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从陶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教育者必须“以学生核心,以学生为本”,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倾心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宽容、理解、善待学生的不足,欣赏、赞美学生的优点,信任他们的能力和价值,这样,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主动提高自己,教师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才能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人的全部认识过程是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积极向上的情感对人的认识有推动作用,反之,消极低落的情绪会严重阻碍认识活动的开展。在教学实践中,只有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在“输血和血型”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19世纪时,医生们为了抢救在战场失血过多的伤员,尝试为伤员输血,开始时获得了成功。可是当他们为更多的伤员输血治疗时,很多伤员不但没有被救活,反而因输血马上死掉了,此事令医生们疑惑不解。为什么同样是输血,有的活了命,有的却送了命呢?下面我们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来解开这个奥秘。短短一席话,使学生对这一生命攸关、救死扶伤的重大问题很快重视起来,并急于了解输血与救命、送命的重要科学道理。
故事的真实性姑且不论,但故事的可贵之处在于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求知欲、道义感、责任心激发起来,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高层次的需要、兴趣、动机和追求,不仅促进了知识智能,同时还促进了品德情感的发展。
在“开花和传粉”一节中,教材介绍了植物的传粉方式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两种类型,其中异花传粉方式中帮助传粉的外力有昆虫、风力、水和人工辅助授粉。在学习“传粉”这一部分时,我引入了一则新闻:2003年4月10日,记者登上了丰县大沙河万亩白酥梨观景台,放眼望去,花海无边,花丛中果农们正在进行人工授粉,忙碌的身影又成了另一道风景。蜂蝶恋花,传授花粉,为何要进行人工授粉呢?一位果农道出了其中的原因:10多年前,每逢果树开花时节,蜂蝶翩翩,人们悠闲赏花,根本不用人工授粉,但见秋天硕果累累。近年来,由于灭虫时使用了一些化学农药,梨园不见了蜂蝶,每逢盛花时期就得人工授粉,否则果树就不结果,人工授粉费时费力又费钱,果农希望尽快推广使用生物农药。
学生从这则新闻事例中理解了虫媒花的特点,更好地认识了异花传粉中昆虫的传粉和人工辅助授粉。同时,学生还进一步认识到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破坏了食物链,造成了生态平衡失调,从而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生物农药的研制开发、推广使用迫在眉睫。为了使学生多方面了解防治害虫的知识,我还向学生介绍:许多生物学家一直致力于培育对农业有益的昆虫,它们能寄生在有害昆虫的卵或成体中,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减少甚至完全不使用农药,生产出绿色食品,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完善的统一。
实践才能出真知,跌宕起伏的情感世界和强烈的共鸣作用使学生鼓起勇气,扬起了理想的风帆,在一系列情感体验中,他们感知敏锐,记忆牢固,潜意识里已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需要,一种对生物知识的强烈需要。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兴味盎然,教师饱含激情,教学效果相当好。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也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启动潜在情感,进而发掘其探索求知欲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呼吸作用”一节内容时,我提起社会上时常传闻的“倒路鬼”。学生既恐惧又好奇,好像自己就在冥冥的黑暗中摸索。此刻,教师的解说就成了指点光明的画外音:在草木茂盛的山野里,尤其是在盛夏的晚上,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吸收空气中的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这就容易形成特定的山野小气候,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于正常值,二氧化碳的含量则相应增高。夜晚行人一则因愚味而产生恐惧心理,二则因二氧化碳的作用,出现胸闷、眩晕、四肢乏力、视线模糊等不良反应,进而产生判断上的偏差和失误,故而在茫茫夜色中走来走去竟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面对茫茫黑暗,夜行者越发感到阴森可怕,以为是撞上了“鬼”了。其实,神鬼之说是人们臆想出来的,纯粹是自己吓唬自己。宇宙自然中的神奇玄奥随处可以遇到,不懂得起码的生物学知识,就容易陷入盲目迷信的歧途。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消除了恐惧心理,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生物学知识,同时也初步树立了唯物论的观点。
纵观现代中学生物的教学状况,我们不能低估学生的情感体验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只有将情感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和学生处于最佳的精神状态,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在“输血和血型”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19世纪时,医生们为了抢救在战场失血过多的伤员,尝试为伤员输血,开始时获得了成功。可是当他们为更多的伤员输血治疗时,很多伤员不但没有被救活,反而因输血马上死掉了,此事令医生们疑惑不解。为什么同样是输血,有的活了命,有的却送了命呢?下面我们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来解开这个奥秘。短短一席话,使学生对这一生命攸关、救死扶伤的重大问题很快重视起来,并急于了解输血与救命、送命的重要科学道理。
故事的真实性姑且不论,但故事的可贵之处在于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求知欲、道义感、责任心激发起来,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高层次的需要、兴趣、动机和追求,不仅促进了知识智能,同时还促进了品德情感的发展。
在“开花和传粉”一节中,教材介绍了植物的传粉方式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两种类型,其中异花传粉方式中帮助传粉的外力有昆虫、风力、水和人工辅助授粉。在学习“传粉”这一部分时,我引入了一则新闻:2003年4月10日,记者登上了丰县大沙河万亩白酥梨观景台,放眼望去,花海无边,花丛中果农们正在进行人工授粉,忙碌的身影又成了另一道风景。蜂蝶恋花,传授花粉,为何要进行人工授粉呢?一位果农道出了其中的原因:10多年前,每逢果树开花时节,蜂蝶翩翩,人们悠闲赏花,根本不用人工授粉,但见秋天硕果累累。近年来,由于灭虫时使用了一些化学农药,梨园不见了蜂蝶,每逢盛花时期就得人工授粉,否则果树就不结果,人工授粉费时费力又费钱,果农希望尽快推广使用生物农药。
学生从这则新闻事例中理解了虫媒花的特点,更好地认识了异花传粉中昆虫的传粉和人工辅助授粉。同时,学生还进一步认识到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破坏了食物链,造成了生态平衡失调,从而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生物农药的研制开发、推广使用迫在眉睫。为了使学生多方面了解防治害虫的知识,我还向学生介绍:许多生物学家一直致力于培育对农业有益的昆虫,它们能寄生在有害昆虫的卵或成体中,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减少甚至完全不使用农药,生产出绿色食品,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完善的统一。
实践才能出真知,跌宕起伏的情感世界和强烈的共鸣作用使学生鼓起勇气,扬起了理想的风帆,在一系列情感体验中,他们感知敏锐,记忆牢固,潜意识里已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需要,一种对生物知识的强烈需要。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兴味盎然,教师饱含激情,教学效果相当好。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也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启动潜在情感,进而发掘其探索求知欲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呼吸作用”一节内容时,我提起社会上时常传闻的“倒路鬼”。学生既恐惧又好奇,好像自己就在冥冥的黑暗中摸索。此刻,教师的解说就成了指点光明的画外音:在草木茂盛的山野里,尤其是在盛夏的晚上,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吸收空气中的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这就容易形成特定的山野小气候,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于正常值,二氧化碳的含量则相应增高。夜晚行人一则因愚味而产生恐惧心理,二则因二氧化碳的作用,出现胸闷、眩晕、四肢乏力、视线模糊等不良反应,进而产生判断上的偏差和失误,故而在茫茫夜色中走来走去竟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面对茫茫黑暗,夜行者越发感到阴森可怕,以为是撞上了“鬼”了。其实,神鬼之说是人们臆想出来的,纯粹是自己吓唬自己。宇宙自然中的神奇玄奥随处可以遇到,不懂得起码的生物学知识,就容易陷入盲目迷信的歧途。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消除了恐惧心理,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生物学知识,同时也初步树立了唯物论的观点。
纵观现代中学生物的教学状况,我们不能低估学生的情感体验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只有将情感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和学生处于最佳的精神状态,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实现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