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理使用地图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关键。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地图是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激发兴趣、索象于图、引入板块和联系实际四个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由此来展现地图教学的优势,帮助学生学好地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图教学;应对策略
一、地图的重要作用
地图的作用重大,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地理知识。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对地理的理解还停留在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层面。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专业术语和专业名词,仅依靠教师的讲述,学生有时候对其不能完全理解,常常会感到一头雾水。面对纷繁复杂的山川地名、江河流域、气象符号等内容,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方法往往只能形成瞬时记忆,适合应对普通考试,但并不适合地理学习。抽象的地理知识可以借助地图更具体清晰地展现给学生,将文字与立体思维结合。学生在读图的同时学会了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带领学生读图和用图时,需要积极运用一些技巧和策略,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二,便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地理教学可以变得快捷有趣。如今百度地图推出了实景导航和三维立体地图,可见地图的使用和0教学不再平面化。现代地理教学中可以借助更多的手段,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或者借助心理学中的沙盘模型,让学生更加立体直观的感受。多媒体展示下的地图富有空间变化,这对学生建立空间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初中生对于抽象的地理知识不够敏感,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立体的影像传入大脑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记忆。地理学习重要的是建立空间感,良好的空间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地理思维,便于理解和想象地理知识。建立了空间感之后,学生可以在脑海中整合地理知识和现象,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读图的过程中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由此使他们对地理学习更感兴趣。
二、地图应用的基本策略
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地图应用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提升学习自主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他们理解知识的基础。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初中阶段的学生有充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鲜事物总是抱有极大的热情。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许多初中生认为地理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对于教材中的地图和图表难以理解,地理名词和地域名称的记忆也十分困难。这样的教学现状之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必要。地图的优势在于可以“以图激趣”,地图的形象和生动可以作为教师的课堂引导内容。比如,在讲到《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水资源分布图,以及一些各地水灾、干旱和鱼米之乡风调雨顺的图片,利用强烈的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对本堂课的思考。
2.索象于图,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图是初中地理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內容和知识仅靠叙述不够直观和具体,然而地图具有简化课本的作用。此外,学生在读图时还能索象于图,能够在看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课题,满足学生求知欲和探索欲之后,还能作为教师的课堂辅助教案,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复杂抽象的地理知识。地图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理知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培养其想象力。教师在讲解《世界人口分布》的课文时,可以为学生展示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国家领土面积的排名,以及世界人口稠密区与世界人口稀疏区的图示,让学生能更迅速反应出人口密集的地方不是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还有许多领土广阔但是人口稀少的国家。配合世界地形和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这个过程中就巧妙地引入索象于图的内容,通过图示找出所反映的现象,然后根据相关地图分析形成原因,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点。
3.引入板图,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板图是初中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形式和教学手段。它是地图的一种简化形式,具有直观形象、重点图书、简洁明了的特点,对地理教学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板图重点突出,学生在学习时能更快更准地抓住重点,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教学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许多教师在讲解重难点时,都会用到板图这一手段,以便实现提升课堂效率和强化学生记忆的目的。在复习讲解中国山脉的走向、中国河流的分布时,如果给学生一幅完整的地图,虽然也能从上面得到想要的结论,但是难免会被地图中的其他信息干扰,画面较为混乱,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进展。因此,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出中国板图的轮廓,利用山脉的走势特点和大致所处的位置再次进行勾画。如从东西走向,在黑板上描画出: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用其它颜色的彩色粉笔进行文字标注。再依次按照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画出所属山脉形状和名称。这样直观生动的勾画,从而让学生更加牢固地记忆相关知识。
4.结合身边地理实际,应用地图技能
地图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读图技巧的指导,也需要教师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课本上的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它不等于学生学习的全部。因此学生想要学到更多的知识,就需要在实际生活中找寻地理知识,思考地理问题。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在地图上找家乡”的任务,先明确家乡所在的县(区)、市,最后找出地图中的位置分布。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够加深学生对地图的使用和理解。在陌生的领域中寻找到熟悉的东西,能让学生增强亲切感和熟悉感,让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地势地形的教学,也可以从师生生活的区域谈起,从熟悉到陌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的过程。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去走访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自然风光,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
新课改背景之下,地图成为了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提升课堂效率和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师面对学生学习地理时的困境,更应该采用有效策略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利用地图。因为学生在读图时,可以通过图画发现地理问题,掌握地理知识,引入地图让地理知识的重点更加突出,从而不断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方丽妹.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学生决策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2018.
[2]万延亮.新课标背景下地理教学中多媒体与网络资源融合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图教学;应对策略
一、地图的重要作用
地图的作用重大,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地理知识。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对地理的理解还停留在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层面。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专业术语和专业名词,仅依靠教师的讲述,学生有时候对其不能完全理解,常常会感到一头雾水。面对纷繁复杂的山川地名、江河流域、气象符号等内容,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方法往往只能形成瞬时记忆,适合应对普通考试,但并不适合地理学习。抽象的地理知识可以借助地图更具体清晰地展现给学生,将文字与立体思维结合。学生在读图的同时学会了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带领学生读图和用图时,需要积极运用一些技巧和策略,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二,便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地理教学可以变得快捷有趣。如今百度地图推出了实景导航和三维立体地图,可见地图的使用和0教学不再平面化。现代地理教学中可以借助更多的手段,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或者借助心理学中的沙盘模型,让学生更加立体直观的感受。多媒体展示下的地图富有空间变化,这对学生建立空间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初中生对于抽象的地理知识不够敏感,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立体的影像传入大脑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记忆。地理学习重要的是建立空间感,良好的空间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地理思维,便于理解和想象地理知识。建立了空间感之后,学生可以在脑海中整合地理知识和现象,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读图的过程中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由此使他们对地理学习更感兴趣。
二、地图应用的基本策略
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地图应用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提升学习自主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他们理解知识的基础。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初中阶段的学生有充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鲜事物总是抱有极大的热情。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许多初中生认为地理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对于教材中的地图和图表难以理解,地理名词和地域名称的记忆也十分困难。这样的教学现状之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必要。地图的优势在于可以“以图激趣”,地图的形象和生动可以作为教师的课堂引导内容。比如,在讲到《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水资源分布图,以及一些各地水灾、干旱和鱼米之乡风调雨顺的图片,利用强烈的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对本堂课的思考。
2.索象于图,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图是初中地理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內容和知识仅靠叙述不够直观和具体,然而地图具有简化课本的作用。此外,学生在读图时还能索象于图,能够在看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课题,满足学生求知欲和探索欲之后,还能作为教师的课堂辅助教案,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复杂抽象的地理知识。地图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理知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培养其想象力。教师在讲解《世界人口分布》的课文时,可以为学生展示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国家领土面积的排名,以及世界人口稠密区与世界人口稀疏区的图示,让学生能更迅速反应出人口密集的地方不是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还有许多领土广阔但是人口稀少的国家。配合世界地形和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这个过程中就巧妙地引入索象于图的内容,通过图示找出所反映的现象,然后根据相关地图分析形成原因,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点。
3.引入板图,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板图是初中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形式和教学手段。它是地图的一种简化形式,具有直观形象、重点图书、简洁明了的特点,对地理教学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板图重点突出,学生在学习时能更快更准地抓住重点,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教学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许多教师在讲解重难点时,都会用到板图这一手段,以便实现提升课堂效率和强化学生记忆的目的。在复习讲解中国山脉的走向、中国河流的分布时,如果给学生一幅完整的地图,虽然也能从上面得到想要的结论,但是难免会被地图中的其他信息干扰,画面较为混乱,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进展。因此,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出中国板图的轮廓,利用山脉的走势特点和大致所处的位置再次进行勾画。如从东西走向,在黑板上描画出: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用其它颜色的彩色粉笔进行文字标注。再依次按照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画出所属山脉形状和名称。这样直观生动的勾画,从而让学生更加牢固地记忆相关知识。
4.结合身边地理实际,应用地图技能
地图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读图技巧的指导,也需要教师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课本上的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它不等于学生学习的全部。因此学生想要学到更多的知识,就需要在实际生活中找寻地理知识,思考地理问题。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在地图上找家乡”的任务,先明确家乡所在的县(区)、市,最后找出地图中的位置分布。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够加深学生对地图的使用和理解。在陌生的领域中寻找到熟悉的东西,能让学生增强亲切感和熟悉感,让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地势地形的教学,也可以从师生生活的区域谈起,从熟悉到陌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的过程。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去走访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自然风光,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
新课改背景之下,地图成为了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提升课堂效率和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师面对学生学习地理时的困境,更应该采用有效策略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利用地图。因为学生在读图时,可以通过图画发现地理问题,掌握地理知识,引入地图让地理知识的重点更加突出,从而不断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方丽妹.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学生决策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2018.
[2]万延亮.新课标背景下地理教学中多媒体与网络资源融合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