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情分析】
纵观全国各地2010年高考地理试题,涉及到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试题具有如下特点:1.从内容上看,侧重于学科主干知识,突出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水污染、酸雨、全球变暖和土地沙漠化等环境和生态问题是考查的重点;2.从形式上看,试题一般通过提供有关数据、图表、时事资料等背景材料,要求考生通过分析、思考,得出正确结论,或者结合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分布的地域特征,联系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和防治对策;3.从能力方面来看,试题比较注重有效信息的识别与提取、知识的识记与迁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能力的考查,例如通过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和碳排放、硫循环等新闻,考查相关课本知识。
【考点突破】
本专题以人类与环境为主线,由环境问题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两大块组成,其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考点1 环境问题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一般来说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其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产生环境问题后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没有发达国家强。环境问题是没有国界的,例如全球变暖、臭氧的消耗、生物灭绝等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全球(见下页表格)。
考点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1)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其内涵包括: 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2)原则——公平性原则:发展不危及其他生物生存,开发资源不对其他国家构成危害,共享资源和环境。持续性原则: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共同性原则: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协作,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考点3 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搞好国土整治。
③加强国际协作。
④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
⑤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不仅包括积极参加有关的行动或项目,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
⑥实行清洁生产——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考点专练】
一、单项选择题
读我国轮廓图(图2),完成1~2题。
1. 下列关于图中各地区的典型环境问题和造成的危害说法正确的是( )
①湿地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草场沙化,危害人体健康
③土地荒漠化,沙尘暴频发
④盐碱、风沙和旱涝,农业低产地广布
⑤水土流失,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②⑤
2. 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生存问题
B. 环境问题必须在提高经济效益的活动中解决
C. 当地人口文化素质的高低和当地环境问题的产生没有关系
D. 环境问题总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读图3,完成3~4题。
3. 图中反映出人类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是( )
A. 臭氧层空洞 B. 全球变暖
C. 酸雨 D. 海洋污染
4. 关于解决这一问题的国际公约是( )
A. 防止船舶污染国际公约
B.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C.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D.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5. 图4反映了过去两千年来南极海豹毛中汞含量的变化,从中可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 海洋生物通过食物链富集了汞元素
B. 人类对南极地区的影响是从人类登上南极大陆开始的
C. 汞含量的变化与南极地区的环境污染有关
D. 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读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生活质量关系图(图5),回答6~7题。
6.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时前后生活质量指标是最高的,故应该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P附近,才能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
B. 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活质量指标的下降
C. 英国环境污染的出现与加剧在T时段之前就已经开始
D. 英国环境污染的出现与加剧在T时段之后才开始
7. 英国经济发展给我国的启示是( )
A. 工业化初期可以忽略环境问题,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
B. 不能忽视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否则后期治理的代价是昂贵的
C. 环境问题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矛盾的
D. 为了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我们应该获取尽可能多的财富和产品
我国一些地区的农村,靠燃烧秸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根据图6回答8~9题。
8. 根据图中的关系判断,①②③分别代表( )
A. 森林破坏、农业减产、牧业下降
B. 粮食减产、森林破坏、牧业下降
C. 牧业下降、农业减产、森林破坏
D. 森林破坏、牧业下降、粮食减产
9. 解决图示地区存在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结合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
B. 结合积蓄肥料,发展沼气
C. 结合发展农业,大力发展耕作业
D. 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新能源
为解决新疆水资源困境,有关部门于2010年11月5日在乌鲁木齐市举办了“海水西调 引渤入新”论坛。在该论坛上,有人设想从渤海西北海岸引水,沿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从而改造沙漠,如图7所示。据此完成10~11题。
10. “海水西调 引渤入新”工程可能带来的好处有( )
①降水增加,使西北地区变得湿润起来 ②有效地治理西部地区的沙漠、沙尘暴 ③通过海水淡化,促进以盐作为原料的化学工业发展 ④为工业生产发展提供新水源 ⑤有利于西北地区生态平衡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⑤
11. “海水西调 引渤入新”工程可能带来的负作用有( )
①工程可能会加重沿途地区土壤的次生盐碱化 ②改变大气下垫面,使西北地区气候发生明显改变 ③使西北地区变得更加干旱 ④增加西北地区洪水灾害的发生频率 ⑤不利于生物的生存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⑤
读某制糖工业的清洁生产流程图(图8),回答12~14题。
12. 该工厂可能位于我国( )
A. 华北地区 B. 长江中下游地区
C. 东北地区 D. 珠江三角洲
13. 在制糖废水的处理过程中,直接产生的新产品是( )
A. 浆料 B. 动物饲料
C. 甲烷 D. 污泥
14. 清洁生产流程图与原流程图相比,产生了新的经济效益。下列关于这方面的叙述与图相符的是( )
A. 使糖产量增加,提高了规模效益
B. 经过必要的处理,有机废水可以达标排放
C. 干燥器的使用,增加了能源的使用量,使 经济效益受到一定的影响
D. 使制糖副产品变成了一种新产品
二、综合题
15. 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7种,其中钾、镁、锂、锶、芒硝、石棉、电石级石灰岩等7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许多矿产资源间的关联度极强,综合利用率高。读图9所示“柴达木部分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回答后面问题。
(1)在图中填出甲、乙两处的工业部门:甲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
(2)示意图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做法有哪些?
(3)该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还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4)分析柴达木盆地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
16. 图10左为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右为我国三省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读图回答(1)~(4)题。
(1)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影响图示省区二氧化琉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
(3)我国北方二氧化琉排放量高于南方,而南方的酸雨却比北方严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
(4)酸雨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
纵观全国各地2010年高考地理试题,涉及到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试题具有如下特点:1.从内容上看,侧重于学科主干知识,突出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水污染、酸雨、全球变暖和土地沙漠化等环境和生态问题是考查的重点;2.从形式上看,试题一般通过提供有关数据、图表、时事资料等背景材料,要求考生通过分析、思考,得出正确结论,或者结合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分布的地域特征,联系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和防治对策;3.从能力方面来看,试题比较注重有效信息的识别与提取、知识的识记与迁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能力的考查,例如通过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和碳排放、硫循环等新闻,考查相关课本知识。
【考点突破】
本专题以人类与环境为主线,由环境问题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两大块组成,其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考点1 环境问题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一般来说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其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产生环境问题后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没有发达国家强。环境问题是没有国界的,例如全球变暖、臭氧的消耗、生物灭绝等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全球(见下页表格)。
考点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1)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其内涵包括: 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2)原则——公平性原则:发展不危及其他生物生存,开发资源不对其他国家构成危害,共享资源和环境。持续性原则: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共同性原则: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协作,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考点3 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搞好国土整治。
③加强国际协作。
④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
⑤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不仅包括积极参加有关的行动或项目,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
⑥实行清洁生产——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考点专练】
一、单项选择题
读我国轮廓图(图2),完成1~2题。
1. 下列关于图中各地区的典型环境问题和造成的危害说法正确的是( )
①湿地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草场沙化,危害人体健康
③土地荒漠化,沙尘暴频发
④盐碱、风沙和旱涝,农业低产地广布
⑤水土流失,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②⑤
2. 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生存问题
B. 环境问题必须在提高经济效益的活动中解决
C. 当地人口文化素质的高低和当地环境问题的产生没有关系
D. 环境问题总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读图3,完成3~4题。
3. 图中反映出人类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是( )
A. 臭氧层空洞 B. 全球变暖
C. 酸雨 D. 海洋污染
4. 关于解决这一问题的国际公约是( )
A. 防止船舶污染国际公约
B.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C.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D.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5. 图4反映了过去两千年来南极海豹毛中汞含量的变化,从中可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 海洋生物通过食物链富集了汞元素
B. 人类对南极地区的影响是从人类登上南极大陆开始的
C. 汞含量的变化与南极地区的环境污染有关
D. 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读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生活质量关系图(图5),回答6~7题。
6.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时前后生活质量指标是最高的,故应该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P附近,才能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
B. 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活质量指标的下降
C. 英国环境污染的出现与加剧在T时段之前就已经开始
D. 英国环境污染的出现与加剧在T时段之后才开始
7. 英国经济发展给我国的启示是( )
A. 工业化初期可以忽略环境问题,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
B. 不能忽视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否则后期治理的代价是昂贵的
C. 环境问题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矛盾的
D. 为了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我们应该获取尽可能多的财富和产品
我国一些地区的农村,靠燃烧秸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根据图6回答8~9题。
8. 根据图中的关系判断,①②③分别代表( )
A. 森林破坏、农业减产、牧业下降
B. 粮食减产、森林破坏、牧业下降
C. 牧业下降、农业减产、森林破坏
D. 森林破坏、牧业下降、粮食减产
9. 解决图示地区存在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结合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
B. 结合积蓄肥料,发展沼气
C. 结合发展农业,大力发展耕作业
D. 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新能源
为解决新疆水资源困境,有关部门于2010年11月5日在乌鲁木齐市举办了“海水西调 引渤入新”论坛。在该论坛上,有人设想从渤海西北海岸引水,沿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从而改造沙漠,如图7所示。据此完成10~11题。
10. “海水西调 引渤入新”工程可能带来的好处有( )
①降水增加,使西北地区变得湿润起来 ②有效地治理西部地区的沙漠、沙尘暴 ③通过海水淡化,促进以盐作为原料的化学工业发展 ④为工业生产发展提供新水源 ⑤有利于西北地区生态平衡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⑤
11. “海水西调 引渤入新”工程可能带来的负作用有( )
①工程可能会加重沿途地区土壤的次生盐碱化 ②改变大气下垫面,使西北地区气候发生明显改变 ③使西北地区变得更加干旱 ④增加西北地区洪水灾害的发生频率 ⑤不利于生物的生存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⑤
读某制糖工业的清洁生产流程图(图8),回答12~14题。
12. 该工厂可能位于我国( )
A. 华北地区 B. 长江中下游地区
C. 东北地区 D. 珠江三角洲
13. 在制糖废水的处理过程中,直接产生的新产品是( )
A. 浆料 B. 动物饲料
C. 甲烷 D. 污泥
14. 清洁生产流程图与原流程图相比,产生了新的经济效益。下列关于这方面的叙述与图相符的是( )
A. 使糖产量增加,提高了规模效益
B. 经过必要的处理,有机废水可以达标排放
C. 干燥器的使用,增加了能源的使用量,使 经济效益受到一定的影响
D. 使制糖副产品变成了一种新产品
二、综合题
15. 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7种,其中钾、镁、锂、锶、芒硝、石棉、电石级石灰岩等7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许多矿产资源间的关联度极强,综合利用率高。读图9所示“柴达木部分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回答后面问题。
(1)在图中填出甲、乙两处的工业部门:甲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
(2)示意图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做法有哪些?
(3)该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还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4)分析柴达木盆地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
16. 图10左为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右为我国三省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读图回答(1)~(4)题。
(1)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影响图示省区二氧化琉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
(3)我国北方二氧化琉排放量高于南方,而南方的酸雨却比北方严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
(4)酸雨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