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大鼠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大鼠股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

取20只10周龄健康SD雌性大鼠,制作大鼠左后肢股骨缺损模型。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n=10):A组骨缺损处植入组织工程骨,B组骨缺损处植入组织工程骨并行血管移植。分别于术后1周(n=3)、4周(n=3)、8周(n=3)取材,另1只备用,行放射学和组织学检测观察大鼠股骨缺损处新生骨生成和支架材料降解的情况。

结果

放射学结果显示:术后1周,A组与B组大鼠新生骨体积/总体积平均分别为5.47%±1.90%、8.49%±1.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4、8周,A组大鼠新生骨体积/总体积(17.54%±2.04%、39.73%±4.01%)均显著低于B组大鼠(25.32%±2.15%、53.22%±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4周,A组大鼠剩余支架体积/支架总体积平均分别为97.33%±2.52%、80.60%±4.00%,B组平均分别为95.67%±3.51%、75.22%±6.2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8周,A组大鼠剩余支架体积/支架总体积(65.46%±4.51%)显著高于B组大鼠(50.19%±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织学结果显示:术后8周,B组的材料与骨融合更为紧密,支架内部降解率高,成骨活性好。

结论

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能有效促进大鼠新生骨的形成,加速材料的降解,提高骨缺损的修复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水刀病灶清除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7例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患者资料。男6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43.6岁(36~58岁),初始骨折均为闭合性。感染出现后3~5 d内行病灶清除手术。根据术前美蓝标记染色范围调整切口长短与深浅,使用水刀由浅至深进行彻底病灶清除,同时保留内固定物,稀疏全层缝合伤口,行负压封闭引
锁定钢板已被广泛应用于关节周围骨折、粉碎性及骨质疏松骨折固定,而临床内固定物取出时有发生,涉及锁定钢板取出困难的事件也逐渐增多。临床关注内固定物取出困难相关问题的研究报道较少。螺钉滑丝、螺纹错扣及冷焊接是导致锁定钢板螺钉取出困难的主要原因,目前报道的取出技术包括不需要特殊器械的简单实用技术和需要特殊器械的复杂技术。内固定物取出困难将会导致手术时间延长、二次更大创伤、金属碎屑残留等风险。预防是最有效
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是肩部常见的一种损伤。虽然大多数骨科医师认为RockwoodⅠ、Ⅱ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采取非手术治疗,Ⅳ~Ⅵ型采取手术治疗,但是对于急性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治疗尚没有达成共识,可采用包括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等不同的治疗方法。本文主要就急性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期刊
目的分析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肩关节盂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肩关节盂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和骨折Ideberg分型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期间肩关节盂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共
目的探讨Renaissance脊柱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治疗脊柱疾病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应用脊柱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治疗的38例脊柱疾病患者资料。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42岁(12~69岁);腰椎骨折10例,胸椎骨折8例,脊柱畸形20例。30例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置入(PS组)治疗,8例患者采用椎体成形术(PV组)治疗。手术患者随机一侧采用机器人辅助技术(辅助组)治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计算机导航技术术中辅助股骨干骨折旋转畸形矫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使用计算机导航系统治疗的13例股骨干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1例,女2例;平均年龄38.2岁;右侧8例,左侧5例;按照股骨干骨折Winquist分型:Ⅰ型6例,Ⅱ型3例,Ⅲ型3例,Ⅳ型1例。所有股骨干骨折均使用顺行股骨髓内钉固定治疗。新的计算机导航技术利用获取的健侧股骨的前倾
目的基于三维打印技术,研制个性化C1/2椎弓根螺钉置入导向器,并应用于临床寰枢椎骨折的治疗并观察其早期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共收治17例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将患者的颈椎CT数据导入数字骨科工作站,三维重建、数据建模,3D打印制作个性化寰枢椎导向模板;术中在导向模板辅助下置入C1、C2椎弓根螺钉,行骨折复位短节段融合固定;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未发生椎弓根螺钉损
目的探讨外侧前后联合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后外髁的胫骨外侧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采用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2例累及后外髁的胫骨外侧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23~58岁,平均36.9岁。按Schatzker分型:Ⅱ型8例,V型3例,Ⅵ型1例。先从后外侧入路处理后外髁骨折,复位满意后克氏针临时固定,再从前外侧入路处理胫骨外
目的利用三维图像体积融合技术研究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脊柱在支点侧屈位下六自由度(6DOF)运动特点。方法对10名Lenke 1型AIS志愿者利用宝石CT分别获取平卧位及支点侧屈位T1至S1的平扫数据。将数据导入三维建模软件建立各椎体的模型及坐标系。利用计算机软件将2种不同体位的图像进行3D图像体积融合,获得目标区域内各椎体间的在体运动学数据。结果支点侧屈位下,顶椎(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