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在新诗教学的道路上

来源 :中国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nlao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形象鲜明,意境深邃。由于文字上没有障碍,因而往往深入不下去,对诗歌的理解浮在表面上,学生反过来要埋怨新诗“没劲”。又由于我们的学生个体的差异,对诗歌的感悟大有不同。因此,我们老师要帮助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更要摸索出一条适合诗歌教学、学生适应的教学路子来。我经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尝试了“读——悟——诵”的教学思路,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营造诗意氛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领悟能力
  
  我们的新教材在七年级和九年级增加了新诗教学的内容,并且将诗歌编排在一个单元。内容涉及广泛,既有关注生命、人生的题材,又有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的题材,还有爱国题材;既有国内的,又有国外的。总体来说,七年级的内容要比九年级的内容浅显些。我想,这样编排的目的既是培养学生丰富情感和诗歌欣赏能力的要求,更是“以人为本”、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和营造诗意氛围的需要。
  我们语文教师更应该在营造诗意氛围这方面有所作为,我是这样做的:⑴狠抓课堂朗读教学,力求读出诗歌的诗味;⑵课堂教学语言力求优美;⑶让学生课外收集自己喜欢的新诗,在小组内交流;⑷定期在全班交流展示,主要以诗歌朗诵赛的形式进行;⑸举办新诗专题板报。
  诗歌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而是有目的,通过读来领会内容、探索问题。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读好了,其实很多东西老师不讲,学生自然也就明白。一句话,诗歌教学必须重视诵读。我主要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读:听读——自由读——指名朗读——跟读——朗诵。
  ⑴听读:学生听朗读带或老师的范读,然后自己在书上标记节奏和重音。 ⑵自由读:便于学生自己去揣摩字词的读音和节奏,还有利于学生去注意一些诗歌细节,如一些生字词的意思。
  ⑶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重音,其他学生倾听,然后评价,教师应作评点和指导。
  ⑷跟读:放配乐朗读磁带,全班小声跟读,享受诗歌的音乐美和体味诗人的情感。
  ⑸诵读:在反复朗读和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主要以比赛的方式进行,还可配上与诗歌格调相匹配的音乐。
  
  二、教学新诗,倡导的是“悟”,要注意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因此,对于新诗的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灵性的理解空间,要呼唤感性,不要理性,要注重学生自己的感悟、感受。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为了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悟”的良好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⑴要收集介绍作者写作该作品前后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绪,以帮助对诗歌内容的理解;⑵围绕朗读来设计教学,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在朗读中想像诗歌的图画美,在朗读中品析诗歌的情感美;⑶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如《天上的街市》有丰富的想像和由此及彼的联想,因此指导学生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蕴含;⑷在教学手段上,盡可能采用配乐朗读。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能力,不仅要在读上下功夫,还应尝试“写”
  
  在学生写作实践上,尽可能要求学生通过仿写、改写等方式,运用联想和想像,学习写浅易诗歌。也可以尝试让孩子们想像一个美好事物、或者美好景物、瞬间、感觉等等,然后用一句话将其表达出来,这其实就是原生态的诗歌。然而,结果可能让教师感觉遗憾,很多孩子都达不到我们的期待。但我认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打破读诗写诗的神秘感,诱发出学生对诗歌之美的感悟和兴趣,也能从另一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
  
  四、关于“主题思想”的探究教学,不能“强拉硬扯”,要顺其自然
  
  在过去,诗歌教学大都是一个模式:先朗读诗歌,把字词句都搞明白了,然后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把所有的诗歌都说成是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甚至强拉硬扯把某些明显的爱情诗细节,也说成是爱国主义的写照。新教材中新诗的题材和内容相当广泛,如果再这样教学,就是对文本的曲解和玷污。我觉得还是顺其自然的好,应该还原诗歌的本来面目,让诗歌回归到美的意境中去。
  
  五、新诗教学应发扬“不求甚解”的精神
  
  教材所编排的新诗大多浅显易懂,但也有少数篇目比较抽象,其内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我们对诗歌过分的肢解就会使之成为死诗,那么,我们就只有让她保持一分朦胧感,让学生以后慢慢去“悟”。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升,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其中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我在新诗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自认为适合自己的教学路子,但存在更多的是困惑,比如说:在突破新诗教学的重难点上(领会诗歌意境)显得不足;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如何实现诗歌的“悟”;新诗教学如何与考试结合……我期待同行们能指点迷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不断去完善诗歌教学的教学模式,使自己在工作中不断成长,让孩子们在诗歌的海洋里徜徉,不断的绽放出思想的火花。愿同行们在新诗的教学道路上一路凯歌,愿你们工作着快乐着,愿你们的学生学习着快乐着。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溪县留宾中学)
其他文献
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我们一些老师认为:教数学干巴巴的,总是跟数字打交道,实在是太枯燥无味了。其实,数学不单单只是枯燥乏味的概念、定理、公式、图形,尤其是初中数学的相关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因此,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起来显得至关重要。  那么,在农村教育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克服畏惧心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呢?现就初中教学谈一点自己的
期刊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共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探索,就实践活动课谈几点认识:    一、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主动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
期刊
近日,收到一封学生來信。信中说,他在公司里搞的一项小发明被应用于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嘉奖……读着来信,十年前在课堂上发生的一幕便浮现眼前:  那天上课,我引用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来比较分析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社会处境,我解释道:“大户人家的酒肉多得发臭,而路上却有贫穷人被冻死的尸骨……”还未说完,发现单联辉同学举起了手。  “请问,你有什么问题?”  “
期刊
在大多数文科学生的心目中,数学是种让人害怕的科目,是极其难学的,只有聪明的人才可以真正学懂数学。再加上有些家长本身就不喜爱数学,无形中给孩子们头脑中形成数学难学等一些消极的观念,但数学技能对于将来从事各种职业并取得成功是非常关键的,可以说,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数学无处不在。由于各种压力,许多人在学习数学,特别是在做题时变得异常紧张,总想逃避,于是便产生了一批害怕数学却又不得不学数学的人。他们
期刊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古诗文是五彩缤纷的文学殿堂里一颗耀眼的明珠,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纵观小学教材选编的古诗,均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形式美于一体,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融阅读与审美、感性与理性、赏识与情感于一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从而培
期刊
兴趣是学习的火种,是学生获得知识、开拓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重要推动力。学生只要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学习充满热情和信心,并勇于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加强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为什么要学习这一门课程,这是我们在学习之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
期刊
古诗文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髓,已植根于民族的潜意识中。古诗文韵律优美、语言精练、对仗工整、节奏感强、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适合孩子认知特点,能充分刺激孩子右脑,训练孩子的语言、音乐、空间能力,增强孩子记忆力、创造力,并促进人格的健全形成。新的课程改革,要在几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其中一方面“加强对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
期刊
【摘要】北宋苏轼是继柳永之后的著名词人,然而他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青年时期参加进士考试,获第二名,雄心勃勃,要求变法;中年时期出任杭州、密州等地方官,主张温和改革,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担任有名无实的团练副使;中老年时期返京任翰林学士等职,因反对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再次出任杭州、扬州等地方官;晚年时期被贬惠州、儋州等地,生活十分艰苦。苏轼这起伏曲折的人生经历,使他有更多机会接触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同时也向我们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经历着换脑、充电、反思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也必须重新定位、重新认识。    一、真正体验“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    我从教20余年来,回顾以往的教学,往往注重“以教定学”,见“教材”不见人。现在,在新课程理念下,我将教学思考放在“学生怎样学”上,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  在小学一年级数学课
期刊
一篇好的文章扣人心弦,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写是关键,改又是写作成功的关键。“美文不厌千回改”道出了改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改    通过教师讲古代文人修改文章的佳话,引导学生认识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如:宋朝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起初为“到”又改为“过”,又删掉而改作“入”,随后又改作“满”,总共选用了十多个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