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形象鲜明,意境深邃。由于文字上没有障碍,因而往往深入不下去,对诗歌的理解浮在表面上,学生反过来要埋怨新诗“没劲”。又由于我们的学生个体的差异,对诗歌的感悟大有不同。因此,我们老师要帮助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更要摸索出一条适合诗歌教学、学生适应的教学路子来。我经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尝试了“读——悟——诵”的教学思路,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营造诗意氛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领悟能力
我们的新教材在七年级和九年级增加了新诗教学的内容,并且将诗歌编排在一个单元。内容涉及广泛,既有关注生命、人生的题材,又有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的题材,还有爱国题材;既有国内的,又有国外的。总体来说,七年级的内容要比九年级的内容浅显些。我想,这样编排的目的既是培养学生丰富情感和诗歌欣赏能力的要求,更是“以人为本”、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和营造诗意氛围的需要。
我们语文教师更应该在营造诗意氛围这方面有所作为,我是这样做的:⑴狠抓课堂朗读教学,力求读出诗歌的诗味;⑵课堂教学语言力求优美;⑶让学生课外收集自己喜欢的新诗,在小组内交流;⑷定期在全班交流展示,主要以诗歌朗诵赛的形式进行;⑸举办新诗专题板报。
诗歌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而是有目的,通过读来领会内容、探索问题。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读好了,其实很多东西老师不讲,学生自然也就明白。一句话,诗歌教学必须重视诵读。我主要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读:听读——自由读——指名朗读——跟读——朗诵。
⑴听读:学生听朗读带或老师的范读,然后自己在书上标记节奏和重音。 ⑵自由读:便于学生自己去揣摩字词的读音和节奏,还有利于学生去注意一些诗歌细节,如一些生字词的意思。
⑶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重音,其他学生倾听,然后评价,教师应作评点和指导。
⑷跟读:放配乐朗读磁带,全班小声跟读,享受诗歌的音乐美和体味诗人的情感。
⑸诵读:在反复朗读和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主要以比赛的方式进行,还可配上与诗歌格调相匹配的音乐。
二、教学新诗,倡导的是“悟”,要注意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因此,对于新诗的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灵性的理解空间,要呼唤感性,不要理性,要注重学生自己的感悟、感受。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为了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悟”的良好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⑴要收集介绍作者写作该作品前后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绪,以帮助对诗歌内容的理解;⑵围绕朗读来设计教学,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在朗读中想像诗歌的图画美,在朗读中品析诗歌的情感美;⑶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如《天上的街市》有丰富的想像和由此及彼的联想,因此指导学生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蕴含;⑷在教学手段上,盡可能采用配乐朗读。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能力,不仅要在读上下功夫,还应尝试“写”
在学生写作实践上,尽可能要求学生通过仿写、改写等方式,运用联想和想像,学习写浅易诗歌。也可以尝试让孩子们想像一个美好事物、或者美好景物、瞬间、感觉等等,然后用一句话将其表达出来,这其实就是原生态的诗歌。然而,结果可能让教师感觉遗憾,很多孩子都达不到我们的期待。但我认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打破读诗写诗的神秘感,诱发出学生对诗歌之美的感悟和兴趣,也能从另一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
四、关于“主题思想”的探究教学,不能“强拉硬扯”,要顺其自然
在过去,诗歌教学大都是一个模式:先朗读诗歌,把字词句都搞明白了,然后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把所有的诗歌都说成是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甚至强拉硬扯把某些明显的爱情诗细节,也说成是爱国主义的写照。新教材中新诗的题材和内容相当广泛,如果再这样教学,就是对文本的曲解和玷污。我觉得还是顺其自然的好,应该还原诗歌的本来面目,让诗歌回归到美的意境中去。
五、新诗教学应发扬“不求甚解”的精神
教材所编排的新诗大多浅显易懂,但也有少数篇目比较抽象,其内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我们对诗歌过分的肢解就会使之成为死诗,那么,我们就只有让她保持一分朦胧感,让学生以后慢慢去“悟”。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升,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其中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我在新诗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自认为适合自己的教学路子,但存在更多的是困惑,比如说:在突破新诗教学的重难点上(领会诗歌意境)显得不足;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如何实现诗歌的“悟”;新诗教学如何与考试结合……我期待同行们能指点迷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不断去完善诗歌教学的教学模式,使自己在工作中不断成长,让孩子们在诗歌的海洋里徜徉,不断的绽放出思想的火花。愿同行们在新诗的教学道路上一路凯歌,愿你们工作着快乐着,愿你们的学生学习着快乐着。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溪县留宾中学)
一、营造诗意氛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领悟能力
我们的新教材在七年级和九年级增加了新诗教学的内容,并且将诗歌编排在一个单元。内容涉及广泛,既有关注生命、人生的题材,又有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的题材,还有爱国题材;既有国内的,又有国外的。总体来说,七年级的内容要比九年级的内容浅显些。我想,这样编排的目的既是培养学生丰富情感和诗歌欣赏能力的要求,更是“以人为本”、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和营造诗意氛围的需要。
我们语文教师更应该在营造诗意氛围这方面有所作为,我是这样做的:⑴狠抓课堂朗读教学,力求读出诗歌的诗味;⑵课堂教学语言力求优美;⑶让学生课外收集自己喜欢的新诗,在小组内交流;⑷定期在全班交流展示,主要以诗歌朗诵赛的形式进行;⑸举办新诗专题板报。
诗歌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而是有目的,通过读来领会内容、探索问题。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读好了,其实很多东西老师不讲,学生自然也就明白。一句话,诗歌教学必须重视诵读。我主要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读:听读——自由读——指名朗读——跟读——朗诵。
⑴听读:学生听朗读带或老师的范读,然后自己在书上标记节奏和重音。 ⑵自由读:便于学生自己去揣摩字词的读音和节奏,还有利于学生去注意一些诗歌细节,如一些生字词的意思。
⑶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重音,其他学生倾听,然后评价,教师应作评点和指导。
⑷跟读:放配乐朗读磁带,全班小声跟读,享受诗歌的音乐美和体味诗人的情感。
⑸诵读:在反复朗读和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主要以比赛的方式进行,还可配上与诗歌格调相匹配的音乐。
二、教学新诗,倡导的是“悟”,要注意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因此,对于新诗的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灵性的理解空间,要呼唤感性,不要理性,要注重学生自己的感悟、感受。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为了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悟”的良好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⑴要收集介绍作者写作该作品前后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绪,以帮助对诗歌内容的理解;⑵围绕朗读来设计教学,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在朗读中想像诗歌的图画美,在朗读中品析诗歌的情感美;⑶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如《天上的街市》有丰富的想像和由此及彼的联想,因此指导学生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蕴含;⑷在教学手段上,盡可能采用配乐朗读。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能力,不仅要在读上下功夫,还应尝试“写”
在学生写作实践上,尽可能要求学生通过仿写、改写等方式,运用联想和想像,学习写浅易诗歌。也可以尝试让孩子们想像一个美好事物、或者美好景物、瞬间、感觉等等,然后用一句话将其表达出来,这其实就是原生态的诗歌。然而,结果可能让教师感觉遗憾,很多孩子都达不到我们的期待。但我认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打破读诗写诗的神秘感,诱发出学生对诗歌之美的感悟和兴趣,也能从另一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
四、关于“主题思想”的探究教学,不能“强拉硬扯”,要顺其自然
在过去,诗歌教学大都是一个模式:先朗读诗歌,把字词句都搞明白了,然后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把所有的诗歌都说成是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甚至强拉硬扯把某些明显的爱情诗细节,也说成是爱国主义的写照。新教材中新诗的题材和内容相当广泛,如果再这样教学,就是对文本的曲解和玷污。我觉得还是顺其自然的好,应该还原诗歌的本来面目,让诗歌回归到美的意境中去。
五、新诗教学应发扬“不求甚解”的精神
教材所编排的新诗大多浅显易懂,但也有少数篇目比较抽象,其内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我们对诗歌过分的肢解就会使之成为死诗,那么,我们就只有让她保持一分朦胧感,让学生以后慢慢去“悟”。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升,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其中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我在新诗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自认为适合自己的教学路子,但存在更多的是困惑,比如说:在突破新诗教学的重难点上(领会诗歌意境)显得不足;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如何实现诗歌的“悟”;新诗教学如何与考试结合……我期待同行们能指点迷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不断去完善诗歌教学的教学模式,使自己在工作中不断成长,让孩子们在诗歌的海洋里徜徉,不断的绽放出思想的火花。愿同行们在新诗的教学道路上一路凯歌,愿你们工作着快乐着,愿你们的学生学习着快乐着。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溪县留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