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与大事变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8423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集子是北岛、李陀编的,我只是作者之一。
  “七十年代”很重要,对我们这一代人很重要。很多人,很多事,都值得重新回味。
  过去,我跟唐晓峰谈过这事。他跟北岛是老同学、老朋友。北岛移居香港后,他跟北岛说这事,北岛一听就说好。他是个说干就干挺能张罗的人,居然约了不少人。他和李陀编这书,出得真快,二○○八年出“牛津版”,二○○九年出“三联版”。原来只是说说,想不到这么快,书已经印出来了,一下就有了两个版本,香港和内地都能看到。
  这个集子是大家写的,立场不同,眼界不同,好就好在七嘴八舌,不是同一个声音。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写,各写各的经历、各写各的体会,谁也不代表谁。想法不一样(不可能一样,没必要一样),没关系,共同主题摆在这儿,大家都谈“七十年代”就好。这是大家共同经历的时代,一个值得怀念和反思的时代。
  任何大时代,都是由凡人小事构成,人太多,事太多,细节太多,纷乱如麻。太多怎么办?只好遗忘。有意无意,一定会简化,有美化,有丑化,功归谁,罪归谁,最后只剩几个大好人和大坏蛋,大家就记住了。
  这不是原生态的历史。原生态的历史不可能拷贝,拷不过来。
  最近,“记忆”一词很时髦。历史是什么?据说是保存“记忆”。“记忆”是什么?全是挑肥拣瘦剩下来的东西。
  历史是“选择性的记忆”,忘掉的比记住的多得多。就像你看过的电影、小说,现在还剩什么?全是过眼烟云。
  “记忆”的前提是“忘记”。很多东西都被我们扔进了历史垃圾箱。我们扔掉的是大部分,留下的是小部分;埋掉的是大部分,挖出的是小部分。好不容易挖出点儿什么,还全是碎片。我是学考古的,对这一点体会很深。我们的记忆一直是摇摆于二者之间。
  当我们还生活在历史之中时,我们无法理解历史。当我们理解历史的时候,我们又离开了历史。只有离开历史,我们才能写历史,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可是这样的历史还可靠吗?
  每當我们怀旧,大发思古之幽情,想把千疮百孔的历史讲得有头有尾、活灵活现时,历史就变成了文学,不由自主,不可避免,一开口,就是文学。
  但历史毕竟不是文学。我们经历的事,会被后人猜,后人想,无可奈何。有人说,谁也无法复原历史真相,任何历史研究都是猜想,甚至把这种无奈当理论讲,当胡说八道的借口讲。
  我们要谈的是历史,不是历史学。历史学难免虚构,但历史不能虚构。它对当事人来说是真实存在,对后人来说是真实存在。所有胡说都可能遭遇“考古”。“山川而能语,葬师食无所;肺腑而能语,医师色如土。”在档案面前,在出土发现面前,在许许多多历史证人面前,胡说将无地自容。
  不管我们的记忆如何不可靠,历史的细节如何不可考,这是个非常真实的时代,我们亲身经历过的时代。
  在我们的短暂人生中,它只是一小截,只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处于中间位置的一小截,十年而已。十年一觉扬州梦,转眼就过去了。
  庄子讲过小大之辨,我们都活不长,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比朝菌和蟪蛄强不了多少,大家都是可怜虫。语云,“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们就跟大树上的叶子一样,早晚会枯黄陨落,秋天一到,就掉下来。
  树叶虽小,但见证了春秋,既目睹了繁花似锦,也目睹了大树飘零。
  上个世纪,前五十年和后五十年不一样。一九四九年以前,基本上是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兵连祸结、死人无数,英雄辈出、大师辈出。我们是生活在这个时代之后,是生活在冷战时期。我们都是冷战下的蛋。
  冷战时期,世界依旧是个坏世界。
  奥维尔的《一九八四》就是讲这个世界。三大帝国,全有核武器,谁都不敢用。和平的意思就是这种战争(“战争即和平”)。
  中国,夹在大国之间,不是围人,而是被围。“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我自岿然不动”的意思是什么?是“一穷二凶”。
  解围是首要问题。
  冷战的特点是什么?是制度扭曲,杀人不见血,全是内伤。围人的和被围的都紧张。
  更何况,冷战时期,不是没有热战。
  “二战”后,最大的两次热战都发生在亚洲,一次在东亚(朝鲜),一次在东南亚(越南),中国都参加了。
  中国的事,离不开这个大背景。
  因为年龄的缘故,我们恰好目睹了共产主义从高潮到低潮的历史巨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对比很强烈。这个转折点是什么?是七十年代。
  怀旧,大家很容易想起“八十年代”,很容易忘掉“七十年代”。时间并不远,但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七十年代”已经是“昨天”,“八十年代”才是“今天”,今古之分很明显。
  李陀说,“六十年代”是高峰,“八十年代”也是高峰,“七十年代”相对平静,为什么这个集子单挑“七十年代”?这是个好问题。
  我在我的回忆中说过一段话,“八十年代开花,九十年代结果,什么事都酝酿于七十年代”。这话,“牛津版”印在封底,“三联版”印在腰封。我要强调什么?就是这个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离现在很近,我觉得很近。但比我们小的人,感觉不一样。他们是以“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为起点,很难想象“二战”后,世界是什么气氛。那时,左翼如日中天,自由、民主和人权的大旗是在左翼手里。“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苏联和东欧乱子很多,但共产主义还处在上升的势头。“七十年代”,它才达到高潮。高潮之后紧接着,当然就是退潮。潮起潮落,小孩看见的只是潮落。李陀说,“七十年代”是“两场大戏之间的过场”,如果这是指全球的风向变了,很对。
  “七十年代”是个前后转折的时代,国际如此,国内也如此。
  这是个多事之秋。一方面是美国的越战,一方面是全球的反战,一方面是法国的五月风暴,一方面是捷克的“布拉格之春”……中国则在“文革”中。
  大家回忆,经常提到两件事,一件是珍宝岛事件,一件是“九一三事件”。
  一九六八年,中苏边界冲突不断。一九六九年三月,珍宝岛事件,中苏打起来了,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而是改变世界格局的大事。十月十七日,林彪下了《一号战备动员令》,中、苏、美三方都紧张。
  我爸爸,黑帮,下干校。我大姐,军人,上青海。我、我二姐、我妹妹,中学生,上内蒙古插队。这是什么?这是大疏散,所有人都被疏散。
  毛泽东考虑的头等大事是打仗:跟苏联打,跟美国打?台湾会不会也来凑热闹?他最焦心的头等大事是这类事。
  我说,改革开放,前提是中苏交恶、中美接近。中美接近的前提是中苏交恶。
  没有中苏交恶,就没有中美接近,没有中美接近,就没有改革开放,一环扣一环。这些世界性的大事,转折点在哪里?就在一九六八至一九七一年。
  很多事件的发生,都是始料不及,连当事者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它的结果很清楚:苏联解体了,中国解围了。这是断裂,也是突破。
  七十年代,既是中国解围的开始,也是“文革”解体的开始。世界性的左翼退潮,已经悄然来临。
  大家写回忆,很多人都提到“九一三事件”。对很多人来说,这是思想的转折点。“九一三事件”就是一九七一年的事。
  那些年,我们正好在插队。想起插队,想起老乡,很多人就热血沸腾,热泪盈眶,但插队并不是核心事件,只是时代洪流的小插曲。
  
  我们那个时代有个特点,也是本书的特点,就是回忆者都是普普通通的人。甭管来自北京还是外地,大家都是普通人。
  北京,干部子弟多,高知子弟多,和外地不一样。这些人,除了“革军”,谁都在劫难逃,家里很惨,本人很惨,毫无高贵可言。你骂别人是“狗崽子”,马上你就成了“狗崽子”。
  现在,大家喜欢讲“贵族”,说“我是贵胄,我是少爷,我爷爷伪满将军,我姥爷接受大员”,吹吧。我们那阵儿,哪有什么“贵族”?
  “八十年代”以来,有各种叱咤风云的大小名人,一夜成名的大小名人,搁我们那阵儿根本不可能。我们在集子中提名道姓的人,当时都没名。凡是登报上电影的都是政治人物,就那么几个人,家喻户晓。不是政治人物,出名很危险;是政治人物,出名也危险。出名的结果,多半是蹲大狱。但蹲了大狱也不一定出名,悄没声儿的就叫人捏死了。
  这个集子中的故事都很平凡。妙就妙在平凡,生活充满荒诞感。作为小人物,谁也没有盼头,谁也没有指望,大家是在“没有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故事的主人公都不是名人,起码当时还不是名人。个别人有点名气,那也不过是某一地某一拨儿,靠口碑和手抄本被少数人知道的名人,生存于社会夹缝中的名人,有如裤裆里的虱子。
  当时的我们,只是一帮孩子,糊里糊涂的孩子,荷尔蒙过剩、精力过剩,贪吃好色、好勇斗狠、青春躁动、充满幻想。这帮孩子,是被他们并不知道的内忧外患,在一大堆革命口号的鼓动下,满怀豪情,突然抛入社会的底层(当时叫“广阔天地”)。
  这本集子有不少照片,照片上的人物,全是孩子(封面上的照片是唐晓峰所摄)。
  时代是大时代,人物是小人物。
  谁让爹妈生了我们,不早不晚这么寸,天翻地覆的历史巨变,全让我们赶上了,没什么可以吹牛,没什么可以后悔。
  小人物经大事变,就是集子中的故事。
  我是小人物。
  
  “七十年代”的孩子,后来开了什么花,结了什么果,当然也很重要,现在说起来是“大丰收”,当时不知道。“八十年代”,有人成了学者、作家、艺术家,这家那家,大大小小的腕儿,当时想不到。
  李陀说,“七十年代”的伟大意义,起码有一个意义,就是无形中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一个有别于“学院派”还保留着社会关怀的知识分子群体(其实,他们的关怀是各种各样,越来越剑拔弩张)。
  这个知识分子群体是怎么造就的呢?徐冰有深刻体会。他说,愚昧是养料。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社会是土壤,愚昧是肥料。花是这么開出来的,果是这么结出来的。不是无土栽培,不是无粪栽培。
  粪土很重要。
  我说,我的启蒙是在“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反而有点糊涂。
  启蒙的蒙是什么?蒙是糊涂,蒙是混沌。有土有肥,种子撒下去,不知道会长什么。总之一句话:不开窍。
  “文革”前,我们都很糊涂,但“七十年代”,有点明白。当时的我只是刚刚开窍。
  现在,大家的思想已经分化,大家的专业已经分化,窍是开了,但我们也失去了很多。
  三十多年过去,我最怀念什么?主要是两条:一是无利害交往,二是无利害读书,一帮傻哥们儿,全靠读书、串门、瞎聊,打发苦日子。
  朋友,让我知道友谊的珍贵,特别是患难之交。
  读书让我明白,世界很大,我们很小。
  世界本来就是个坏世界,既不因我们把它想得太好而更好,也不因我们把它想得太坏而更坏。没必要多愁善感,没必要壮怀激烈。
  但坏,总要反对,哪怕它存在了几千年,是块谁也搬不动的大石头。
  只要我们还活着。
   二○○九年七月十日写于北京蓝旗营寓所
  (《七十年代》,北岛,李陀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二○○九年六月版,42.00元)
其他文献
在张新颖看来,他的前半在书写湘西世界的山水和男女,后半生转而关注日常世界的坛子和缎子  1957年的“五一”劳动节,55岁的沈从文在上海出差。从住处向外望,外滩一派繁密热闹。他画了3幅速写。前两幅中,外白渡桥上正通过由红旗、歌声和锣鼓混合成的游行队伍,一只艒(音同木)艒船在嘈杂中安然做梦,“总而言之不醒”。后一幅里,一个船上人在捞鱼虾,“网兜不过如草帽大小,除了虾子谁也不会入网。奇怪的是他依旧捞着
在资本市场上,有人认为陈峰是资本运作的高手,有人在探究陈峰的产融结合发展模式,海航旗下共有8家上市公司、20多支基金,拥有租赁、信托、保险、银行、证券、基金、融资担保全金融牌照,庞大的金融资产是怎样和其实业相结合的呢?也有人在好奇,海航近年来如此大手笔的并购,资金从何而来?抓住所有资本机会  对于海航来说,资本无疑为其实业发展提出了巨大动力。海航的凶猛扩张,给外界的印象充满“饥饿感”。但陈峰却认为
偶然和朋友谈到当前的读书问题,他说,从前是买书难,现在是选书难。我亦有同感,于是我想到推荐好书这个问题。  从报刊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出版新书的报道和广告,走进书店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有些书店还开架售书,任随翻阅,但时间有限,往往只能走马观花,浏览一番。的确,目前出版界的繁荣,令人振奋。可是,正如我的朋友所说的“买书容易选书难”。  有人说:开卷有益嘛。这句话对一些具有辨识能力的人来说,是适用
将“民主”大旗满世界挥舞的美国,在当代国际关系中正是最不民主的那一位。  在美国大选外溢效应的影响下,10月变得格外敏感,“隔空喊话”也因此显得相当密集。  10月23日,美国举行了总统候选人最后一场电视辩论。全场95分钟内,“中国”一共被提及55次,其中特朗普22次,拜登26次,另外7次出自主持人之口。用美国中国问题专家、昆西研究所東亚项目主任史文的话说,两位候选人谈及中国时无非是“我对北京很强
第二个值得华商学习的是美籍华商赵锡成,他创立的福茂航运集团是全球顶尖的航运集团。不但如此,在全球航运业大萧条时,在新中国造船业刚刚走出国门时,他向中国订购了当时最大的规模船只,在世界造船业下滑只是,又向中国订购了世界最大吨位绿色环保型船只,对推动中国开拓国际造船市场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然而令他骄傲或者说令所有华商骄傲的,并非是他创立的集团,而是他培养的子女。  赵锡成与妻子赵朱木兰组成了“华人第一
这些年,中国企业进军美国市场的步伐越来越大。我从政多年,其中任参议员18年,其间担任过美国参议院联合经济委员会主席,参与了针对美债结构构建、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等方案的制定,对美国政府的决策流程十分了解,也看到了中国企业的努力。  如今,中国面对的经济形势和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日本非常相似。当时的日本经济非常好,美国经济则处于低迷时期,很多日本投资者来美国投资。如今的美国,一直没有从金融危机中缓过劲来
军队和其他组织一样,也会受到腐败的侵蚀。反腐败的斗争贯穿建军84年来的历史。  2010年,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刘镇武上将在接受香港《文汇报》采访时曾表示,军队一直重视反腐问题,打击腐败的力度甚至比地方还要严厉。外界对军队反腐力度感受不够,主要是因为反腐案件都是在军队内部系统查办,不对外公开。  我们可以从公开的历史片段中窥见一斑。    新中国成立时,严禁生活腐化    
穆里尔·鲍泽。美国非洲裔政要,民主党人。1972年生于华盛顿特区,本科毕业于查塔姆大学历史系,后在美利坚大学获公共政策硕士学位。曾多年任华盛顿市议员,2015年起任市长。  白宫北门外的16街,如今被刷上了鲜亮的黄漆大字:“黑人的命也是命”,每个字母都横跨路面,覆盖了双向行车道,绵延足足两个街区。它“戳”在白宫主人的眼前,显得触目惊心。  同样吸引人眼球的是华盛顿特区的非洲裔女市长穆里尔·鲍泽。一
最新解密档案显示,哈马舍尔德推动非洲和平触犯西方利益,  乘坐的飞机被雇佣军击落  达格·哈马舍尔德  出生于1905年7月,瑞典人。自1953年4月10日起担任联合国秘书长,1961年9月18日在刚果执行和平任务时遇难。  1961年9月17日,深夜。  非洲大陆一片寂静。一架飞机静静地飞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上空。零点刚过,飞机即将到达英属北罗得西亚恩多拉市(今属赞比亚)。突然,一声巨响传来。飞机跌
清史编委会编《清代人物传稿》,是一部大型的人物传记,篇幅暂定二十卷,包括人物两千人左右。上编第一卷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可惜个别作者未能如《凡例》所言,“传记中所叙事实,力求翔实可靠。”其中《阎尔梅万寿祺合传》所犯错误尤为严重。  《阎万合传》记康熙三年,阎尔梅为仇家所讦,“不得已再走他乡,逃至北京后躲进刑部尚书龚鼎孳的家中。……经龚鼎孳出面调停,祸事才平息下来。”“康熙五年春,阎尔梅将行,龚鼎孳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