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兴趣与知识的契合点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z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也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有了兴趣,学生也就有了探究知识、寻求真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
  校本选修课程实行走班制、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发展需求等自主选课。同时学生必须选修一定的校本课程,获得相应的学分才能毕业。可以说,校本选修,学生选的是兴趣,修的是知识。而高中为了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和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往往开设了形式多样的校本选修课程。历史校本选修课程如果要在众多的校本选修课程中成为学生的一个选择,必须找准学生的兴趣,使知识紧密贴合学生的兴趣。
  校本选修《发现身边的历史》立足于学生身边的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学生的距离,倡导一种不与现实、学生生活割裂的历史教育,以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找到兴趣和知识的契合点。
  一、投石问路:把脉学生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因此我们在历史校本选修课程的选题上不妨顺应潮流,尽量紧贴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何在呢?
  我在2012年寒假的历史作业中,要求高一文科学生就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撰写一篇历史论文。学生提交的历史论文虽然不尽规范,但投石问路,从中可以管窥学生的兴趣所在。
  从学生论文如《余姚谢阁老》、《论虞世南》、《桥》等可以看出学生对乡土资源的关注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乡土历史是学生倍感亲切、倍感骄傲也是倍加关注的历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立足于本土的选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校本选修《发现身边的历史》的其中一个立足点就是乡土资源。余姚文献名邦,名人辈出,遗迹众多,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丰富的乡土资源为教师的选题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学生的91篇论文中,评论人物的有37篇,占到41%,可见学生对历史的关注往往是以具体的人物来引领的。学生比较关注的人物有封建帝王如秦始皇、汉武帝、南唐后主李煜、雍正等,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吕不韦、李斯、荆轲、王昭君、曹操、郑和、海瑞、吴三桂等。学生喜欢以这些名人为中心的生动、形象的历史。学生心目中的历史既是初高中历史教育的成果,也有历史著作、媒体杂志、影视小说对他们的影响。但正是历史影视、历史小说的盛行也误导了部分学生,学生误认为虚构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真实的历史现象时有发生。校本选修《发现身边的历史》关注学生的兴趣,引剧入史,以史勘误,区分真实的历史和虚构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中的以讹传讹现象。
  其实学生身边可供挖掘的资源还有很多,学生的论文如《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各地衣食住行的变迁》、《近现代中国人民服饰的变化》、《从百家姓排名的变化反映了普世价值观念怎样的变迁》、《褚姓氏族的兴衰演变》、《评梁林故居被拆事件》、《以史为鉴可以反腐败》、《中国国画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等恰恰体現了学生对社会变迁的关注,对社会热点的思考。校本选修《发现身边的历史》立足于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引学生关注的问题入课堂,增强历史的现实感,激发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
  二、二次整合:兴趣引导知识
  学生身边可供发现和挖掘的资源不可谓少。关键是怎样整合和处理这些资源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西塞罗在《灵性篇》中说:“教师以权威的面目出现,对于想学习的学生来说,常常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障碍,因为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运用自己的判断能力,而总是依靠教师的意见来解决问题。” 因此在校本选修的开课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尊重学生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一基本原则。
  乡土资源虽说是学生从小耳濡目染的历史,但正因为生于斯长于斯,所以缺少了新鲜感、惊奇感。老生常谈、照本宣科式的乡土教育肯定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整合乡土资源时,校本选修《发现身边的历史》坚持以兴趣引导知识,以期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畅想七千年前河姆渡人一天的生活》的教学设计是:1.掌握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2.在历史实物的基础上,为历史插上想象的翅膀,畅想七千年前河姆渡人的生活状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人才辈出的虞氏家族》的教学设计是:1.以具体、生动的人物故事来引领虞氏家族的辉煌史。2.引领学生去搜集自己家族的历史,了解家族的变迁,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余姚四大先贤》的教学设计是:1.以小组分工的方式引领四个小组的学生分别畅谈对四大乡贤的认识、体会、看法。2.引导学生搜罗余姚有关四大乡贤的遗迹、遗址,增强乡土资源的现实感。《四明山革命文化》的教学设计是:1.遍寻四明山革命文化的遗迹遗址,搜索四明山革命文化的文史资料。2.开展采访活动,邀请老革命讲述革命历史,事先充分准备,事后进行总结。《余姚民风习俗》的教学设计是:1.引导学生多渠道搜集余姚民风习俗。2.课堂上学生分组展示他们对余姚民风习俗的了解。
  将学生高度关注的历史影视、历史小说适当地引入课堂,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校本选修《发现身边的历史》设置了《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岂容戏说》这两个章节,设计要点是:1.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2.什么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3.什么是真实的历史?什么是虚构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4.引入当前热播的历史影视和当前流行的历史小说的片段,以史勘误,引导学生活学活用,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又契合了历史知识。
  由于学生的兴趣广泛,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校本选修《发现身边的历史》引学生关注的问题入课堂,设置如《评梁林故居被拆事件》、《普世价值观念的变化——对比百家姓今昔排名》、《从水票说起——曾经的票证时代》等章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感悟社会的变迁,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   三、活学活用:兴趣升华知识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虽然兴趣是走向知识的第一步,但我们对学生的引导不能只停留在兴趣层次,浅尝辄止,我们要引导学生以史为鉴,活学活用,把兴趣升华为知识。
  在乡土资源的处理上,固然我们为了推陈出新,激发学生的兴趣,采取了多种教学形式,但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合理引导学生的兴趣,全面实现历史的教育功能,使得学生的兴趣升华为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们在利用乡土资源时,要充分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引导学生参观走访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王阳明故居、瑞云楼、中天阁、四明山烈士纪念碑、中共浙东区委旧址等遗址遗迹,倡导活生生的乡土教育。为了加深学生对乡土历史的理解,我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多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讲解自己对乡土资源的了解,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开展小组合作,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成立历史研究会、历史兴趣小组等自行探究,引导学生对乡土历史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讨。学生自行撰写的论文如《浙东抗日名镇——-梁弄》、《浙东第一桥》、《论虞世南》就体现了他们对乡土资源的挖掘和思考。
  对历史影视和历史小说的引用,我们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但我们的目的也是为了以它作为引子,让学生关注真实的历史,去除喧嚣和浮华后,去伪存真,求真求实,最终沉淀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学生撰写的论文《尊重历史,还历史一个清白》、《古装剧中那些不合史实的事儿》、《胤禛篡位》、《论雍正》、《雍正继位之谜》等恰恰体现了学生活学活用、以史勘误、以史证误的能力。
  此外,在引入其他热点问题进入课堂的时候,教师也注重对学生的指导,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史为鉴,努力做到小切口、大角度,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類的历史命运。比如对《评梁林故居被拆事件》的处理时,重在引导学生关注余姚历史遗迹遗址的保存和开发现状,进而推及国内各地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开发现状,期待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关注家乡的动态,关注人类的命运。
  李大钊曾经说过:“凡是一种学问,或是一种知识,必于人生有用,才是真的学问,真的知识;否则不能说他是学问,或是知识。”因此校本选修《发现身边的历史》注重学生对历史的活学活用、古为今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教师为学生创设大量主动探索、发表独立见解、开展辩驳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对教师来说,既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它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空间,同时又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相信教师不但能按教科书教课,而且能自己开出学生喜欢的课来,使得知识能够紧密契合学生的兴趣。这是一种压力,一种责任,一种渴望,一种成功。
  参考文献
  [1]吕准能.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D].2003年5月18日在浙江师大附中第八次教科研论坛上的发言.
  [2]李广耀,万翠兰.整合乡土历史资源开发历史校本课程 [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10).
  [3]何雪珍.高中历史校本选修课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1(9).
  [4]王炳辉.历史校本课程选题与开发实施[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1(7).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其他文献
漫天的墨色笼罩着视线所及,如同一席厚重的幕布,布匹上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微光。是街边昏黄的路灯,在这寂静的夜里散发着温暖的气息,照亮人们回家的路。  我放下手中的笔,抬头凝望窗外的夜色。  一切都沉寂在无边的夜色里,院落中的树早已落尽了叶子,唯剩光秃秃的枝干在寒风中晃动。地上是冻得干裂的泥土,不曾有一丝生机。低矮的灌木蜷缩着身子,躲在院子的角落中发抖。清冷的灯光从树后的楼中射出,拖拽着行人的身影,蔓延
历史课程开设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把握好了这两个方面,就可以从繁琐的历史知识和理论中找到主线,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一、生动历史课堂的含义  课堂是培养人的主要阵地,生命和生命的对话、感召、升华是课堂教学永恒不变的主旋律。历史学科是人文气息最为浓厚的一门科学,从课堂的标准和历史学科教学的要求来看,历
摘 要:恩格斯在批判唯心主义道德观的基础上,侧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科学揭示了道德的物质生产实践起源、作为意识形态本质的两重性及其发展的两条基本规律;侧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科学论证了道德的辩证统一判断标准、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及其二元功能作用。进言之,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系统论述道德问题的第一人,明确了道德研究的具体对象和实践价值指向,构建了道德研究的基本内容体系框架和独特概念范畴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应在教师引领下,激发学生阅读动机,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体,乐于感受、探究文本。在积极语用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基于文本—基于体验—基于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为例,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阅读动机文本体验探究教师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034  《义务教育语
[摘要]中学政治课不受欢迎,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主观上是因为政治课教学中存在“高、大、上”的问题,对此,出路应是追求政治课教学中“白、富、美”的境界。  [关键词]中学政治 课堂教学 教学艺术 白 富 美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062  每当看到或听到“中学政治课被学生评为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的消息,笔者深感汗颜
排球三大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中只有世界杯是固定在日本举办。 日本买断了世界杯的举办权和经营权。 要了解这样的“专属”还得回溯历史。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排球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1964年,有着“东洋魔女”之称的日本女排在奥运会上封后;1972年,日本男排则在慕尼黑奥运会上称王。在那个时代,排球是日本的第一运动。日本排球协会根据当时的情况于1977年向国际排联申请将世界杯赛固定在日本举行。
写是英语五项基本技能之一,英语写作是英语综合能力的体现。英语写作教学应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课程。英语写作始终伴随着词汇、对话、课文、阅读、语法等语言知识学习展开,它是新课标中要求每位学生都应具备的技能和基本功,特别是在当今的新课标下更突出了它的地位。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是摆在每位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教师们都应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切实把英语写作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懂得写,用技巧
[摘 要]想要更有效地链接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让文言文教学起点更准,过度更稳,需要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合作交流,更需要在教学中以人为本,多为学生着想,依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枯燥的文言内容变得灵动,使呆板的文言课堂活跃起来。以《杨氏之子》和《陈太丘与友期》两篇文言文为例,探析中小学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文言文 有效衔接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
所谓文言文翻译,就是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地、通达地、尽可能完善地表述原文的内容和意思。它是文言文学习中最能体现学生对文言词汇、语法、文言句式等文言基本知识的掌握、运用的综合性训练,不仅能够检查、训练和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考察的应试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古文学的兴趣。因此,我们必须从初中文言文学习抓起,及早做好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训练工作。  在文言文翻译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一、
孝感 为干部量身定制移动学习平台  近日,汇集大量精品学习试题的移动学习测试平台——“孝感干部学习测试平台手机版”全新亮相。孝感市各级干部只需拿起手机移动设备,就能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测试。组织部门为领导干部量身定制移动学习平台,这在全省尚属首创。“手机学习测试”计划每年推出3000道试题。该系统将广泛应用于全市1.8万余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据悉,日常测试成绩将运用于干部年度考核、提拔重用和单位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