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认为漆钢的作品是完美的,但我觉得漆钢笔下很有味道。所谓完美,大概是指技法的完善与对传统程式的把握;所谓有味道,是指作品中的个性与情趣表现。前者言功力,后者指性灵,当然功力与性灵不可能是对立的,但相比之下,漆钢更重作品中的情趣与性灵的表现,这种追求,更贴近书法艺术的本质。
有一次在成都与何应辉先生月下品茗,谈及巴蜀书法的文化渊源问题,记得我们谈到三个方面:一是沿长江上溯而来的,富于想象力与创造力,充满浪漫色彩的楚文化的影响;二是沿“蜀道难”而来的汉中文化,实是秦文化乃至中原文化的影响;三是“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是神秘的巴蜀文化自完自足的作用力。巴蜀书法表现着文人的雅意与艺术家的浪漫色彩。如果说中原人的笔下重气势的表现,那么巴蜀书家更重韵致的体味。此说虽不可能绝对,但决非空穴来风。以此对照,漆钢的作品表现了一种类乎野逸的情趣,是与巴蜀书法的大背景合拍的。作品中既有楚人的浪漫色彩,又有文人的雅意。但巴与蜀之间又有微妙的差别,据说重庆人比成都人吃辣椒更甚,夏天赤膊汗流浃背地吃麻辣烫是重庆的一道风景线。于是在漆钢的雅与趣中又平添了一些火辣,这种火辣在其行草书中表现最多。
漆钢的作品富于包容性。“中原古法,拘谨拙陋”的结体造型,“江左风流,疏放妍妙”的潇洒用笔,以及当代书法形式表现的种种手段,在其作品中都能体味出来,说明他善于吸取,善于融会贯通。逸其趣与强其骨是书法之美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在今后的创作之路上,漆钢似应更多关注后者。

有一次在成都与何应辉先生月下品茗,谈及巴蜀书法的文化渊源问题,记得我们谈到三个方面:一是沿长江上溯而来的,富于想象力与创造力,充满浪漫色彩的楚文化的影响;二是沿“蜀道难”而来的汉中文化,实是秦文化乃至中原文化的影响;三是“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是神秘的巴蜀文化自完自足的作用力。巴蜀书法表现着文人的雅意与艺术家的浪漫色彩。如果说中原人的笔下重气势的表现,那么巴蜀书家更重韵致的体味。此说虽不可能绝对,但决非空穴来风。以此对照,漆钢的作品表现了一种类乎野逸的情趣,是与巴蜀书法的大背景合拍的。作品中既有楚人的浪漫色彩,又有文人的雅意。但巴与蜀之间又有微妙的差别,据说重庆人比成都人吃辣椒更甚,夏天赤膊汗流浃背地吃麻辣烫是重庆的一道风景线。于是在漆钢的雅与趣中又平添了一些火辣,这种火辣在其行草书中表现最多。
漆钢的作品富于包容性。“中原古法,拘谨拙陋”的结体造型,“江左风流,疏放妍妙”的潇洒用笔,以及当代书法形式表现的种种手段,在其作品中都能体味出来,说明他善于吸取,善于融会贯通。逸其趣与强其骨是书法之美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在今后的创作之路上,漆钢似应更多关注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