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随着转专业政策的进一步放宽,转专业逐渐成为普遍现象。在越来越多学生完成转专业梦想后,仍旧面临一些挑战,尤其是学生转专业后的学业问题。本文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13级为案例,对转专业后学生遇到的学业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转专业 学业问题 学业指导
1.引言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根据《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本科学生转专业管理实施细则》文件规定,从2008级开始学生可以按照规定申请转专业。近年来,随着转专业政策的进一步放宽,转专业逐渐成为普遍现象。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完成转专业梦想后,仍旧面临一些挑战,尤其是学生转专业后的学业问题。本文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13级为案例,对转专业后学生遇到的学业问题进行研究并为之提供一些建议。
2.转专业学生概况
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2013级转专业为例,共有31名学生转入土木工程专业。
2.1转专业学生原专业构成分析
在转入土木工程专业的31名学生中,原专业分布情况请见表1。转入人数最多的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25.81%;其次是工程管理专业,为16.13%;其他学生依次来自于包装工程专业、电气类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工业设计专业、化工与制药类专业、物流管理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计算机类专业、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信息与计量科学专业。
2.2转专业学生转入时间分析
在转入土木工程专业的31名学生中,其中在大一下学期转入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共计23人,在大二上学期转入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共计8人。转入学生原专业分布请见表2。
3.转专业后学生学业问题
3.1转专业学生补修课程门数分析
土木工程专业大一上学期开设的课程见表3,大一下学期开设的课程见表4。经过对比分析发现不同时段不同专业转入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补修的门数不同,详见表5。其中,在大一下学期转入的各专业中补修门数最多的学生来自于工业设计专业,需要补修5门课程;补修门数最少的学生来自于电气类专业,需要补修1门课程。在大二上学期转入的各专业中补修门数最多的学生来自于工业设计专业,需要补修10门课程;补修门数最少的学生来自于能源与环境工程专业,需要补修4门课程。
3.2转专业学生补修课程进度分析
对于转专业学生来说,在转入土木工程专业后,不仅要完成该专业正常的课程要求,还要比非转专业学生多补修该专业课程,承担更大的课程压力。以原专业是工业设计并且在大二上学期转入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为例,该学生补修课程进度见表6。经过统计,加入补修课程后,该学生除了大四下学期以外,每学期承担的课程基本都在10门以上,同时可以发现该学生转入土木工程专业后学业成绩并不理想,土木工程专业本专业课程第一次修课后有4门课程不及格需要重修,补修课程第一次修课后有2门课程不及格需要重修。甚至在毕业学期大四下学期的时候还有两门课程在重修,直接影响了他的毕业及后续就业工作安排。
3.3转专业学生一次毕业率和学位率分析
一般根据进度安排,在每年6月初学生应已经完成了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各项要求,经过审核符合毕业条件。一次毕业率和学位率是指在每年6月初上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数据。也就是说超过6月初以后达到毕业条件的学生都是因为有课程未通过并且重修的。通过表7可以发现,转专业学生的一次毕业率和学位率明显低于同专业非转专业学生。在未达到毕业条件的11名学生中,全部因为有未通过课程而无法毕业。
4.对策建议
4.1给予转专业学生再次选择的机会
转专业政策在给学生再次自主选择专业机会的同时,也增加了风险,部分学生在转专业前对新专业认识不足,对于新专业的选择存在盲目性和随机性,直接导致学生在转入新专业后兴趣缺乏,难以适应新专业,在新专业的学业跟不上进度,影响毕业及后续相关工作。建议学校尝试给予转专业学生再次选择的机会,即给予转专业学生在新专业以一定时段的适应期,适应期结束后,给予不适应学生放弃已转入专业的权利。
4.2着重开展针对性的学业指导
转专业学生来自于不同专业,性格习惯各不相同,初到新专业后,在心理上、学业上都需要适应。学校的教务学工等部门应联合起来及时重点关注转专业学生的心理和学业问题。
建议1:着力使转专业学生尽快融入新专业班级。现在学校转专业学生转入新专业后还是在原专业的寝室生活,这种情况弊大于利。建议要求转专业学生在办理转入手续时同时调整寝室到新专业班级,与新专业班级同学学习和生活在一起,有利于信息渠道的畅通和开展互助学习。班导师可以引导班级学生重点帮助转专业学生,邀请班级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与转专业学生结对,开展互助模式学习,也可以邀請上届转专业的师哥师姐传授经验,使转专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都能及时得到帮助。
建议2:加强对学习兴趣的引导。学业问题往往是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问题,对专业感兴趣了,学习起来自然事半功倍。各专业应安排专业老师重点关注转专业学生,在转专业学生刚转入新专业时,单独给予转专业学生有针对性的并且行之有效的始业教育,帮助转专业学生清晰牢固地树立专业思想,科学进行专业规划。
建议3:以多种形式向转专业学生明确补修课程及学业进度安排。教务办应及时进行转专业学生应补修课程的统计,向转专业学生明确其应补修的课程、补修课程开课学年学期、补修报名流程等,向转专业学生详细解读新专业培养方案并明确毕业要求等。在进行这些工作时,教务办应注意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比如,在转专业学生刚进入新专业时,可采用会议形式进行简要概括性的介绍;在转专业学生即将开始新专业课程学习前,单独约谈转专业学生,逐个学生对谈明确个体学生应补修的课程及存在问题;在转专业学生开始新专业课程时,主动询问关心学生在补修课程及流程上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指导。
建议4:利用多种形式补修课程。转专业学生需补修的课程门数较多,学生在完成正常课程学习的同时还需要花大量时间补修。目前,转专业学生补修课程只能等待该课程给低年级开设后再跟班补修,培养方案中有些课程是单双学期交替开设,等待时间有时往往会是一个学年。等到课程开设了,有时甚至会出现因课程容量报名不成功或者与正常课程冲突的情况。这些问题直接导致转专业学生补修进度拖后影响正常毕业,或者补修课程效果有限,影响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建议学校是否可以尝试允许转专业学生以多种形式补修课程,如网络学习、慕课、节假日专业课辅导班等,在不占用正常课时的前提下,对转专业学生进行课程补修,让转专业学生能尽快补回课程,为接下来的专业后续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建议5:加强对转专业学生的追踪。转专业后第一学期初对转专业学生心理学业上的指导并不是全部转专业工作的结束。转专业工作甚至是一项持续到学生毕业离校后才能算完成的工作。这期间,需要加强对转专业学生的追踪,教务办应每学期定期梳理转专业学生的学业情况,通过多种形式及时与转专业学生沟通学业问题,及时向学院领导、专业、学工、班导师4个层面反馈问题。只有这样多管齐下,才能更好地解决转专业学生的学业问题。
5.结语
转专业后学生的学业成绩是转专业制度成果的一项重要体现,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是高校管理者需要长期探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肖宁,王岚,楼晓,应佩蓓.非医学专业学生转入医学专业学业指导工作探究[J].科技资讯,2017(23):137-138.
[2]俞婧.我国高校转专业现状及未来工作思路探究[J].科教文汇,2016(B):118-119.
[3]王进军.大学生转专业后班级“生态系统”的恢复问题研究[J].绿色科技,2017(11):271-272.
关键词: 转专业 学业问题 学业指导
1.引言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根据《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本科学生转专业管理实施细则》文件规定,从2008级开始学生可以按照规定申请转专业。近年来,随着转专业政策的进一步放宽,转专业逐渐成为普遍现象。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完成转专业梦想后,仍旧面临一些挑战,尤其是学生转专业后的学业问题。本文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13级为案例,对转专业后学生遇到的学业问题进行研究并为之提供一些建议。
2.转专业学生概况
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2013级转专业为例,共有31名学生转入土木工程专业。
2.1转专业学生原专业构成分析
在转入土木工程专业的31名学生中,原专业分布情况请见表1。转入人数最多的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25.81%;其次是工程管理专业,为16.13%;其他学生依次来自于包装工程专业、电气类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工业设计专业、化工与制药类专业、物流管理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计算机类专业、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信息与计量科学专业。
2.2转专业学生转入时间分析
在转入土木工程专业的31名学生中,其中在大一下学期转入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共计23人,在大二上学期转入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共计8人。转入学生原专业分布请见表2。
3.转专业后学生学业问题
3.1转专业学生补修课程门数分析
土木工程专业大一上学期开设的课程见表3,大一下学期开设的课程见表4。经过对比分析发现不同时段不同专业转入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补修的门数不同,详见表5。其中,在大一下学期转入的各专业中补修门数最多的学生来自于工业设计专业,需要补修5门课程;补修门数最少的学生来自于电气类专业,需要补修1门课程。在大二上学期转入的各专业中补修门数最多的学生来自于工业设计专业,需要补修10门课程;补修门数最少的学生来自于能源与环境工程专业,需要补修4门课程。
3.2转专业学生补修课程进度分析
对于转专业学生来说,在转入土木工程专业后,不仅要完成该专业正常的课程要求,还要比非转专业学生多补修该专业课程,承担更大的课程压力。以原专业是工业设计并且在大二上学期转入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为例,该学生补修课程进度见表6。经过统计,加入补修课程后,该学生除了大四下学期以外,每学期承担的课程基本都在10门以上,同时可以发现该学生转入土木工程专业后学业成绩并不理想,土木工程专业本专业课程第一次修课后有4门课程不及格需要重修,补修课程第一次修课后有2门课程不及格需要重修。甚至在毕业学期大四下学期的时候还有两门课程在重修,直接影响了他的毕业及后续就业工作安排。
3.3转专业学生一次毕业率和学位率分析
一般根据进度安排,在每年6月初学生应已经完成了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各项要求,经过审核符合毕业条件。一次毕业率和学位率是指在每年6月初上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数据。也就是说超过6月初以后达到毕业条件的学生都是因为有课程未通过并且重修的。通过表7可以发现,转专业学生的一次毕业率和学位率明显低于同专业非转专业学生。在未达到毕业条件的11名学生中,全部因为有未通过课程而无法毕业。
4.对策建议
4.1给予转专业学生再次选择的机会
转专业政策在给学生再次自主选择专业机会的同时,也增加了风险,部分学生在转专业前对新专业认识不足,对于新专业的选择存在盲目性和随机性,直接导致学生在转入新专业后兴趣缺乏,难以适应新专业,在新专业的学业跟不上进度,影响毕业及后续相关工作。建议学校尝试给予转专业学生再次选择的机会,即给予转专业学生在新专业以一定时段的适应期,适应期结束后,给予不适应学生放弃已转入专业的权利。
4.2着重开展针对性的学业指导
转专业学生来自于不同专业,性格习惯各不相同,初到新专业后,在心理上、学业上都需要适应。学校的教务学工等部门应联合起来及时重点关注转专业学生的心理和学业问题。
建议1:着力使转专业学生尽快融入新专业班级。现在学校转专业学生转入新专业后还是在原专业的寝室生活,这种情况弊大于利。建议要求转专业学生在办理转入手续时同时调整寝室到新专业班级,与新专业班级同学学习和生活在一起,有利于信息渠道的畅通和开展互助学习。班导师可以引导班级学生重点帮助转专业学生,邀请班级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与转专业学生结对,开展互助模式学习,也可以邀請上届转专业的师哥师姐传授经验,使转专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都能及时得到帮助。
建议2:加强对学习兴趣的引导。学业问题往往是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问题,对专业感兴趣了,学习起来自然事半功倍。各专业应安排专业老师重点关注转专业学生,在转专业学生刚转入新专业时,单独给予转专业学生有针对性的并且行之有效的始业教育,帮助转专业学生清晰牢固地树立专业思想,科学进行专业规划。
建议3:以多种形式向转专业学生明确补修课程及学业进度安排。教务办应及时进行转专业学生应补修课程的统计,向转专业学生明确其应补修的课程、补修课程开课学年学期、补修报名流程等,向转专业学生详细解读新专业培养方案并明确毕业要求等。在进行这些工作时,教务办应注意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比如,在转专业学生刚进入新专业时,可采用会议形式进行简要概括性的介绍;在转专业学生即将开始新专业课程学习前,单独约谈转专业学生,逐个学生对谈明确个体学生应补修的课程及存在问题;在转专业学生开始新专业课程时,主动询问关心学生在补修课程及流程上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指导。
建议4:利用多种形式补修课程。转专业学生需补修的课程门数较多,学生在完成正常课程学习的同时还需要花大量时间补修。目前,转专业学生补修课程只能等待该课程给低年级开设后再跟班补修,培养方案中有些课程是单双学期交替开设,等待时间有时往往会是一个学年。等到课程开设了,有时甚至会出现因课程容量报名不成功或者与正常课程冲突的情况。这些问题直接导致转专业学生补修进度拖后影响正常毕业,或者补修课程效果有限,影响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建议学校是否可以尝试允许转专业学生以多种形式补修课程,如网络学习、慕课、节假日专业课辅导班等,在不占用正常课时的前提下,对转专业学生进行课程补修,让转专业学生能尽快补回课程,为接下来的专业后续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建议5:加强对转专业学生的追踪。转专业后第一学期初对转专业学生心理学业上的指导并不是全部转专业工作的结束。转专业工作甚至是一项持续到学生毕业离校后才能算完成的工作。这期间,需要加强对转专业学生的追踪,教务办应每学期定期梳理转专业学生的学业情况,通过多种形式及时与转专业学生沟通学业问题,及时向学院领导、专业、学工、班导师4个层面反馈问题。只有这样多管齐下,才能更好地解决转专业学生的学业问题。
5.结语
转专业后学生的学业成绩是转专业制度成果的一项重要体现,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是高校管理者需要长期探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肖宁,王岚,楼晓,应佩蓓.非医学专业学生转入医学专业学业指导工作探究[J].科技资讯,2017(23):137-138.
[2]俞婧.我国高校转专业现状及未来工作思路探究[J].科教文汇,2016(B):118-119.
[3]王进军.大学生转专业后班级“生态系统”的恢复问题研究[J].绿色科技,2017(11):2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