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初中语文民俗文化活动教学研究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整合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七~九年级)中的课内阅读、课外古诗词诵读、写作、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中涉及民俗文化的部分,通过设计11个专题学习和活动教学个案,拓展学习深度与广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综合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传统文化素养,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多渠道搜集信息能力、观察感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能力、系统自信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民俗文化;活动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同等地位,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突破,更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贯穿于整个初中学段,每册书有3个综合性学习内容,超过一半的综合性学习是植根于我国民俗文化或者涉及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的组成部分,对蕴含丰富教育意义的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的价值分析研究,具有深远意义。基于此,部编本语文教材在编写时也侧重选取关于民俗文化的课文以及在综合性活动中安排了研究民俗文化的内容。贯穿于整个初中学段,分别安排在第二、四、六单元。七年级上册有“有朋自远方来”“少年正是读书时”“文学部落”。下册有“天下国家”“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我的语文生活”。八年级下册有“地球,人类的家园”“我们的网络时代”“君子和而不同”。下册有“人无信不立”“古诗苑漫步”“身边的文化遗产”。九年级上册有“走上辩论台”“君子自强不息”“评选年度班级之星”。下册有“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戏剧大舞台”。每册书就有3个综合性学习内容,纵观这些主题,超过一半的综合性学习是植根于我国民俗文化或者涉及民俗文化。因此,民俗文化活动教学是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方式。
  一、民俗文化活动教学的初步构建
  1.活动教学的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课内教学立足教材,夯实课内知识;通过主题活动,辐射至课外知识、生活知识、民俗文化知识。
  能力目标: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多渠道搜集信息能力,观察感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能力、系统自信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中华传统民俗文化,达到知风俗,懂礼仪;尚文化,乐语文;恋家乡,爱祖国。
  2.活动教学的具体内容与进度安排
  七年级:1.“诗中有季节”结合七年级第一单元主题“四季美景”,同时结合季节与节气的关系,了解贯穿中国劳动人民生活风俗和文人墨客创作题材元素的节气知识,品味中国文学作品中独特的季节情愫。相关的课文有《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相关的诗歌涉及四季的有《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江南逢李龟年》《秋词》《夜雨寄北》《春夜洛城闻笛》《晚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涉及节气的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重阳)、《游山西村》(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约客》(立夏后数日)。开展的活动有“二十四节气(四季)诗配画”手抄报展示,根据季节或节气特点以及诗文内容想象补充图画;“家乡的味道”——节令风俗介绍会。学生由此知风俗,爱家乡。
  2.“君子之交”结合七年级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论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杞人忧天》,可拓展至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邓稼先》《约客》,探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朋友之谊,开展的活动有“读朋友之谊,说君子之交”演讲会,学生因此懂礼仪,尚文化。
  3.“春节与春联”利用寒假春节契机,结合春节和对联知识(古典诗歌中的对仗),了解春节习俗与文化,学写对联书法,传承中华语言文化传统。开展活动有“春联知识手抄报与分享会”“百联迎新现场书法活动”,由此知文化,乐语文。
  4.“家国情怀”结合七年级下册课文第一单元“群星闪耀”、第二单元“家园情怀”、第六单元“科幻探险”以及部分古典诗歌如《登幽州台歌》《己亥杂诗》以及综合性活动“孝亲敬老”“天下国家”,由家而国感知中华民族独特的家国深情,形成念家爱国的深厚情怀。无数闪耀的群星都曾用一封家书表达“家园情怀”,用闪耀的事迹奉献国家。因此可以拓展至《傅雷家书》,开展的活动有“写一封家书”展示活动以及“我崇拜的爱国名人”演讲会,从语文,而爱祖国。
  八年级:5.“岭南园居”“珠水古桥”结合八年级上册说明文单元知识和下册综合性活动“身边的文化遗产”,通过实地调查,拍摄视频,走访群众,纂写调查报告与事物说明文,介绍具有民俗地域特色的建筑,思考这些古旧建筑的保留保护与现代化城市文明的矛盾,培养对家乡民俗文化的热爱。开展的活动有“岭南园居”“珠水古桥”调查报告会。学生不仅学语文、知文化,还爱家乡,引思考。
  6.“和而不同”结合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君子和而不同”第六单元主题“情操与志趣”以及下册《大道之行也》《桃花源记》,探讨“和而不同”的思想,学习古人“以和为贵”的人际交往的方式和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开展的活动有“和传千古”课本剧表演,从而懂礼仪,尚文化。
  7.“端午与民间庆典”结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风民俗”九年级下册《屈原》,了解端午的由来与文化,比较不同地域的庆典方式,进行的活动有改编课本剧《屈原》,介绍本地特有的端午庆典方式手抄报。
  8.“清明寄哀思”结合清明习俗和山水游记作品,开展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民俗介绍,开展的活动有“诗意清明风筝制作活动”。
  9.“中秋与秋思”结合“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整理归纳表现“思家”主题的古诗,感知古人秋思的情愫,进行的活动有“古诗词竞赛”。至此凑齐了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也基本共同体现了民俗文化的主要风貌,通过这四大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活动教学,学生知风俗,懂礼仪;尚文化,爱语文。
  九年级:10.“中国文人与儒佛道”结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情趣与理趣”及古诗、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游目骋怀”、“君子自強不息”综合性学习,探讨中国文人的精神构成,开展“中国文人与儒佛道”的辩论会。(九年级下册部分诗歌如《定风波》等体现苏轼儒佛道于一体的作品由于进度所限,可以在活动结束后再加深认识,也可提早了解。)这个活动教学引导学生用思辨的眼光去认识文学大家,所以在上述能力的培养上,更强调思想的独立,表达的自信。   11.“再现经典”课本剧结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人物画廊”第三单元“家国之思”第六单元“浩然正气”改编课本剧,学习古代语言表达方式和用语习惯,展现爱国情怀,达到乐语文,爱祖国。
  二、民俗文化活动教学的必备要素
  1.调查先行,确定活动教学的侧重点
  以“清明寄哀思”为例,前期进行了清明知识的问卷调查,得知对于清明节的习俗与寓意很多人对都只有较通俗的了解而对寒食节、放风筝的寓意、纪念介子推这些深层的内涵了解不多。这对于我们制定活动方式和活动要求有了明确的指向。
  2.保证小组分工的落实与资料的实地考察性
  以“岭南园居”“珠水古桥”为例,活动教学中为保证全员参与,避免内容失实,作了如下的要求:要求使用小组分工表;要求实地录像并设定入镜主持人不少于2人;要求采访群众并录像;要求全体组员实地合照。这些要求使得学生真正到达现场,保证了求真、求实、团结、协助的探究态度。
  3.活动的成果呈现具备展示性
  活动性教学的成果呈现不是通过考试、分数、等级的方式呈现的,量化的缺乏深度与广度的呈现方式并不能体现探究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影像播放、调查报告、宣传画报、颂唱表演……使研究成果具有可观性、综合性、审美性。例如在“二十四节气诗配画”活动中,作品用宣传海报的方式展示,也通过颂唱节气诗歌展现,更可制作成视频影像把音画结合呈现,都具备观赏性和审美性,更综合了各种技术手段。又例如《说明文活动教学》中的“岭南园居”和“珠水古桥”,研究成果采用视频、图片、幻灯片方式呈现,甚至制作成网页推文,其研究成果必须具有知識性的同时也要讲求丰富的展示技巧、悦目的审美效果。
  4.教学评价具备学生主体性
  教学评价重视学生的探索过程,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过程中学生的进步是评价的核心。所以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的进步是评价的指标。如有的同学在小组活动实践阶段合作性不足,通过中期评价,学生探究活动中的不足,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反省自我找到解决的方法,之后的探究活动中小组的合作性得到提高,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自主性得到提升。这得益于活动中有效设置了学生自评互评环节,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根福.把握“综合性学习”内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能力[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02):30-33.
  [2]刘莹.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D].河南大学,2017.
  [3]李文娟.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民俗文化[J].甘肃教育,2016(10):49.
  [4]颜舒频. 民俗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5]何叶.初中语文民俗文化教学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
其他文献
【摘要】近几年来,实用类文本被设定为必考内容,新的《考试大纲》值得注意的调整是“传记”与“新闻”的位置有所改变。信息时代最“实用”、应用最广泛的文体——新闻,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得以体现。笔者从考查题型上入手,在非连续性新闻文本阅读教学时,尝试采用一种以题型分类为主体框架、以新闻报告阅读微课堂为辅助方式的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复习教学的模式,紧抓考点,高效训练,注重阅读技巧,从而提升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摘要】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生除体育课之外的重要锻炼时间,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首先分析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作用,及目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进而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改善建议,以期充分发挥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作用。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质健康水平  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下,大课间体育活动受到了足够的重视。利用大课间时间组织学生来
【摘要】运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提升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立德树人;龙文化;育人模式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以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现自主探索、多重交互、资源共享等特点,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形成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的有效融合教学模式。  一、運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  课堂是深化课程改革的主渠
【摘要】高中化学课程的有效提问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与知识有较高的关系,且目的性较强,能够传递较深的创造性。課堂中的提问环节要注意提高有效性和趣味性,在提问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恰当把握提问的时间和控制策略,密切关注学生的动作和神情,并选取适宜的提问方式,并对学生的答案开展评价。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对当前化学课程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后,我们发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每一位
一、经典考题  (2018·新课标全国Ⅲ)1991年博茨瓦纳在索瓦(下图)建立纯碱厂,采盐沼地下卤水,入蒸发池,再用蒸发后的浓缩卤水生产纯碱,纯碱产品主要销往南非,近年来,由于采取环保新工艺和来自美国产品的竞争,纯碱厂常处于亏损状态。  (1)指出索瓦附近利于卤水蒸发的地形和气候条件。(8分)  二、考点分析  在特定地理区域条件下,以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地理要素综合思维方式,从区域地理
【摘要】习总书记说过,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爱学生,学生才会爱教师。也只有爱学生的教师才可以担负起教育学生的重担。所以说优秀的老师都应当是仁师。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位具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呢?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陈述:理想信念、教育艺术和技巧、责任心、博爱之心。  【关键词】仁师;理想信念;教育艺术;责任心;博爱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是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初中学校里,共青团组织是开展德育的中坚力量,由共青团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形式,因此初中学校在开展共青团工作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共青团组织;德育;实效性  初中时期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效地开展德育,能够更加清晰、明确地培养学生的方向,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用幽默有趣的教学艺术去调动学生自主探索、分析问题的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应用教学艺术营造学生自主探索的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巧言妙语拨心弦  华罗
一、绪论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建造师,作为精神与智慧的导师,是指导生活的重要角色,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尊重。幼儿园是进行小学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终身教育基础阶段的学习场地。然而,本应该是快乐天堂和茁壮成长摇篮的幼儿园,却成为了个别道德失范教师的虐童场地。这种行为不仅有违现阶段中国道德标准,也是对孩子身心成长巨大的摧残,幼儿健康得不到保障,心灵容易被玷污,致使孩子、家长们承担着较大的精神负担,同时
【摘要】语文是衡量学生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标杆,是展开其他学科学习的重要科目。而三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学习语文知识的黄金阶段,语文学科教学中阅读长期以来都是其中的关键环节,需要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做好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本文的研究从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拓展性阅读教学的意义分析出发,探究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策略,为小学语文老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拓展阅读;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