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走进小学教学课堂,为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现代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提供了崭新的天地。信息技术对于深化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适时设置教学情境
《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既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绘,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海底世界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对于我们本地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见到过海,对海底更是一无所知。缺少对海底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学生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海底的神奇,显然是有难度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海底世界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课件来再现海底。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视频点播”反复地观看海底世界奇异景色、丰富物产,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加深了对海底世界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想了解海底世界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在课文里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海底世界再次亲密接触,感受海底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实现了。在这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极大地突破了地域和感官的局限,让学生颇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有兴趣去投入学习,研读文本。
二、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很多,有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有机的整合,便会使过去靠老师口若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这一“园林瑰宝”、“建筑精华”难以体会,这也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景观;通过出示电子版圆明园全景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圆明园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周围小园的分布;结合对“众星捧月”的理解,在远观图中分辨哪是“月”哪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等景物。这样,被称为“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的圆明园在学生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课后我又为同学们播放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让学生体会如此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成为灰烬的悲痛和耻辱。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并由此展开讨论:要不要重建圆明园?说说自己的主张和理由。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进一步引导学生关心现实生活中的话题。这样利用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库,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便于理解,突破了难点,感悟也水到渠成。
三、运用信息技术,课内外延伸拓展,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开发思维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应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教材的容量一直是传统的语文教学难于解决的问题,因此内容的宽泛性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就成了比较突出的矛盾。而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具有丰富性与交互性的特点,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能极大地扩展语文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同时在信息能力方面也得到学习与锻炼。如我在讲授《第一场雪》一课时,首先以文本为阅读基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发展,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在品味雪带给大地一片洁白、带给孩子们一片欢笑,也带来丰收的希望后,我告诉学生,雪是冬天的一首小诗、是一个雪白的音符,它曾让许多诗词作家陶醉,向学生推荐借助网络搜集文人墨客赞美、吟诵雪的诗句。学生在丰厚的、整合性的、视野开阔的情境中自主学习语文,在信息网络中阅读、欣赏、实践与探索,语文教学的魅力和趣味性得到充分展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热情,使课内外相互引发,相得益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适时设置教学情境
《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既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绘,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海底世界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对于我们本地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见到过海,对海底更是一无所知。缺少对海底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学生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海底的神奇,显然是有难度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海底世界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课件来再现海底。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视频点播”反复地观看海底世界奇异景色、丰富物产,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加深了对海底世界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想了解海底世界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在课文里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海底世界再次亲密接触,感受海底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实现了。在这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极大地突破了地域和感官的局限,让学生颇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有兴趣去投入学习,研读文本。
二、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很多,有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有机的整合,便会使过去靠老师口若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这一“园林瑰宝”、“建筑精华”难以体会,这也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景观;通过出示电子版圆明园全景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圆明园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周围小园的分布;结合对“众星捧月”的理解,在远观图中分辨哪是“月”哪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等景物。这样,被称为“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的圆明园在学生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课后我又为同学们播放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让学生体会如此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成为灰烬的悲痛和耻辱。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并由此展开讨论:要不要重建圆明园?说说自己的主张和理由。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进一步引导学生关心现实生活中的话题。这样利用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库,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便于理解,突破了难点,感悟也水到渠成。
三、运用信息技术,课内外延伸拓展,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开发思维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应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教材的容量一直是传统的语文教学难于解决的问题,因此内容的宽泛性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就成了比较突出的矛盾。而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具有丰富性与交互性的特点,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能极大地扩展语文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同时在信息能力方面也得到学习与锻炼。如我在讲授《第一场雪》一课时,首先以文本为阅读基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发展,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在品味雪带给大地一片洁白、带给孩子们一片欢笑,也带来丰收的希望后,我告诉学生,雪是冬天的一首小诗、是一个雪白的音符,它曾让许多诗词作家陶醉,向学生推荐借助网络搜集文人墨客赞美、吟诵雪的诗句。学生在丰厚的、整合性的、视野开阔的情境中自主学习语文,在信息网络中阅读、欣赏、实践与探索,语文教学的魅力和趣味性得到充分展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热情,使课内外相互引发,相得益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