很珍惜,一般来说,朋友的来信会保存,自己给别人写信会留底稿。现在能见到的王羲之的《十七帖》、《肚痛帖》、《丧乱帖》都是当年王羲之给亲友写的信,保存下来就成了瑰宝。另外,古代文人有自编文集的习惯,所以,李白给韩荆州的信收在他的文集里,张居正给老师的许多信也收在文集里。这样,许多历史美文、佳作、珍贵文献就流传下来。吴均的《与顾章书》就是这样传下来的美文。
  我们想象得出, 当年那些文人雅士,提笔沾墨,在宣纸上还没落笔,一颗心先就意趣浓浓了。泼墨,渲染,笔走龙蛇,窗外的风景,心中的风采,人生中的风雨,在点横撇捺中,在闪转腾挪中,都化为了白白宣纸上的那些流淌着生命痕迹的方块字。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得意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吴均《与顾章书》也很短简,仅83个字,就把石门山清幽秀美的风景,如诗如画般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语言的简洁精美,清新淡雅,值得仔细品味。体现作者乐山乐水的文人之气及隐居避世的高洁志趣、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抒发了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作者以叙事开篇,交代了自己上个月归隐一事。为什么要归隐呢?作者没有明说,但“谢病”和“觅”已清楚地表明他是托病辞官,是自寻归隐的。由此可见他对官场的厌恶,对政治的失望,这为下文作者尽态极妍地描写景物蓄势和张本。
  接下来主要描绘石门山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归隐后自得其乐的情趣。作者先交代了石门山的位置,接下来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由静态转化为动态,从而写出石门山山高谷翠的景色特点:阴森森的峭壁直立天空,连接红霞;孤零零的山峰高高耸立,遮挡太阳;幽邃的山洞里掩藏着白云;深深的溪谷旁青草丛生,绿树纷披。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赋予石门山以生命活力,启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同时,作者还绘声绘色,把山中描写成一个音乐的世界:溪流的淙淙声,鸣蝉的吟唱声,云鹤的叫唳声,猿猴的哀啼声,交织在一起,“英英相杂,绵绵成韵”,组成了优美的山林交响曲。作者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似热闹,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高无人的幽静,这个地方,对于“素重幽居”的作者来说,自然是一个好去处,因而他“葺宇其上”。可见,作者选择这里幽居的理由是,高山的幽静契合了他想避开喧嚣尘世的淡泊宁静的心境。
  从表达方式看,文章先叙述,再写景,在写景中穿插了叙述,最后抒情,自由灵活。从描写景物的方法看,文章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从修辞手法来看,有排比,有对偶,有拟人,手法多样。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精炼,极有表现力。如“争”字给人一种向上的气势,“限”字显示阻挡的威力,“办”字流露出心理上的满足。这些字都可以以一当十,足见作者遣词的功底非常深厚。
  总是爱一遍一遍地看古人的这些文字,还有那些影印的书札真迹,心中总是有一种高雅脱俗的情怀弥漫开来。那些山水风景,也好像是铁定了心,要往黑色里沉淀下去,永不回头。这些今天我们的寻常景物,在古人文言句式的铺排下的确有一种不为现代人所捕捉的意趣。千年松,万层岩,秋荷,枯树,瘦竹……都是最适宜用黑色的墨迹写进书画里的。而那猿声呢,那蝉鸣呢,在作者的笔下,也呈现出一种脱俗的雅韵!
  这其实是古代的意趣,借一方宣纸,在一一还魂。
  我曾经买了些笔墨纸砚,可是一直不敢去弄墨,内心有敬也有惧。尤其是书信,更是早已和自己绝缘了。是因为自己丑陋的字体,无法传播自己心中的情韵,还是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已经将古人在书信上表达的那种古雅情怀消解了?
  于是想起了木心的《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那些写信的古人,也许生活在木心所写的“慢生活”里,于是才有了雅致的情怀。
  人往墨里沉,墨往纸里沉,就这样把自己也沉成了一块幽静的墨,把纷扰的日子过成了意境悠远的水墨画。
  我看着他们,羡慕得要命,好像好日子都让别人过去了,就我这里萧瑟着。
  我自知,我的心还不静,还留恋摇曳缤纷,还配不上一片墨色,当然也就配不上这优美的书札。
  万物都走在节气里,我想,我也不用急。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也能一管羊毫在手,清风明月地过起日子来。彼时,墨在宣纸上深深浅浅地洇润,日色在东墙上隐隐约约地移动……有墨在,有一张张带着书香雅气的书札在,就不怕岁月催人老了。
  【思考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其他文献
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扁担青青,挑起我童年厚重的情韵;扁担黄黄,载着我未来郁郁的梦想!那是感恩的情愫赋予的爱的色彩!  ——题记  一  “走喽!”爷爷一声悠悠长长的吆喝,我抓紧了扁担下粗糙而结实的麻绳;而扁担的另一头,则是扎得整齐、码得严实的秧苗。随着扁担的晃晃悠悠,我沉醉在自己的王国:抬头看天,天空很明净,蓝得如未染尘滓的奶奶的蓝围裙,足以兜住整个世界,这个世界是属于我的!看累了,拽拽绳子,
祁媛曾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我带过她的课。在画上,她天生不是学院派的那种学生;在学校里,在体制里,这类人常常吃亏。这虽是磨炼,但许多好事就轮不到她了,诸如奖学金啊,得奖啊之类。  毕业后便没了音信,再见时已是两年之后。她提了只形状类似塔利班分子携带武器的大黑筒,里面放了不少画。都是纸上作品,原来的那种异端特点,更加明显了。以她的造型的独特性来说,她成型得早,若假以时日,应该有为。记得她当时正在画一
曾有一群这样的女子,上天没收了她们倾听与述说的权利。我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了她们,于是有了一场美丽的邂逅。  那是一群柔弱娇小的女子,带着一脸精致的妆容,穿着一身火辣辣的金色,顶着一头黑水银般的秀发,手上戴的是逼射人眼的金指套。  她们的神情沉稳而安定,裙上镶嵌的亮片,也仿佛从来没有闪耀出光芒。  可是,瞧——  鼓的声音响了起来,金属亮片随着起伏的音乐闪耀起来,仿佛和尚的诵经声,一会儿如“大江东去
摘要:20世纪初,弗理契的艺术社会学作为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被全面译介到中国。1932年苏联“普列汉诺夫—弗理契主义”批判运动影响中国,弗理契艺术社会学在中国由大量译介转向全面批判。以“普列汉诺夫—弗理契主义”批判为核心议题,艺术理论界围绕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理论基础、庸俗社会学批判以及普列汉诺夫、列宁和弗理契之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文艺论争。从艺术社会学在中国的建构与反思看,弗理契的《艺术社会学》为中国
2015年11月26日上午,在美国休斯顿进行的世界举重锦标赛结束了女子63公斤级争夺,中国选手邓薇以146公斤打破了挺举世界纪录,并且以抓举113公斤、挺举146公斤、总成绩259公斤收获三金。  可是,邓薇在平常训练时,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挺举上都不能突破140公斤这一关。在训练中,邓薇也是持续地举起更高的重量,135公斤、137公斤,甚至138公斤、139公斤都能顺利通过。一旦把重量加到140公斤
总爱将脑袋探在抱枕上,眨巴着眼,看着你轻舞着银针,十指纤纤地将染着阳光的线细细地织。看着那密匝匝的线,在锃亮的银针的耐心引导下,织成樱草色的毛衣。感受着毛衣上阳光抚过的温度,心中的记忆似这毛衣般闪亮……  风擦过柳树娉婷的长发,你牵着我的手,行走在草木青青的小道上。寂寂的巷中,满眼是你新月般的笑眼。走过了那幢红瓦房,我怎么也走不动了,呼哧呼哧地喘着气,又使劲拽了拽你的袖口,扶着墙,揉着酸痛的腿,皱
【2018年中考作文備考试题】  岁月如流沙,回眸过往,却留下串串美好的情愫,温暖我们以后的人生旅途。你看,阳光下曝晒的豆子,吞吐着日月芳华;乡村里飘荡着呼唤的声声乳名,蕴藏着泥土的醇香;整个城市的味觉,仿若土豆泥的温软和着牛肉的坚挺的滋养……成长如流沙,沉淀下青春的美妙,过滤掉晦涩的影像。  请以“流沙之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名师解题】  沙滩上,因了阳光的照耀,可以长
【模拟金题】  不久前,科比退役前的最后一场告别赛,为他的职业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每年六月的中考,也预示着学生们初中生涯的即将落幕。生活中总有各种各样的告别——告别,难说再见,但不必遗憾,更不必伤感,因为当我们挥手告别、重新出发后,新的美好生活即将为我们拉开序幕。  请以“告别与出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思路导引】  “告别与出发”,此命题意在引导学生要正确理解告别与出发的内涵,处理好
氛 围  听一位友人讲她在普罗旺斯的日子。她从不习惯赶时间,即使旅行也是如此。起床,把音乐打开,再决定穿什么衣服。清晨哼着歌曲,有时歌曲没唱完,就走到大门口了,那么她会索性坐下来,唱完歌再走。她会为自己营造一种氛围,一种从心情到面容上的氛围。  一位朋友五十岁才开始接触英文,她说自己像浑身毛孔都张开一样吸收新东西。她提到一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她家有固定的咖啡时间,这个时间是她和先生用来读诗的。二
摘要:在席勒的观念中,理想的国家和个体之间并不存在着冲突,只是现有的国家体制阻碍了个体发展。人只有在政治活动中才是人,否则就是野蛮人;人性是个体身上所固有的特质,是人存在的根本。席勒美育思想中的政治性并不是指其在建构美育观时的宏观历史背景,而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在自我认知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席勒美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改造人性,而是为了处理人性与政治性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席勒;政治性;人性;自由;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