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坚强喝彩”的教学反思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y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当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如何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去,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笔者在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六课“为坚强喝彩”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在此谈些粗浅的教学体会和反思。
  一、课前3分钟讲演——让主体在课堂上“活”起来的“兴奋剂”
  传统的重教轻学现象,加上思想品德课的学科性质及特点,导致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不会学习。因此,我们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急于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而是首先要解决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问题和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问题。鉴于此,我们尝试实行课前3分钟由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课文的内容和体会进行讲演,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二、指导学生阅读——让主体在课堂上“活”起来的基础
  传统教学方法,教师“一言堂”,只知道一味地讲授,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其效果不佳自不言而喻。作为当代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为人师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具体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指导学生阅读课题、框题和目题以掌握全课知识框架
  课题是全课内容的缩影和概括,阅读课题,思其所云,初获印象。框题和目题是本框和本目的概要,是课文的“骨架”。指导学生将课题、框题、目题联系起来阅读,既可理清各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又可明了全课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网络,做到一目了然。
  (二)指导学生粗读教材,进行课前预习
  书籍或教材最终是学生读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是通过学生这个主体发挥出来的。但学生自学阅读时经常面临两种困境:其一,阅读速度快,走马观花,看完不知所云。其二,阅读时易被丰富有趣的材料所吸引,而忽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易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毛病。因此,学生在进行第六课的课前预习之前,我们就印发了“导读提纲”供参考,让学生能够有章可循,从而提高了预习的效果。
  (三)指导学生细读教材,强化课堂阅读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我们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对重难点进一步列出细目,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围绕框题,钻研目题,了解正文、辅助文及相关链接,细读、精读教材,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的疑问,从而提高了阅读实效。
  三、教师设疑导思——让主体在课堂上“活”起来的关键
  在第六课的教学中,为了激“活”学生思维,我们适时选择最佳时机,诱导学生启动思维,为他们创设情境,进而开启知识宝库大门。
  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参与教学是当代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手段,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课堂教学节奏,增大课堂知识密度,增强直观效果,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产生节奏性更替,从而激发兴趣,活跃课堂,强化内容,使教学产生良好效果,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在第六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黄河大合唱”等高亢激昂、优美动听的歌曲,“一屋不扫,能否扫天下”等寓意深刻的漫画,“千手观音”等回味深长的录像,“袁隆平”“体操教练”“夏令营中的较量”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材料设疑导思,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一一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以强化学习效果。实践表明,达到了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
其他文献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形成学生写作能力,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的主要途径。书面作文是作文训练的重要方式之一,而情境作文又是书面作文的一种常规形式。笔者在吸取借鉴一般教学过程的基础上,结合情境作文自身的特点,探讨一下情境作文的写作过程。   一、创设特定情境提供写作素材  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导演,更应该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不仅带游
面对充满激烈竞争的未来世界,新的世纪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受教育者不仅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教师的使命不单单是教学,而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学,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本领,让他们成为品格完善、学识渊博、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而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教学中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组织学生观察事物,对提高学生认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具有节能环保、施工速度快、劳动生产效率高等优点,近年国家不断出台产业化相关政策,大力扶持产业化的发展.就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主要是将预制构件通过不同
“双案”指的是学案和导学案。所谓“双案导学”,是指以学案、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的启迪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双案”与教案的区别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编写,用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