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讨好,有没有让你很烦恼?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0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的身边可能也有这样一类贴着“好人”标签的人,他们对待家人无微不至、对待朋友体贴入微、对待同事有求必应,想让身边所有人开心,想让大家都喜欢他。他们通常很敏感而又害怕被忽视,往往不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从众和随波逐流使得这种“讨好”让自己和身边人都备感压力和烦恼。
  身为讨好者的朋友和家人,你是否曾因为他们的毫无主见而感到相处索然无趣?你是否能理解并感知他们的真实感受?你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本期话题通过《心理与健康》杂志微信公众号发布,很多读者朋友与我们进行了留言互动,发表了他们对这一话题的看法。也期待更多读者朋友关注《心理与健康》杂志微信公众号。

@楚楚猪


  身边有一个姐姐,就是圈子里出了名的“好人”,和家人朋友在一起,都特别贴心,处处为别人着想,很会察觉别人的情绪和感受,然后迅速做出回应,几乎是有求必应。刚开始,觉得这个姐姐特别暖心,好喜欢她。后来相处久了,有时会不由自主地心疼她,因为每次家庭聚会上,她都要把男女老少每一个人都照顾周全,自己一刻都闲不下来。有时会莫名地觉得不太自在,你只想几个人坐着好好聊天,但她会主动问你是否有这个需要,那个需求,还会差使女儿和她一起照顾你,让我们无形中感觉到“被过度照顾”的压力……
  而其实,很多事她女儿并不想做,也觉得没必要那么客气,甚至在我们面前,表达出自己对妈妈不满和厌烦的情绪,这有时会让她十分难堪。我倒是能理解,女儿表达了妈妈不敢表达的,做了妈妈不敢做的,因为那些压抑的东西,总是会冒出来的,对别人的好,肯定也需要“要”回一些的。

@zhou 静


  讨好的婆婆让我抓狂。她总是无时不刻窥探着我的一切,随时随地准备为我服务。吃饭看着你,见碗快空了就满上;喝水看着你,只剩半杯就拿着水壶在你背后等着加水;我和先生在卧室里待着,她也常常偷偷开门,在门缝里转着眼睛看我们在干嘛。她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界限,总是想通过讨好让你看到她的存在,特别渴望被关注。
  因此,常常在家里發出各种奇怪的声音—故意和孙子撒娇,故意高声喧哗,我先生走到哪里她就追到哪里……在我看来,婆婆的讨好,其实是为了实现控制的一种途径。因为自己内心世界特别空虚,加之又不懂得和人沟通,就必须强行以各种方式进入他人的世界、与别人融为一体,从而获得一种存在感和安全感吧。

@*洋


  我以前就是讨好型的人,凡事追求尽善尽美,活得紧张。现在我有意识遵从自己的内心,不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也自信了。

@茶米


  习惯性讨好的人很可能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就不是那个被偏爱的角色,给的爱也不是无条件的。他们本身对自己的存在和爱的获得很多时候也是不安全的。需要通过“讨好”让别人开心,过度关注别人的感受才能获得好的反馈。
  在我身边,很多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姐姐这个角色的讨好者特质就比较重,因为她们明白,自己并不是被爱的那个,只能通过付出和不断地讨好获得父母的肯定和在家庭的存在感,这很悲哀。但是很多父母没有察觉,甚至觉得姐姐就应该这样。这种有“毒”的家庭互动塑造了这样的讨好型人格,而这种可怜讨好又成为这些女孩们在家庭中的存在方式,如果不是这样存在,她们怎么能感受到那点卑微的爱和关注呢?这些女孩要切断这种有“毒”的家庭关系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更多的人是在其中挣扎、痛苦却又控制不住地这样做。

@范*云


  习惯性讨好的人,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自尊低下,缺乏自信心,从心理层面渴望被关注、认可,这些背后也许源于成长过程中缺失父母的认可、鼓励和尊重。第二,讨好型性格的人,他的心理内耗严重,敏感性高,常常活得很累,缺乏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渴望的能力。
  因此,我个人建议这类人也许可以学习一些心理技巧,比如,回到内心,觉察自己的身体有什么变化,同时感受一下,刚刚互动中是什么语境、心境唤醒自已又进入了讨好别人的模式,以此学会观察自我、学会成长。

编者的话


  许多读者朋友的留言又一次加深了小编对“讨好者”的理解。习惯性讨好的人对安全感和他人的认可都有着超乎寻常的渴望,这会让讨好者自己和与之相处的人都备感压力。
  讨好本身就是一个内耗的过程,习惯性讨好的人更容易迷失自己而不自知。每个人都需要被爱、被认可、被尊重,我们不应只活在别人的无限期待和赞美中,更应该关注自身,坚持自我,成为那个更好、更真实的自己。
  正如青年作家蒋方舟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如果你放弃自己的个性和价值,去打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就意味着:你吸引来的,不是真正欣赏你的人。真正能欣赏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喜的样子。”
其他文献
2020年7月18日,日本艺人三浦春马先生在位于东京都港区的自家住宅中自杀身亡,年仅30岁。  这则消息传出后,社交网络上到处可见震惊、哀伤的留言。许多人都无法理解三浦春马先生的自杀,因为他总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运动、猫咪和美食,这一切都让他看上去是个不折不扣的“正能量”青年。“不抱怨文化”:就像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  这起悲剧之所以在日本社会引起了巨大震动,一方面因为三浦春马先生在日本的知名度,另一方
期刊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调查显示,到2019年,中国城镇家庭中养宠家庭比例已经接近25%,也就是说,每4个家庭中就有一户饲养宠物。到2020年,中国城镇家庭中,宠物猫狗的总数量更是突破了1亿大关,比2019年增长了1.7%。养宠物的好处有哪些?  在饲养宠物猫、狗的人中,近6成的人把宠物当作孩子,近3成的人把宠物看作亲人。张茂杨等(2015)提出宠物对
期刊
Q老师,您好!  我是一位中年男性,目前对于性生活有点困扰,已经与妻子几个月没有性生活了,她不想,我想,但是一想到要去外面另外找一个,我心里又内疚,怕影响了我的婚姻。  我有个女儿,八岁了,我特别喜爱她,不想因此毁了家庭。可是我老婆拒绝性生活,让我非常痛苦,渐渐地有点嫌弃她,她也感觉到我的嫌弃,说我不如以前那么喜欢她了。她自己变胖了,想减肥又不行动,我一说什么运动减肥的,她就觉得我不爱她了。我真是
期刊
结缔组织疾病(CTD)是一组与自身免疫有关的异质性疾病,可导致自身免疫介导的器官损伤。结缔组织疾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CTD-ILD)是CTD肺部最常见的并发症[1],大约40%的炎性肌病、30%~40%的系统性硬化症、40%的干燥综合征、10%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和12%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发间质性肺疾病(ILD)[2]。ILD在CTD中除了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也和CTD患者的死亡密切相关,如在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中,ILD已经成为其死亡的主要原因[3-4],10年死亡
你有没有经历过腮帮子痛、合不拢嘴、咬不上劲?或者曾经张口有“嘎嘣”的响声,好像下巴颏要掉下来了?这时候你也许会想,我是不是中风了,还是得了肌无力或者类风湿关节炎?  这些恰是小美近期的烦恼。自从去年初疫情回国后,小美开始着手准备在国内找工作。在国外读到博士毕业,原本想在就读城市工作的小美,因为疫情,生涯规划被打乱,职业发展也受到了影响,不得不留在国内开启生涯之旅。疫情好转后,小美和很多求职的人一样
期刊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重性精神疾病,其终生患病率在1%左右。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病程迁延,部分病人有慢性化倾向或发展为精神衰退。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精神疾病的偏见根深蒂固,在老百姓传统印象里,一听某人有精神病,便唯恐避之而不及。作為一名在临床工作多年的精神科大夫,今天我想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真实世界。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迹象有哪些?  有位患者朋友叫西西,她是一名从英国留学归来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