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图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以形象的符号模型表示自然或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相互联系与动态变化的图形。它把广阔的地理空间缩变成可视的二维平面;把丰富多彩的地理环境浓缩成可以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地图语言。对于读史者而言,举凡历史上的都邑位置、疆域沿革、政区演变、民族分布、战争态势、交通状况、河流和海岸线的变迁,等等,都可以通过地图来呈现。这就决定了地图作为认识社会事物空间分布的工具,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有效使用地图非常重要。历史地图上的各种符号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和空间概念,获取准确的知识,而且还能使他们通过想象、思维、分析与综合等心理活动,促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进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方面有所促进。
一、构建使用地图的物质环境
1. 做好课堂使用地图的常规要求
要有效使用地图,课堂常规工作必须做好。教师走进教室后要立即把教学地图挂到或粘到黑板上(在磁性黑板上,可以用磁铁的磁力把地图粘住)。在讲授之前,应要求学生在翻开教科书的同时必须翻开《历史与社会图册》或相应的地图册。在学生预习或讨论的间隙,老师一定要到学生中间检查每一个学生是否准备了《历史与社会图册》《历史与社会读图填图册》等现有教材以及教师规定的地图册。如果有学生地图准备不到位,教师应帮他把地图翻到相应的页码,或者叮嘱他别忘记拿地图。这种亲和的举动往往会让学生感到不看地图就有点过意不去。这些常规工作一般能保证绝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会主动使用地图。
2. 让学生拥有地图
要让学生养成一边读历史一边看地图的意识和习惯,就必须想办法让学生拥有一定的历史地图(包括地球仪)。
(1)明确目标和要求。八年级开学初,教师就应向班上的每个学生说明“左图右史”在学习“历史与社会”过程中的重要性,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有《世界地图册》和《中国地图册》以及地球仪,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拥有《杭州地图》《浙江省地图册》《中国地形图》等地图册。
(2)教师示范,抛砖引玉。新学年的第一节课,教师就要把自己所有的地图册和地图带到教室里展示给学生(太多了可以精选,太少了则要买一些),使他们有所感动。
(3)家校联系,注重落实。在布置任务后的十余天里,教师要让课代表对同学拥有地图的情况进行跟踪登记,然后在课堂上不断表扬已经拥有地图册的同学。对于还没有的学生,教师就要问明原因,如果是家长的问题,可以联系家长;如果是学生本人的原因,教师就要继续开导。
3. 在教室里布置地图
新学年伊始,教师应请求班主任在教室后面的墙上贴上《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在前面的墙上贴上《浙江省地图》和《杭州市地图》。这样做便于学生学以致用和教师在课前课后能方便地与学生们一起在地图上讨论各种问题。
二、经常查找地图上的地名
1. 经常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教科书中的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
课堂教学中每当讲到重要的地名和地理范围,教师就要立即让学生在地图上查找。比如,在学习《古代希腊》时,就要让学生在《历史与社会图册》中找到克里特岛、迈锡尼、雅典、斯巴达、奥林匹亚、马拉松、爱琴海等地名。这种查找还必须注重能力的迁移,比如以上地名还要让学生到《世界地图册》中的《希腊》这幅地图中找到。
2. 仔细引导学生分析地图上的隐性知识
地图上往往有许多隐藏在地图语言里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学生一般不会感知,只有教师正确引导才能显现出来。如在分析《隋朝大运河与主要粮仓的分布》图时,可以让学生先数一数大运河沿岸有几座粮仓,然后问学生:“地图上把这7座主要粮仓的分布一一标出来说明了什么?”学生经过看书、讨论和老师启发,不难得出以下的隐性知识:当时大运河运输的主要货物是粮食,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迁移等。
3. 不时强调时政要闻的发生地
新闻中的每件事都和一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而且因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时效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普遍关注。因此,教师要把报纸、电视上的重大新闻内容及时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并让学生找到事件的发生地,拓展学生识图视野。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意识和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社会的责任感,还能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社会学科的课堂精髓。
三、丰富使用地图的形式
1.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历史地图鲜活起来
学生对活动的地图相当感兴趣,而Flash动画等多媒体技术为实现地图的动感提供了机会。例如,在讲《秦灭六国》时,教师如果运用多媒体把秦灭六国的路线和次序用活动的箭头一一反映出来,死板的知识立即变得鲜活起来,学生学起来必然兴趣大增,很快就能记住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先后灭亡的次序,也能很好地理解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统一战略。
2. 适当整合教科书和图册中的地图
相对而言,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中的图片比较丰富,而图册中的地图则更全面,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如果有些地图雷同,就需要教师进行整合。比如,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图册》中的《新航路的开辟》就比同册教科书中的《新航路开辟航线图》要全面、形象和生动得多。因此,教师在讲《新航路的开辟》的时候,应以图册上的地图为主。
四、及时发挥评价的作用
1. 营造学生喜欢使用地图的氛围
(1)经常鼓励和表扬看地图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地图。教师要给不大喜欢看地图的后进生创造必要条件。教师要经常寻找机会让他们在地图上找一些重要的地名,如果一时找不到,就要帮他们找到,然后及时表扬,使他们有成就感从而产生看地图的兴趣。至于那些喜欢看地图的学生,教师则要提挑战性问题,解决后应予以高度赞扬。
(2)适时展示自己,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在运用地图方面教师要养成两个习惯:勤买地图、勤用地图。在看新闻和历史书时,就要把相关地图册放到身边,碰到陌生的地名,应马上查找。教师还要把这两个习惯及时告诉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教师还要适时展示自己渊博的历史、地理知识和高超的识图能力,并尽量为学生解决使用地图的疑问。
2. 关注作业的分层布置和指导订正
(1)作业要分层布置。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教师可只要求他们完成《历史与社会作业本》《历史与社会读图填图册》的作业就可以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既能培养他们运用地图的意识又能增长历史知识的练习题。比如:找出隋朝大运河所流经的省份以及沿途经过的历史文化名城;列举中国七大古都的名称和它所在的省份以及在此建都的朝代等。
(2)批改仔细,及时订正。教师对作业的批改要仔细,特别是要重视在读图方面出现的错误。如果是个别学生出现错误,教师就要把他们叫过来进行个别辅导,然后让他们书面订正;如果做错的学生比较多,教师可先给课代表订正,然后叫他在课堂上或自修课时讲给其他学生听。
3. 重视考试命题的引领
考试命题是教学的指挥棒。从2001年开始,杭州市区(不含萧山、余杭)的“历史与社会”中考形式为开卷考试,独立答题。受此影响,杭州市区(不含萧山、余杭)的七、八年级的“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考试逐渐由闭卷考转变到开卷考。开卷考就为发挥地图在考试中的作用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也为课堂教学有效使用地图提供了保障。因此,教师在学校组织的试卷命题中,应加强识图能力的考查。在命题时,可以加大读图题的比例。
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有效使用地图非常重要。历史地图上的各种符号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和空间概念,获取准确的知识,而且还能使他们通过想象、思维、分析与综合等心理活动,促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进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方面有所促进。
一、构建使用地图的物质环境
1. 做好课堂使用地图的常规要求
要有效使用地图,课堂常规工作必须做好。教师走进教室后要立即把教学地图挂到或粘到黑板上(在磁性黑板上,可以用磁铁的磁力把地图粘住)。在讲授之前,应要求学生在翻开教科书的同时必须翻开《历史与社会图册》或相应的地图册。在学生预习或讨论的间隙,老师一定要到学生中间检查每一个学生是否准备了《历史与社会图册》《历史与社会读图填图册》等现有教材以及教师规定的地图册。如果有学生地图准备不到位,教师应帮他把地图翻到相应的页码,或者叮嘱他别忘记拿地图。这种亲和的举动往往会让学生感到不看地图就有点过意不去。这些常规工作一般能保证绝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会主动使用地图。
2. 让学生拥有地图
要让学生养成一边读历史一边看地图的意识和习惯,就必须想办法让学生拥有一定的历史地图(包括地球仪)。
(1)明确目标和要求。八年级开学初,教师就应向班上的每个学生说明“左图右史”在学习“历史与社会”过程中的重要性,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有《世界地图册》和《中国地图册》以及地球仪,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拥有《杭州地图》《浙江省地图册》《中国地形图》等地图册。
(2)教师示范,抛砖引玉。新学年的第一节课,教师就要把自己所有的地图册和地图带到教室里展示给学生(太多了可以精选,太少了则要买一些),使他们有所感动。
(3)家校联系,注重落实。在布置任务后的十余天里,教师要让课代表对同学拥有地图的情况进行跟踪登记,然后在课堂上不断表扬已经拥有地图册的同学。对于还没有的学生,教师就要问明原因,如果是家长的问题,可以联系家长;如果是学生本人的原因,教师就要继续开导。
3. 在教室里布置地图
新学年伊始,教师应请求班主任在教室后面的墙上贴上《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在前面的墙上贴上《浙江省地图》和《杭州市地图》。这样做便于学生学以致用和教师在课前课后能方便地与学生们一起在地图上讨论各种问题。
二、经常查找地图上的地名
1. 经常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教科书中的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
课堂教学中每当讲到重要的地名和地理范围,教师就要立即让学生在地图上查找。比如,在学习《古代希腊》时,就要让学生在《历史与社会图册》中找到克里特岛、迈锡尼、雅典、斯巴达、奥林匹亚、马拉松、爱琴海等地名。这种查找还必须注重能力的迁移,比如以上地名还要让学生到《世界地图册》中的《希腊》这幅地图中找到。
2. 仔细引导学生分析地图上的隐性知识
地图上往往有许多隐藏在地图语言里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学生一般不会感知,只有教师正确引导才能显现出来。如在分析《隋朝大运河与主要粮仓的分布》图时,可以让学生先数一数大运河沿岸有几座粮仓,然后问学生:“地图上把这7座主要粮仓的分布一一标出来说明了什么?”学生经过看书、讨论和老师启发,不难得出以下的隐性知识:当时大运河运输的主要货物是粮食,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迁移等。
3. 不时强调时政要闻的发生地
新闻中的每件事都和一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而且因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时效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普遍关注。因此,教师要把报纸、电视上的重大新闻内容及时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并让学生找到事件的发生地,拓展学生识图视野。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意识和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社会的责任感,还能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社会学科的课堂精髓。
三、丰富使用地图的形式
1.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历史地图鲜活起来
学生对活动的地图相当感兴趣,而Flash动画等多媒体技术为实现地图的动感提供了机会。例如,在讲《秦灭六国》时,教师如果运用多媒体把秦灭六国的路线和次序用活动的箭头一一反映出来,死板的知识立即变得鲜活起来,学生学起来必然兴趣大增,很快就能记住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先后灭亡的次序,也能很好地理解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统一战略。
2. 适当整合教科书和图册中的地图
相对而言,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中的图片比较丰富,而图册中的地图则更全面,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如果有些地图雷同,就需要教师进行整合。比如,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图册》中的《新航路的开辟》就比同册教科书中的《新航路开辟航线图》要全面、形象和生动得多。因此,教师在讲《新航路的开辟》的时候,应以图册上的地图为主。
四、及时发挥评价的作用
1. 营造学生喜欢使用地图的氛围
(1)经常鼓励和表扬看地图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地图。教师要给不大喜欢看地图的后进生创造必要条件。教师要经常寻找机会让他们在地图上找一些重要的地名,如果一时找不到,就要帮他们找到,然后及时表扬,使他们有成就感从而产生看地图的兴趣。至于那些喜欢看地图的学生,教师则要提挑战性问题,解决后应予以高度赞扬。
(2)适时展示自己,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在运用地图方面教师要养成两个习惯:勤买地图、勤用地图。在看新闻和历史书时,就要把相关地图册放到身边,碰到陌生的地名,应马上查找。教师还要把这两个习惯及时告诉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教师还要适时展示自己渊博的历史、地理知识和高超的识图能力,并尽量为学生解决使用地图的疑问。
2. 关注作业的分层布置和指导订正
(1)作业要分层布置。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教师可只要求他们完成《历史与社会作业本》《历史与社会读图填图册》的作业就可以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既能培养他们运用地图的意识又能增长历史知识的练习题。比如:找出隋朝大运河所流经的省份以及沿途经过的历史文化名城;列举中国七大古都的名称和它所在的省份以及在此建都的朝代等。
(2)批改仔细,及时订正。教师对作业的批改要仔细,特别是要重视在读图方面出现的错误。如果是个别学生出现错误,教师就要把他们叫过来进行个别辅导,然后让他们书面订正;如果做错的学生比较多,教师可先给课代表订正,然后叫他在课堂上或自修课时讲给其他学生听。
3. 重视考试命题的引领
考试命题是教学的指挥棒。从2001年开始,杭州市区(不含萧山、余杭)的“历史与社会”中考形式为开卷考试,独立答题。受此影响,杭州市区(不含萧山、余杭)的七、八年级的“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考试逐渐由闭卷考转变到开卷考。开卷考就为发挥地图在考试中的作用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也为课堂教学有效使用地图提供了保障。因此,教师在学校组织的试卷命题中,应加强识图能力的考查。在命题时,可以加大读图题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