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中的“证据—解释”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tandm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选取典型的碰撞类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科学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强调“证据-解释”要素。
  关键词:碰撞;不变量;科学探究;证据;解释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4-0077-4
  科学探究原本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方法和途径。现在学生的科学探究则是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所谓学生的科学探究实际是一种“二次探究”,是对科学家探究工作的“简约复演”。
  教学中,我们强调“证据-解释”要素,尝试对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精简提炼,使主线更加清晰,利用先进的实验仪器,使实验得以简化,以期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
  1 “证据-解释”及其特点
  “证据-解释”(evidence-explanation)重点突出“分析和解释数据,构建解释”和“获取、评估和交流信息”两个环节,要求学生不但要基于已有的科学知识选择证据,还要能够参与解释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突出对证据的分析和选择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突出通过证据得到结论的过程。其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科学探究中“证据-解释”要素有一些关键特征,这些特征并非固定程序,也无需僵化执行。它们分别是:学习者围绕科学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学习者获取可以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学习者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作出回答;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2 教学实例——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以碰撞的研究为例,1644年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首先提出,把物质的多少(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即mv)作为物体“运动的量”的量度;到1668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在研究碰撞问题时提出需要考虑速度的方向性;1687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巨著中,首次十分明确地定义了质量的概念,紧接着就定义了动量。他说:“运动的量是用它的速度和质量一起来量度的。”由此不难看出,动量概念的提出和定义过程是复杂、漫长的,不太适合在课堂上让学生去“重演”的。一堂课仅有45分钟,在短短的一节课内,需要让学生经历“碰撞”问题探究的过程,并在知识技能上有所获得,在思想方法上有所提升……所以,学生的探究是结合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建立在当前的实验条件下,以典型的碰撞类型展开的实验,以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流程一:提出问题
  学生应该对碰撞的特征以及碰撞的模型有一定的认识,才能够提出与碰撞相关的问题。从生活实例的展示(例如,汽车安全碰撞测试)到亲身体验碰撞(如图2),体会碰撞的两个特点:作用力大、作用时间短。由车辆的碰撞到小球的碰撞,完成碰撞模型的建立。并通过选择小球的摆放位置,明白了最简单的碰撞是一维碰撞。由图2中所示的碰撞的多变性和撞球入袋的目的性之间的矛盾冲突,提出问题:碰撞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变量。
  流程二:获取证据
  演示实验1:两球碰撞情形一
  教师:两质量相同的小球,用细绳悬挂,两球球心处于同一水平面。将球1拉开一个角度与球2发生碰撞(图3)。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碰撞中球1失去速度、动能,球2获得速度、动能。
  流程三:建构解释
  学生猜想
  以一维的碰撞展开实验探究,由特殊的碰撞展示,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到碰撞现象,即获取所需的证据,基于已有的科学知识,分析证据、建构解释,提出猜想(1)和(2)。
  流程四:比较其他的解释
  演示实验2:两球碰撞情形二
  质量不等,摆角不同的两球对碰后粘在一起,恰碰后静止(图4)。
  碰撞前两球的速度大小不等,而碰后速度均变为零,所以在碰撞前后速度和发生了变化;在碰撞前两个小球都具有较大的动能,而碰撞后动能变为零,所以动能之和在碰撞前后也不相等。
  流程五:评估交流
  碰撞前后保持不变的量不是熟知的速度和动能。
  至此,“证据-解释”一个循环,学生围绕着碰撞过程中的不变量是什么展开探究活动,取得阶段性结论:碰撞前后保持不变的量不是熟知的速度和动能。所以,接下来再提出新的问题,开始“证据-解释”的再循环。
  再循环流程一:提出问题
  我们所要找寻的碰撞前后的不变量,不是我们已知的速度和动能,而这个不变量,也一定只与两物体的质量、碰撞前后的速度有关,是质量和速度的新的组合。否定猜想(1)和(2),却也要借鉴猜想(1)和(2),只考虑速度,忽略质量是不可行的,但又不是质量与速度平方的乘积,引发学生思考,质量与速度还可以怎样组合。从而,提出猜想质量与速度的乘积或者速度与质量的比值。
  再循环流程二:获取证据
  实验仪器:电子称、小车(两辆)、砝码、普通直轨道、光电门及配套DIS实验系统。
  我们要找寻的是碰撞中的不变量,所以定量实验的探究应该体现碰撞的多样性。我们以碰撞后的情形对碰撞进行分类,实验方案也不相同,又由于轨道与小车之间的摩擦,使得测速要求比较高。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分析和完善实验方案。但是,不能替代学生制定实验方案。所以,我们选择其中的一种碰撞类型(如碰后同向分离),通过师生的问答互动,使学生意识到巧妙的遮光条的设计(圖5)、合理的光电门与小车的位置关系,才能够达到研究碰撞前后不变量的目的。
  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操作,及数据记录(图6)。
  再循环流程三:建构解释
  每小组根据所测数据及计算结果,得出初步结论。评估和交流各组实验数据和结论(本文中只摘录其中一组数据)。   第一小组:碰后粘在一起运动(如表1)
  学生:本组的碰撞类型是碰后粘在一起运动,发生碰撞的两物体碰撞前后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保持不变。
  再循环流程四:比较其他的解释
  第二小组学生的碰撞类型为碰后同向分离,结论与一小组相同,但第三小组碰撞类型是碰后分离反弹,提出不同意见(如表2)。
  第三小组:本组的碰撞类型是碰后分离反弹,未找到碰撞前后不变量。
  其他小组:速度的方向不同,取车1原来的方向为正方向,反弹的速度应为负值。
  修改v1’為负值后,结果如表3。
  学生:本组的碰撞类型是碰后分离反弹,发生碰撞的两物体碰撞前后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保持不变。
  再循环流程五:评估交流
  学生得出结论:发生碰撞的两物体碰撞前后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之和是不变量。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对运动的描述有特殊的意义,且具有方向性。
  提出疑惑:碰撞前后的不变量就是碰撞中的不变量吗?
  教师解惑:碰撞过程时间很短,很难去研究碰撞过程中“运动量”的变化情况,只能研究碰撞前后“运动量”的变化情况,以期得到碰撞现象的一些规律。这是一种物理学研究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仅仅从某一些角度、某一些方面对现象进行了研究,不一定是全面的、完备的方法,甚至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方法。但是,它对于一些物理现象的特征的研究仍然是有效的。
  3 对于“证据-解释”的思考
  “证据-解释”从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出发,既有普遍的实验现象的呈现,又有特殊的实验现象的凸显;既有学生自主的建构解释过程,又有互助的评估和评价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获取证据、形成解释的活动,通过对证据的分析和选择,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评估交流、修正得到结论,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在“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中,强调“证据-解释”要素,学生经历了两个“证据-解释”的循环,螺旋式上升,一步步逼近,最后得出结论。如何在其他课题中强调“证据-解释”要素,还有待我们更多地去实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唐果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5教师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摘 要:抛锚式教学是要求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听这种经验的间接介绍和讲解的教学方法。根据“锚”的内容与引导方式不同,抛锚式教学法分为认知冲突式、实景探究式、角色体验式三种课型。其中,认知冲突是指学习者原有概念与现实情境不符时产生的冲突,冲突的结果是重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本文以“压强”一节课为例,说明认知冲突式课型的教法。  关键词:抛锚式;“压强”;镶嵌式问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
识字写字,是学生系统接受文化教育的开端,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写好字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也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常说:“字如其人。”学生练习书写汉字的过程,也是学习做人的过程。良好品德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升,都在点横竖撇捺的书写中,融人学生血液。太仓市实验小学的陆晓程老师在第13届江苏省“杳坛杯”苏派青年教师书法课堂教学展评中,执教了“学写‘心字底”,一课。这是本次赛课中唯一的
[关键词]曹魏;书体演变;楷书;新风;古质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7-0053-02  相比成熟的草书及张芝草书流派而言,楷书在东汉末年还略嫌稚嫩,它是在隶书基础上快写而逐渐形成的,属于民间实用的手写体之一,还未登大雅之堂。直至曹魏时期的锺繇,楷书才广为士族接受,在朝野上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新风进一步推动了楷书及行草技法体系
摘 要:要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物理教学应该重视情境创设,应该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通过以情境引问题,以问题导探究,以探究促真知,以真知解问题,形成“问题—实验—探究—迁移—应用”的教学链,将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植根于物理课堂。文章以“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为例,讨论情境创设对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  关键词:情境创设;涡流;电磁阻尼;电磁驱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董其昌曾说:“学书不从临古入,心坠恶道。”古人主张“取法乎上”,今人多谈“与古为徒”,从各个方面都谈到了法的作用。学习书法,必须依法入门,探究书法艺术的真谛。入门必须先知规矩,“依葫芦画瓢”,有个样本很重要。中国书法历经千年,经过古人的不断演绎和创造,已经使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彰显出巨大的魅力和人文色彩,在世界民族之林独树一帜,韵味无穷。法的概念由浅入深,由不断地体验和训练转化成固有的概念,是按照感
【摘 要】写字不仅有巩固识字的效果,而且通过写字训练,学生能具体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会汉字不但具有实用性,而且具有艺术性。当今社会电脑打字技术普及,却往往出现打字高手确是写字低能的现象;拥有良好的写字习惯和写字能力的学生终身受益。由此可见,写字教学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在一年级的写字起步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注重写字的品质。  【关键词】
翁榮平
期刊
阳春三月,暖风醉人。爱好书法的江苏教育人迎来了杏坛花开——第13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作为普通教师的我,有幸被校领导安排参与杏坛杯赛课的磨课,当时是忐忑、喜悦……更是敬畏。下面就谈谈参与磨课、陪同摩课的得与思。  一、梅花香自苦寒来——磨课中  当接到通知到参加比赛,短短几周,我们备课组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地备教材、备学生,再一轮又一轮地试教,听课,提建议,改教案,再听课……
摘 要: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呈现多样化,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习题教学中,以“互联网 ”资源网站为平台,通过课前教学准备、学生在线预习、课堂互动探究、课后在线交流提升、在线检测评价等实施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习变得丰富多彩,让教学效果更加切实高效。  关键词:互联网 ;物理习题;教学模式;实时交互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
摘 要:本文结合实例,介绍编制原始物理问题的两条途径:一是将抽象问题还原为原始物理问题;二是自编原始物理问题。就原始物理问题的编制谈几点思考:①基于可靠的科学原理;②基于真实的物理现象;③基于创新思维的培养;④基于中考命题的趋势。  关键词:原始物理问题;抽象问题;还原;自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8-0058-3  在初中物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