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转专业后学业问题考察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rm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随着转专业政策的进一步放宽,转专业逐渐成为普遍现象。在越来越多学生完成转专业梦想后,仍旧面临一些挑战,尤其是学生转专业后的学业问题。本文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13级为案例,对转专业后学生遇到的学业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转专业 学业问题 学业指导
  1.引言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根据《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本科学生转专业管理实施细则》文件规定,从2008级开始学生可以按照规定申请转专业。近年来,随着转专业政策的进一步放宽,转专业逐渐成为普遍现象。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完成转专业梦想后,仍旧面临一些挑战,尤其是学生转专业后的学业问题。本文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13级为案例,对转专业后学生遇到的学业问题进行研究并为之提供一些建议。
  2.转专业学生概况
  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2013级转专业为例,共有31名学生转入土木工程专业。
  2.1转专业学生原专业构成分析
  在转入土木工程专业的31名学生中,原专业分布情况请见表1。转入人数最多的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25.81%;其次是工程管理专业,为16.13%;其他学生依次来自于包装工程专业、电气类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工业设计专业、化工与制药类专业、物流管理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计算机类专业、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信息与计量科学专业。
  2.2转专业学生转入时间分析
  在转入土木工程专业的31名学生中,其中在大一下学期转入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共计23人,在大二上学期转入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共计8人。转入学生原专业分布请见表2。
  3.转专业后学生学业问题
  3.1转专业学生补修课程门数分析
  土木工程专业大一上学期开设的课程见表3,大一下学期开设的课程见表4。经过对比分析发现不同时段不同专业转入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补修的门数不同,详见表5。其中,在大一下学期转入的各专业中补修门数最多的学生来自于工业设计专业,需要补修5门课程;补修门数最少的学生来自于电气类专业,需要补修1门课程。在大二上学期转入的各专业中补修门数最多的学生来自于工业设计专业,需要补修10门课程;补修门数最少的学生来自于能源与环境工程专业,需要补修4门课程。
  3.2转专业学生补修课程进度分析
  对于转专业学生来说,在转入土木工程专业后,不仅要完成该专业正常的课程要求,还要比非转专业学生多补修该专业课程,承担更大的课程压力。以原专业是工业设计并且在大二上学期转入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为例,该学生补修课程进度见表6。经过统计,加入补修课程后,该学生除了大四下学期以外,每学期承担的课程基本都在10门以上,同时可以发现该学生转入土木工程专业后学业成绩并不理想,土木工程专业本专业课程第一次修课后有4门课程不及格需要重修,补修课程第一次修课后有2门课程不及格需要重修。甚至在毕业学期大四下学期的时候还有两门课程在重修,直接影响了他的毕业及后续就业工作安排。
  3.3转专业学生一次毕业率和学位率分析
  一般根据进度安排,在每年6月初学生应已经完成了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各项要求,经过审核符合毕业条件。一次毕业率和学位率是指在每年6月初上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数据。也就是说超过6月初以后达到毕业条件的学生都是因为有课程未通过并且重修的。通过表7可以发现,转专业学生的一次毕业率和学位率明显低于同专业非转专业学生。在未达到毕业条件的11名学生中,全部因为有未通过课程而无法毕业。
  4.对策建议
  4.1给予转专业学生再次选择的机会
  转专业政策在给学生再次自主选择专业机会的同时,也增加了风险,部分学生在转专业前对新专业认识不足,对于新专业的选择存在盲目性和随机性,直接导致学生在转入新专业后兴趣缺乏,难以适应新专业,在新专业的学业跟不上进度,影响毕业及后续相关工作。建议学校尝试给予转专业学生再次选择的机会,即给予转专业学生在新专业以一定时段的适应期,适应期结束后,给予不适应学生放弃已转入专业的权利。
  4.2着重开展针对性的学业指导
  转专业学生来自于不同专业,性格习惯各不相同,初到新专业后,在心理上、学业上都需要适应。学校的教务学工等部门应联合起来及时重点关注转专业学生的心理和学业问题。
  建议1:着力使转专业学生尽快融入新专业班级。现在学校转专业学生转入新专业后还是在原专业的寝室生活,这种情况弊大于利。建议要求转专业学生在办理转入手续时同时调整寝室到新专业班级,与新专业班级同学学习和生活在一起,有利于信息渠道的畅通和开展互助学习。班导师可以引导班级学生重点帮助转专业学生,邀请班级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与转专业学生结对,开展互助模式学习,也可以邀請上届转专业的师哥师姐传授经验,使转专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都能及时得到帮助。
  建议2:加强对学习兴趣的引导。学业问题往往是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问题,对专业感兴趣了,学习起来自然事半功倍。各专业应安排专业老师重点关注转专业学生,在转专业学生刚转入新专业时,单独给予转专业学生有针对性的并且行之有效的始业教育,帮助转专业学生清晰牢固地树立专业思想,科学进行专业规划。
  建议3:以多种形式向转专业学生明确补修课程及学业进度安排。教务办应及时进行转专业学生应补修课程的统计,向转专业学生明确其应补修的课程、补修课程开课学年学期、补修报名流程等,向转专业学生详细解读新专业培养方案并明确毕业要求等。在进行这些工作时,教务办应注意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比如,在转专业学生刚进入新专业时,可采用会议形式进行简要概括性的介绍;在转专业学生即将开始新专业课程学习前,单独约谈转专业学生,逐个学生对谈明确个体学生应补修的课程及存在问题;在转专业学生开始新专业课程时,主动询问关心学生在补修课程及流程上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指导。
  建议4:利用多种形式补修课程。转专业学生需补修的课程门数较多,学生在完成正常课程学习的同时还需要花大量时间补修。目前,转专业学生补修课程只能等待该课程给低年级开设后再跟班补修,培养方案中有些课程是单双学期交替开设,等待时间有时往往会是一个学年。等到课程开设了,有时甚至会出现因课程容量报名不成功或者与正常课程冲突的情况。这些问题直接导致转专业学生补修进度拖后影响正常毕业,或者补修课程效果有限,影响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建议学校是否可以尝试允许转专业学生以多种形式补修课程,如网络学习、慕课、节假日专业课辅导班等,在不占用正常课时的前提下,对转专业学生进行课程补修,让转专业学生能尽快补回课程,为接下来的专业后续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建议5:加强对转专业学生的追踪。转专业后第一学期初对转专业学生心理学业上的指导并不是全部转专业工作的结束。转专业工作甚至是一项持续到学生毕业离校后才能算完成的工作。这期间,需要加强对转专业学生的追踪,教务办应每学期定期梳理转专业学生的学业情况,通过多种形式及时与转专业学生沟通学业问题,及时向学院领导、专业、学工、班导师4个层面反馈问题。只有这样多管齐下,才能更好地解决转专业学生的学业问题。
  5.结语
  转专业后学生的学业成绩是转专业制度成果的一项重要体现,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是高校管理者需要长期探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肖宁,王岚,楼晓,应佩蓓.非医学专业学生转入医学专业学业指导工作探究[J].科技资讯,2017(23):137-138.
  [2]俞婧.我国高校转专业现状及未来工作思路探究[J].科教文汇,2016(B):118-119.
  [3]王进军.大学生转专业后班级“生态系统”的恢复问题研究[J].绿色科技,2017(11):271-272.
其他文献
摘 要: 自中国都市文明兴起,关于农村青年如何融入都市的问题得到许多作家的重视。在三十年代以“骆驼祥子”为代表的青年奋斗失败标本,展现底层青年在社会中苦苦挣扎的辛酸图景。七十年代的高加林逡巡于城乡之间,反映出改革时期农村“知识青年”的两难选择。到了新世纪,时代迅猛发展,青年的出路问题依然是作家关注的重要命题之一,在《世间已无陈金芳》中的陈金芳身上,折射除作家对于农村青年奋斗的关注,也反映着底层青
摘 要: 张承志的《心灵史》自1991年问世以来有过多种版本,本文以1999年版《心灵史》与2012年版《心灵史》为范本,通过对2012年版《心灵史》版本修订的梳理,探究张承志对新世纪的思考,在流变中理解张承志对哲赫忍耶(或译作“哲合忍耶”)的文化立场及其思想意义。  关键词: 张承志 心灵史 版本  “回忆从那个冬天(1984年——笔者注)起,至执笔的整整六年、再至此次重新修正之间的三十年
摘 要: 本質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论争是新世纪以来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展开的一场极为重要的学术争鸣,各派学者对其理解也可谓是大相径庭。以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基点,以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本文将建构主义作为本质主义的他者——即“镜面反照物”进行论述,探究两者辩证关系,进而研究文学“本质”的多向生成特质,探索文学理论未来发展的方向所在。  关键词: 本质主义 反本质主义 镜
摘 要: 随着艺术院校专业国际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其教育培养的质量问题不断凸显,面临汉语与专业学习的双重困難,而且国内艺术院校全英文授课及专业建设面临师资不足的问题。南京艺术学院从多年培养国际学生的经验出发,通过多种措施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提出培养模式的改进目标及措施。  关键词: 艺术院校 国际学生 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国家来华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选择
摘 要: 本文以严复信达雅的翻译理论为指导,从“信”、“达”、“雅”三个方面对《美丽中国》的官方字幕译本和网络字幕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指出字幕长句的翻译应兼顾长句字幕与多个媒体画面对应的特点,采取“顺序为主、逆序为辅”的翻译方法,以期为字幕翻译从业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 《美丽中国》 字幕翻译 信达雅翻译理论  《美丽中国》是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联合英国广播公司(BBC)历时四年制作的纪录片
(华中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 作为具有强烈历史责任感和文学使命感的先锋作家余华新作《第七天》,以死观生,直逼生活,在绝望与温情的交织中,揭露底层小人物生之苦难。本文主要从“反讽”切入,解读余华新作的反讽叙事及突破。  关键词: 结构反讽 情境反讽 《第七天》  “反讽”一词古已有之,且这种“现象先于它的名称而存在”①,拥有悠久的艺术生命力。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修辞
摘 要: 在认知语言学下,隐喻是一种美丽而生动的修辞方式,对其解读应该从喻体分析本体,在此基础上了解作者描述的客观事物及其表达的情感。本文从隐喻这一概念入手,在分析其特征等相关问题的基础上,以《茵梦湖》为例解析其中隐喻手法的使用,并对其中相关段落中隐喻手法的具体应用进行全面分析。  关键词: 外国名著 隐喻 写作手法  一、隐喻写作手法相关释义  隐喻是英语等外国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在汉语中这种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重庆 404000)  摘 要: 历史探究以求真求实为目标,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形成对历史的科学、客观的认识。文章以“唐朝秘色瓷”教学片段为例,说明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对收集的史料进行筛选、鉴别、辨析、归类、展示,同时对展示的史料进行解读、分析、比较、概括、论证,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合作探究意识、实践研究能力。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摘 要: 本文以江西某高校在校本科生的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围绕在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状况,着重考察了在校大学生的政治观、就业观、集体观、时间观、金钱观、婚恋观、公德观、公益观和环保观等价值观。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价值观总体较为健康,体现出了一些典型性规律,为高校管理者引导在校大学生形成科学价值观提供了决策依据。  关键词: 在校大学生 价值观 实证研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当前全面深化
摘 要: 大连作为东北地区的一个港口城市,由于历史、经济等原因,与日本交流频繁。在大连的日本人、日企数量很多,大连街上经常能看到使用日文招牌的店铺。本文对大连的日文招牌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实地考察,明确大连日文店名的实态,分析语言政策对大连日语语言景观的影响,从而为政策的制定提出建议。  关键词: 语言景观 语言政策 大连 日语  一、引言  Landry和Bourhis将“语言景观”的概念定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