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复习课要着眼于解决问题,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对知识的重难点设计有针对性地,多种形式的习题,达到鉴别分化的目的。让学生通过题目的解答,建立起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经过不断尝试与探索后找到答案。传统复习课提供给学生的大多是一些封闭性题目,思考空间小,思路狭窄,数学复习题目应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合理选择信息、抽取问题实质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
复习课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教师以讲解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又常以记忆作为复习阶段学习的主要形式,机械操练作为知识巩固的主要手段与形式。这样的复习课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查阅大量参考书与收集试题上,学生时常感到疲惫不堪。为此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谈几点启示。
一、以创设的教学情景引入问题
没有问题产生条件下的学习只能是“接受式学习”,因此数学教学首先应使学生产生问题,复习课教学同样不能例外。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如“数的意义整理和复习”,可用信息报道的形式提供下列信息:据统计,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实际增长6.4%。第五次我国人口普查统计公布。我国总人口数为12950000人,平均每个家庭人口为3.44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明显成效。通过阅读信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并感受数学能具体、鲜明地反映一些实际问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2)创设大空间的数学问题情境。所谓大空间问题情境,是指提供的材料中包括复习内容的全部信息。如“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在引入复习内容的时候,创设情境,六一节快到了,学校将布置舞台的任务交给我们班,你们打算怎样布置?自然的将有关面积和周长的知识引出,从而揭示课题,再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六种图形的面积进行知识和方法的梳理,使学生将多种知识再现,并将情境贯穿于练习题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学生小组间的合作整理问题
传统复习课,教师往往把目标定位在“查缺补漏”上,因而呈现给学生的是支离破碎的题目。因而,要把复习课定位在“促进知识系统化”目标的实现上。
(1)搜集与问题有关的所有知识。由于问题本身所容纳的知识点的不同,有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很快就会再现,而有些知识可能被遗忘。因而要让学生通过回忆再现,同时结合读书,搜集与问题有关的知识,清楚每一知识点的意义。当学生不能完全回忆时,可以结合教材去搜索,通过思维的再现、记忆的提炼,为课堂进一步系统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找准“探索点”--系统化整理。当学生搜集与问题有关的知识点,并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意义后,重要的不是通过练习去巩固,而是要让学生对这些知识加以整理,从而使知识系统化。如“倍数与因数”中包含有“自然数”、“整数”、“质数与合数”、“偶数与奇数”等十几个知识点,要把这些知识进行分类,有序、系统地进行整理。接着教师可以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根据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用你喜欢和擅长的方式进行整理。
(3)准备必要的材料。由于问题所包含的知识分散在教材中,学生主要通过教材搜集不能回忆的知识点,通过教材弄清各知识点的意义,通过寻找各知识点的原始出处,能使学生回忆起当初学习时所用的数学思考方法,重温当初解决问题时那种由衷的喜悦。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要让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学具,这是完成复习课教学任务的物质基础。
(4)要让学生合作探索整理。复习课重在使“知识系统化”,实现这一目标.要以学生自主探索为基础。学生在合作探索过程中,不只是获得一些知识性、肯定性的结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知识性、肯定性结论的获得,感受、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揭示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合作探索整理也由于课题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形式。
(5)教师要巡视指导,体现“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活动的同时,还应成为数学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探索数学和认识数学。首先尽可能参与到各个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索活动之中,这样才能丰富自己对学生探索活动和探索结果的认识,了解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对问题认识的不同,以便指导接下来的汇报交流活动。其次参与小组合作探索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指导的过程,指导重在使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以汇报交流评价反思促提高
在合作整理的基础上,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来阐述自己的整理结果和思维过程。
(1)充分估计思维水平不同的学生整理知识的不同结果,是汇报交流活动得以开展的保障。如果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整理结果不能充分估计,一旦出现预料不到的情况,教师就不知如何处理,交流活动将无法进行。
(2)有序开展汇报交流活动。所谓“有序”,是指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探索情况的前提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指导学生汇报交流。
(3)展示思维活动过程。对数学问题的完全理解,不应只是显性的知识结论,还应有隐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展示学生思维活动过程,重要的不只是让学生说出“是怎么做的”,而是“是怎样想到要这么做的”。
(4)反思评价学习活动。学生是评价的主体,要让学生从被评价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成为评价者。评价要从不同侧面展开,既可以是对整理结果的评价,还可以是对整理形式的评价,还可以对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另外,评价目标不能定位在办法“好”与“不好”上,要体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和“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评价要能引发学生的反思行为,更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理念。
四、以总结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利用学生的整理结果进行知识梳理。如果学生的整理结果能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完全可以用学生的“作品”进行知识梳理。当学生的“作品”还不能满足“形成知识系统”这一目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小组的整理结果进行观察,建立起纵向与横向的联系,不断补充与完善,形成稳定的知识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备知识系统”,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的知识系统体现出群体智慧的结晶,隐藏在其中的是观察、归纳、抽象、概括、分类、集合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参考文献:
[1]窦春梅.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基本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6期
[2]王忠勇.怎样让小学数学复习课活起来[N].黔西南日报,2011年
[3]陆再松.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效果[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五卷)[C],2013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
复习课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教师以讲解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又常以记忆作为复习阶段学习的主要形式,机械操练作为知识巩固的主要手段与形式。这样的复习课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查阅大量参考书与收集试题上,学生时常感到疲惫不堪。为此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谈几点启示。
一、以创设的教学情景引入问题
没有问题产生条件下的学习只能是“接受式学习”,因此数学教学首先应使学生产生问题,复习课教学同样不能例外。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如“数的意义整理和复习”,可用信息报道的形式提供下列信息:据统计,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实际增长6.4%。第五次我国人口普查统计公布。我国总人口数为12950000人,平均每个家庭人口为3.44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明显成效。通过阅读信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并感受数学能具体、鲜明地反映一些实际问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2)创设大空间的数学问题情境。所谓大空间问题情境,是指提供的材料中包括复习内容的全部信息。如“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在引入复习内容的时候,创设情境,六一节快到了,学校将布置舞台的任务交给我们班,你们打算怎样布置?自然的将有关面积和周长的知识引出,从而揭示课题,再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六种图形的面积进行知识和方法的梳理,使学生将多种知识再现,并将情境贯穿于练习题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学生小组间的合作整理问题
传统复习课,教师往往把目标定位在“查缺补漏”上,因而呈现给学生的是支离破碎的题目。因而,要把复习课定位在“促进知识系统化”目标的实现上。
(1)搜集与问题有关的所有知识。由于问题本身所容纳的知识点的不同,有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很快就会再现,而有些知识可能被遗忘。因而要让学生通过回忆再现,同时结合读书,搜集与问题有关的知识,清楚每一知识点的意义。当学生不能完全回忆时,可以结合教材去搜索,通过思维的再现、记忆的提炼,为课堂进一步系统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找准“探索点”--系统化整理。当学生搜集与问题有关的知识点,并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意义后,重要的不是通过练习去巩固,而是要让学生对这些知识加以整理,从而使知识系统化。如“倍数与因数”中包含有“自然数”、“整数”、“质数与合数”、“偶数与奇数”等十几个知识点,要把这些知识进行分类,有序、系统地进行整理。接着教师可以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根据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用你喜欢和擅长的方式进行整理。
(3)准备必要的材料。由于问题所包含的知识分散在教材中,学生主要通过教材搜集不能回忆的知识点,通过教材弄清各知识点的意义,通过寻找各知识点的原始出处,能使学生回忆起当初学习时所用的数学思考方法,重温当初解决问题时那种由衷的喜悦。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要让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学具,这是完成复习课教学任务的物质基础。
(4)要让学生合作探索整理。复习课重在使“知识系统化”,实现这一目标.要以学生自主探索为基础。学生在合作探索过程中,不只是获得一些知识性、肯定性的结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知识性、肯定性结论的获得,感受、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揭示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合作探索整理也由于课题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形式。
(5)教师要巡视指导,体现“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活动的同时,还应成为数学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探索数学和认识数学。首先尽可能参与到各个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索活动之中,这样才能丰富自己对学生探索活动和探索结果的认识,了解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对问题认识的不同,以便指导接下来的汇报交流活动。其次参与小组合作探索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指导的过程,指导重在使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以汇报交流评价反思促提高
在合作整理的基础上,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来阐述自己的整理结果和思维过程。
(1)充分估计思维水平不同的学生整理知识的不同结果,是汇报交流活动得以开展的保障。如果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整理结果不能充分估计,一旦出现预料不到的情况,教师就不知如何处理,交流活动将无法进行。
(2)有序开展汇报交流活动。所谓“有序”,是指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探索情况的前提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指导学生汇报交流。
(3)展示思维活动过程。对数学问题的完全理解,不应只是显性的知识结论,还应有隐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展示学生思维活动过程,重要的不只是让学生说出“是怎么做的”,而是“是怎样想到要这么做的”。
(4)反思评价学习活动。学生是评价的主体,要让学生从被评价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成为评价者。评价要从不同侧面展开,既可以是对整理结果的评价,还可以是对整理形式的评价,还可以对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另外,评价目标不能定位在办法“好”与“不好”上,要体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和“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评价要能引发学生的反思行为,更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理念。
四、以总结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利用学生的整理结果进行知识梳理。如果学生的整理结果能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完全可以用学生的“作品”进行知识梳理。当学生的“作品”还不能满足“形成知识系统”这一目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小组的整理结果进行观察,建立起纵向与横向的联系,不断补充与完善,形成稳定的知识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备知识系统”,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的知识系统体现出群体智慧的结晶,隐藏在其中的是观察、归纳、抽象、概括、分类、集合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参考文献:
[1]窦春梅.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基本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6期
[2]王忠勇.怎样让小学数学复习课活起来[N].黔西南日报,2011年
[3]陆再松.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效果[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五卷)[C],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