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景,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巧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情境 学生 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那么,怎样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呢?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思维的积极性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人口普查》这一课时,我创设一个“我是人口普查员”这一教学情境,教师出示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一些数据(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其中:香港特区人口为7097600人,澳门特区人口……),选几个学生扮演人口普查员,向全国人民宣布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这个情境的创设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最新人口普查的相关资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时,创造性使用教材,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把数学知识融入一个生动活泼的现实案例中,训练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当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既有意义又有收获时,就会增强学习好数学的信心和责任感,促使他们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使教学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二、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促使思维的活跃性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青少年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做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和发现者,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的这一角色得到充分的体现,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因此,教师教学时需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心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求知欲望就会孕育而生。
例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1/5>( )>1/6
师:谁能写出一个大于1/6而小于1/5的分数?
生纷纷举手,学习了通分,学生都知道要先把这两个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
生1:先把1/6和1/5通分,1/6=5/30,1/5=6/30
學生一看到通分的结果,困惑了,什么分数会在5/30和6/30之间呢?我们又没有学过分子小数的分数呀!
师:难道只能以30作为公分母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思维一下被激发起来:
生2:因为1/6=10/60,1/5=12/60,所以1/5>(11/60)>1/6。
生3:因为1/6=15/90,1/5=18/90,所以1/5>( )>1/6括号里可填16/90(8/45)、17/90。
生4:因为1/6=20/120,1/5=24/120,所以1/5>( )>1/6括号里可填21/120(即7/40)、22/120(即11/60)、23/120
……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归纳出得出大于1/6而小于1/5的分数有无数个。
这样的问题情境充满挑战,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探索欲被瞬间点燃,问题的解决更给学生带来了成功的喜悦。因此,数学教学中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激发思维的创造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思维上的“开放”情境,充分挖掘有利因素,为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热情,还能培养其创新的意识。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一年级的小朋友将成为新队员,为了给45位新队员制作红领巾,学校请同学们当“小小采购员”,请同学们算一算45条红领巾需要多少面积的红布。学生一致认为要先算算一条红领巾有多大面积。他们纷纷拿出红领巾,认真地测量着,计算着……当一双双小手举起来时,课堂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生1:我测量出红领巾的长是90cm,高是25cm,我算出一条红领巾的面积是90×25÷2=1125 cm2,再把1125×45=50625 cm2即506.25 m2。
生2:我把红领巾展开,沿高将左右对折,把红领巾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我只要测量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就可以计算出一条红领巾的面积:45×25÷2×2=1125 cm2,然后再算出45条红领巾的面积。
生3:我是把红领巾的顶角沿着它的中位线向上折,然后再将另外两个底角向内折,与顶角靠在一起,这样三角形就变成了一个两层重合的长方形。我测量出长方形的长是45cm,宽是12.5cm,计算:45×12.5×2×45=50625 cm2=506.25 m2。
生4:我把红领巾沿高左右对折成直角三角形,再对折重叠成四层小长方形,再测量长方形折长和宽的数据。就能计算出要买多大面积的红布。
课堂教学因学生的多样化的思维而精彩。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好胜的心理,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多角度地参与了红领巾的面积的“再创造”。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究学习,主要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遵循数学知识的形成规律,让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关键在于能否创设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激活其思维的问题情景。增强学生不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充分展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杨国强《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创设数学问题情境》,2010.8.3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五年级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林桂芳(1975.12— ),女,福建南平人,小学数学高级教师。
关键词:问题情境 学生 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那么,怎样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呢?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思维的积极性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人口普查》这一课时,我创设一个“我是人口普查员”这一教学情境,教师出示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一些数据(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其中:香港特区人口为7097600人,澳门特区人口……),选几个学生扮演人口普查员,向全国人民宣布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这个情境的创设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最新人口普查的相关资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时,创造性使用教材,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把数学知识融入一个生动活泼的现实案例中,训练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当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既有意义又有收获时,就会增强学习好数学的信心和责任感,促使他们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使教学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二、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促使思维的活跃性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青少年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做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和发现者,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的这一角色得到充分的体现,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因此,教师教学时需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心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求知欲望就会孕育而生。
例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1/5>( )>1/6
师:谁能写出一个大于1/6而小于1/5的分数?
生纷纷举手,学习了通分,学生都知道要先把这两个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
生1:先把1/6和1/5通分,1/6=5/30,1/5=6/30
學生一看到通分的结果,困惑了,什么分数会在5/30和6/30之间呢?我们又没有学过分子小数的分数呀!
师:难道只能以30作为公分母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思维一下被激发起来:
生2:因为1/6=10/60,1/5=12/60,所以1/5>(11/60)>1/6。
生3:因为1/6=15/90,1/5=18/90,所以1/5>( )>1/6括号里可填16/90(8/45)、17/90。
生4:因为1/6=20/120,1/5=24/120,所以1/5>( )>1/6括号里可填21/120(即7/40)、22/120(即11/60)、23/120
……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归纳出得出大于1/6而小于1/5的分数有无数个。
这样的问题情境充满挑战,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探索欲被瞬间点燃,问题的解决更给学生带来了成功的喜悦。因此,数学教学中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激发思维的创造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思维上的“开放”情境,充分挖掘有利因素,为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热情,还能培养其创新的意识。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一年级的小朋友将成为新队员,为了给45位新队员制作红领巾,学校请同学们当“小小采购员”,请同学们算一算45条红领巾需要多少面积的红布。学生一致认为要先算算一条红领巾有多大面积。他们纷纷拿出红领巾,认真地测量着,计算着……当一双双小手举起来时,课堂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生1:我测量出红领巾的长是90cm,高是25cm,我算出一条红领巾的面积是90×25÷2=1125 cm2,再把1125×45=50625 cm2即506.25 m2。
生2:我把红领巾展开,沿高将左右对折,把红领巾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我只要测量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就可以计算出一条红领巾的面积:45×25÷2×2=1125 cm2,然后再算出45条红领巾的面积。
生3:我是把红领巾的顶角沿着它的中位线向上折,然后再将另外两个底角向内折,与顶角靠在一起,这样三角形就变成了一个两层重合的长方形。我测量出长方形的长是45cm,宽是12.5cm,计算:45×12.5×2×45=50625 cm2=506.25 m2。
生4:我把红领巾沿高左右对折成直角三角形,再对折重叠成四层小长方形,再测量长方形折长和宽的数据。就能计算出要买多大面积的红布。
课堂教学因学生的多样化的思维而精彩。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好胜的心理,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多角度地参与了红领巾的面积的“再创造”。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究学习,主要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遵循数学知识的形成规律,让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关键在于能否创设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激活其思维的问题情景。增强学生不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充分展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杨国强《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创设数学问题情境》,2010.8.3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五年级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林桂芳(1975.12— ),女,福建南平人,小学数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