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eoneon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复习课要着眼于解决问题,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对知识的重难点设计有针对性地,多种形式的习题,达到鉴别分化的目的。让学生通过题目的解答,建立起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经过不断尝试与探索后找到答案。传统复习课提供给学生的大多是一些封闭性题目,思考空间小,思路狭窄,数学复习题目应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合理选择信息、抽取问题实质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
  复习课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教师以讲解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又常以记忆作为复习阶段学习的主要形式,机械操练作为知识巩固的主要手段与形式。这样的复习课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查阅大量参考书与收集试题上,学生时常感到疲惫不堪。为此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谈几点启示。
  一、以创设的教学情景引入问题
  没有问题产生条件下的学习只能是“接受式学习”,因此数学教学首先应使学生产生问题,复习课教学同样不能例外。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如“数的意义整理和复习”,可用信息报道的形式提供下列信息:据统计,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实际增长6.4%。第五次我国人口普查统计公布。我国总人口数为12950000人,平均每个家庭人口为3.44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明显成效。通过阅读信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并感受数学能具体、鲜明地反映一些实际问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2)创设大空间的数学问题情境。所谓大空间问题情境,是指提供的材料中包括复习内容的全部信息。如“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在引入复习内容的时候,创设情境,六一节快到了,学校将布置舞台的任务交给我们班,你们打算怎样布置?自然的将有关面积和周长的知识引出,从而揭示课题,再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六种图形的面积进行知识和方法的梳理,使学生将多种知识再现,并将情境贯穿于练习题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学生小组间的合作整理问题
  传统复习课,教师往往把目标定位在“查缺补漏”上,因而呈现给学生的是支离破碎的题目。因而,要把复习课定位在“促进知识系统化”目标的实现上。
  (1)搜集与问题有关的所有知识。由于问题本身所容纳的知识点的不同,有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很快就会再现,而有些知识可能被遗忘。因而要让学生通过回忆再现,同时结合读书,搜集与问题有关的知识,清楚每一知识点的意义。当学生不能完全回忆时,可以结合教材去搜索,通过思维的再现、记忆的提炼,为课堂进一步系统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找准“探索点”--系统化整理。当学生搜集与问题有关的知识点,并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意义后,重要的不是通过练习去巩固,而是要让学生对这些知识加以整理,从而使知识系统化。如“倍数与因数”中包含有“自然数”、“整数”、“质数与合数”、“偶数与奇数”等十几个知识点,要把这些知识进行分类,有序、系统地进行整理。接着教师可以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根据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用你喜欢和擅长的方式进行整理。
  (3)准备必要的材料。由于问题所包含的知识分散在教材中,学生主要通过教材搜集不能回忆的知识点,通过教材弄清各知识点的意义,通过寻找各知识点的原始出处,能使学生回忆起当初学习时所用的数学思考方法,重温当初解决问题时那种由衷的喜悦。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要让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学具,这是完成复习课教学任务的物质基础。
  (4)要让学生合作探索整理。复习课重在使“知识系统化”,实现这一目标.要以学生自主探索为基础。学生在合作探索过程中,不只是获得一些知识性、肯定性的结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知识性、肯定性结论的获得,感受、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揭示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合作探索整理也由于课题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形式。
  (5)教师要巡视指导,体现“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活动的同时,还应成为数学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探索数学和认识数学。首先尽可能参与到各个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索活动之中,这样才能丰富自己对学生探索活动和探索结果的认识,了解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对问题认识的不同,以便指导接下来的汇报交流活动。其次参与小组合作探索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指导的过程,指导重在使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以汇报交流评价反思促提高
  在合作整理的基础上,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来阐述自己的整理结果和思维过程。
  (1)充分估计思维水平不同的学生整理知识的不同结果,是汇报交流活动得以开展的保障。如果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整理结果不能充分估计,一旦出现预料不到的情况,教师就不知如何处理,交流活动将无法进行。
  (2)有序开展汇报交流活动。所谓“有序”,是指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探索情况的前提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指导学生汇报交流。
  (3)展示思维活动过程。对数学问题的完全理解,不应只是显性的知识结论,还应有隐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展示学生思维活动过程,重要的不只是让学生说出“是怎么做的”,而是“是怎样想到要这么做的”。
  (4)反思评价学习活动。学生是评价的主体,要让学生从被评价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成为评价者。评价要从不同侧面展开,既可以是对整理结果的评价,还可以是对整理形式的评价,还可以对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另外,评价目标不能定位在办法“好”与“不好”上,要体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和“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评价要能引发学生的反思行为,更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理念。
  四、以总结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利用学生的整理结果进行知识梳理。如果学生的整理结果能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完全可以用学生的“作品”进行知识梳理。当学生的“作品”还不能满足“形成知识系统”这一目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小组的整理结果进行观察,建立起纵向与横向的联系,不断补充与完善,形成稳定的知识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备知识系统”,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的知识系统体现出群体智慧的结晶,隐藏在其中的是观察、归纳、抽象、概括、分类、集合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参考文献:
  [1]窦春梅.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基本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6期
  [2]王忠勇.怎样让小学数学复习课活起来[N].黔西南日报,2011年
  [3]陆再松.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效果[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五卷)[C],2013年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是一门以情感为主的学科,因此我们应该把语文生活化,把抽象的东西转化成具体形象的事物。通过阅读、想象故事情节,把语文引向学生的实际生活,语文不再是死板的教学,而是转变成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活动,给小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可以使学生在情景教学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的思维可以自由发挥,通过平时的阅读学习可以提高孩子的词汇量,加强对句子的理解,这样孩子们在写作中就可以合理的
摘 要:“功能引导”教学方法是以设备(部件)的功能为主线,以环环相扣的问题探讨为驱动,围绕功能需求,逐步引导学生分析设备(部件)的模块(结构)组成。在功能模块的认知过程中,淡化理论分析,通过类比、动画、简易教具等形象直观的方法手段理解工作原理;最后通过操作体验(应用分析)强化知识的理解,反馈教学效果。  关键词:功能;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传统的针对设备的结构原理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功能——结构——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让课堂40分钟焕发无限生机,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展示强大的活力,是我们数学教师值得深思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课教学是一个普遍联系的过程,同时也是教与学的矛盾运动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当”。一个好的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获得最大的效益就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
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普遍感到难学,有一种“害怕”的感觉,不知道怎样来进行学习,这主要是因为初、高中的物理知识在衔接上出现了过大“落差”。  初中物理以“现象”居多,且大多“看得见,摸得着”,而且与日常现象、生活常识联系比较密切。学生的思维活动,大多是直观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有进行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而高中物理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拓展,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的联
摘 要:对于初中生而言,历史知识离他们的生活太遥远,因而教师千方百计的讲解,较难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于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欠佳。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初中历史课堂,成为我们初中历史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教育教学领域改革频仍,素质教育应运而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课堂教学提升初
《论语》一书记述了“万世之师”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教育家孔子的思想言论。《论语》中的许多言论越千年而不衰,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曾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在读经典活动中,细读《论语》,发现孔子的教育思想仍然对我们现代的教育教学具有指导作用。  一、因材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