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乌饭”锁谈

来源 :烹调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yuyu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在我国苏、浙、皖、赣、鄂、湘等地区有吃乌饭的习俗,尤以江南为最。每年这天,各地大街小巷卖乌饭的担摊比比皆是。旧时2、3个铜板的乌饭,置于干净的湿白布上一摊,热气腾腾,放上白糖,白布一卷,再用荷叶包裹,喷香扑鼻,别具风味。
  乌饭即黑糯米饭,又名青精饭,是用青精树叶染制而成,有种特殊的清香味。据本草典籍记载,青精树又名南烛树、乌饭树、黑板树、牛筋旱莲草、染菽、康菊紫、苞越桔等,为杜鹃花科常绿灌木,高1~3 m,干、叶、根均有医疗作用,祖国大陆与台湾均盛产。现代医学证明,青精树叶具有益精气、强筋骨、明目、止泻等功能。乌饭的制作在现代简易多了,用捶碎、揉烂的青精嫩叶浸水泡3小时,而后用纱布过滤,再把淘净的糯米倒进青精汁水中浸泡4~5小时,然后将滤水糯米入笼蒸透即成。黑色深浅主要在于青精汁水的浓度。过去苏南溧水、栗阳一带的人家不仅有吃乌饭习俗,还有用乌饭酿酒的习惯。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饮其酒后曾夸道:“酒色黑,其味甘鲜,口不能言其妙。”往日溧水人家凡生女孩时,必造乌饭酒一坛,要保存到女孩长大出嫁之日才开饮。此时酒已蒸发仅剩半瓮,质如春胶,芳香四溢。
  其实食乌饭的风俗早在唐代就已盛行。杜甫在《赠李白》诗中有云:“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荤腥,蔬食常不饱。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亦有梁米游,方期拾瑶草。”唐代陆龟蒙亦在《润卿遗青精饭》诗中曰:“旧闻香积金仙食,今见青精玉斧餐。自哭镜中无骨录,可能飞上紫云端。”当时青精饭的制法在唐人陈藏器《本草拾遗十种》中有记载:“取南烛茎叶捣碎,渍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紧小,黑如莹珠、袋盛,可以适远方也。”这表明古代制乌饭很复杂,也是人们长途旅行的一种美食。这种“九浸九蒸九曝”的乌饭食法,直到民国初年仍在苏南一带流行。
  自五代至宋代,乌饭已有多种做法,如宋代苏颂曾载曰:“以生白粳米一斛五斗舂治,淅取一斛二斗。用南烛木叶2.5 kg,燥者1.5 kg亦可,杂茎皮煮取汁,极令清冷,以馊米,米释炊之,从四月至八月末,用新生叶,色皆深;九月至三月,用宿叶,色皆浅,可随时进退其斤两。又采软枝茎皮,于石臼中捣碎。假令4~5月中做,可用5 kg熟舂,以斛二斗汤浸染得一斛也。此未只以水渍1~2宿,不必用汤。洒而炊之,初米正作绿色,蒸过便如绀色。若色不好,亦可淘去,更以新汁渍之。洒用此汁,惟令饭作正青色乃止。高格曝干,当三蒸曝,每一燥辄以青汁溲令氵邑氵邑。每日可二升,勿复血食。填胃补髓,消灭三虫。……今茅山道士亦做此饭,或以寄远。重蒸过食之,甚香甘也。”文中还介绍了一年四季采用青精树的方法,并说明最迟从宋代开始道士就制乌饭了。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书中亦载有乌饭的制法和多种食法,并指出:“仙方又有青精石饭,按《本草》用青石指三斛,青粱米一斗,水浸三日,捣为丸,如李大,白汤送服一二丸,可不饥……”这是群谷修道练功者服食的青精石饭仙方。由此看来,乌米饭本是古代一种食疗健身食品,素还被古人誉为“仙家服食”。
  关于乌饭的起源,在古代有着许多引人入胜的传说。最早据说与佛教有关,所以乌饭又名阿弥饭。在《神隐》书中曾有这样记载:西域有神,名佛,佛主日黑黍饭祀之;传至中国,佛家与道家皆相仿效。乌饭由此而传开。又据说四月初八是佛诞生之日,佛家制乌饭供佛,供后将乌饭散发给弟子食之,以消灾灭病,故名阿弥饭。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记道:乌米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之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耳。”《燕都游览志》亦云:“四月八日,梵寺食乌饭。”明末屈大均还有“社日家家南烛饭,青精遗法在苏罗”的诗句。清林兰痴亦诗曰:“青精益气道家风,供佛而今馈节同。习尚更关闺阁事,数枚鸡子黑参红。”这些都清楚说明,乌饭起源与佛、道家有关,并列为佛家四月初八的食品。而在民间关于乌饭来历流传最广的,则是来自神话《宝莲灯劈山救母》的故事。仙女三圣母(青提夫人)因思凡下嫁而触犯了天律,被玉帝关进阿鼻地狱,压在华山之下,终日挨饿。儿子目莲每日送饭到狱门都被看门鬼抢吃了,目莲便找到青精叶将米浸黑,看山鬼不敢吃了。青提夫人不仅靠乌饭维持了生命,还生津复元。人们为纪念目莲孝母精神,便形成吃乌饭的食俗。
  在杭州一带,人们传说乌饭的产生与孙膑、庞涓有关。战国时期庞涓设计陷害孙膑,把他关入猪舍,不给饭吃,并派心腹监视。老狱卒同情孙膑,从四月初八那天开始,设法用乌饭叶煮糯米,捍成一个黑团子冒充猪食和猪粪,孙膑装疯吞食活了下来,最后雪耻而击败了庞涓。人们为纪念孙膑,所以浙江一带一直留传下来四月初八吃乌饭的习俗。在浙江宁海一带,人们则传说乌饭是纪念牛的生日。据说盘古开天辟地后,凡间种的丝瓜藤一直长到天宫,人们常攀藤上天游玩,玉帝得知后大怒,一面命托塔天王斩断瓜藤,把天宫升到九霄云外,一面又命天牛星取来百草籽洒往人间,人间成了草的世间,庄稼凋零,百姓遭殃。天牛星闻知感到内疚,就在四月初八那天背起天犁降临人间,一边大口吃青草,一边用天梨翻耕。当地上长出庄稼后惊动了玉帝,就惩罚天牛星永留人间,过吃草耕地的生活。人们为感激天牛,便将四月初八定为天牛日,并在这天让牛休息,人与牛都吃一顿乌米饭,以示纪念。
  在江淮、浙江、赣的黎川县及湘西侗族地区,民间还有寒食节(清明)食乌饭的风俗。清乾隆时赵予敏辑《本草纲目拾遗》“南天竹”条中曰:“天圣愈云:乌饭草乃南烛,今山人寒食挑入市卖与人家染乌饭者是也。”说明清明食乌饭的习俗远有所承。而以南京为中的江南一带四月初八不仅争食乌饭,还要赶庙会,有浴佛,祀平安,热闹非凡;有的人家还购买鳖、龟等放生。所以清朝曾明文规定:“四月初八不宰牲、不审刑案。”顺从民意,怡乐天然。
其他文献
(一)    拼摆一般出现在高档宴请、喜庆筵席上,即把经过熟制消毒的原材料经过构图、加工进行制作的一种方法。从艺术角度看,它可以拼摆各种美丽的图案,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从菜肴上来讲,它既是艺术品,又是妙馔,在盘中把丁、丝、条、片、块、球各种食用荤素原料拼摆成图案,构成一幅幅完美的艺术作品。  现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浅见。  南海风光,取材于海南风景为蓝本,拼制此作品,用黄瓜皮与香
宜兴紫砂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件瑰宝,它得以在民族母体中孕育,在社会交融之中成长与发展,并在世界陶艺之林中独树一帜,深受世人的推崇与喜爱。这其中更以紫砂壶最闻名遐迩,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发展史,且依旧长盛不衰。  紫砂壶从造型到装饰,集文学、绘画、书法、篆刻、金石等诸艺术于一体,具有实用性、艺术性、人文性等特点,凝结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质,同时更记录着时代烙印,展现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是中华民
由劳动和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江苏省劳动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镇江市劳动保障局培训处组织的“第三期全国营养配餐师资培训班”于4月底在镇江市圆满结束。本期培训班的任务是为“提高营养意识,保障人民健康”、培养更多的营养配餐员而举办的。  营养配餐员是根据用餐人员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运用营养学基本知识配制符合不同人群营养要求的餐饮产品的人员。营养配餐员是一个新的职业工种,是2002年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又
摘 要 看似平淡无奇,没有其它纹饰的紫砂光货,纯以造型线条来表现美感,使美轮美奂的紫砂光素器展现在人们面前,为世人所瞩目。紫砂光货是紫砂陶艺中的自然、古朴、典雅风格的代表,最能体现壶器的造型功力和创作者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 掇只壶;线条;艺术魅力  紫砂光货,有的骨肉亭匀、比例恰当、转折圆润、隽永耐看,显示一种活泼柔顺的美感;有的挺括平整、线条流畅,显示出了干净利落、明快挺秀的阳刚之美。紫砂光货
据悉,以“营养、食品安全与健康”为主题的2004年中国学生营养健康节,将于今年起走近我国青少年。  我國有3.7亿左右的学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缺乏合理营养知识,膳食摄入不平衡,青少年中的“小胖墩”和“豆芽菜”逐年升高。全国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膳食中热量供给已基本达到标准,但蛋白质供给量偏低,特别是微量营养素供给明显不足。因此,在学生和家长中普及营养知识,倡
由著名演员李保田主演的电视连续剧《神医喜来乐》,受到了众多影视观众的欢迎。剧中的神医喜来乐有一个爱吃“沧州铁狮子头”的美食嗜好,它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这沧州“铁狮子头”,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的“电视美食”,是剧情的需要,而真正能称为天下第一的狮子头,当推扬州狮子头。  狮子头,大肉圆也。扬州的狮子头,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周总理举行招待中外来宾的第一次国宴即用过扬州狮子头,后来招待日本首相
7月25日,“三阳和谐·善美陶都——宜兴陶艺精品展”在扬州市鉴真图书馆美术苑揭幕,这是该展示活动走出宜兴巡展的第一站。  今年4月,国大师汪寅仙、李守才、邱玉林等75位陶艺家创制的80余件反映中华传统文化、融合佛学禅意元素的陶艺作品,义捐于星云文化教育基金会,体现了宜兴陶艺家回报社会的善心义举。这些作品已经前期在宜兴陶瓷博物馆和大觉寺展出过3次。  “宜兴陶艺精品”在扬州巡展,共遴选35件佳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