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在课堂活动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合作、互动发展、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而课堂有没有效益主要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或者教学认真与否,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会,学得好不好.如果没有学会、学好,即使教师教得再累,学生学得再辛苦,课堂也是无效的,至少是低效的.这说明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递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那么如何形成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呢?
一、抓好高中数学课前预习
通过预习,学生可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思考其重点、难点和疑点.预习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过去只是被动地听课的情况,从而提高听课的效率,扫除有关知识方面的障碍,增强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教师应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学会预习的方法和步骤,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首先,必须明确预习的内容.预习概念时,力争对概念要完整理解;预习定理时,要分清定理的条件、结论;预习公式时,要抓住公式的结构特征、使用条件;预习例题时,要思考例题考查哪些知识点,有哪些解题方法与技巧;在预习之后,试着列举出本节课的知识点,特别是重难点.
其次,必须明确预习的方法步骤.先逐条阅读数学课本中的概念、性质、图形、例题、习题等,若预习时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应该用一些符号标记出来.关键就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及时预习,预习即将学习的内容,明确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能够完成一些基本的练习.这样的预习时间短、印象深、见效快,上课时可以有的放矢,主要解决自己预习没有弄懂的地方或老师补充的新知识,从而体现了课堂的高效性.
二、抓好高中数学课堂上的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之前,教师应告诉学生自学所用的时间限制在5至10分钟,教师应对自学的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问题的设计要具体,可操作性要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抓主要矛盾,不能面面俱到,不能要求学生在一节课内全部学会.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有的缺乏必要的学习方法,不能做到完全自主,有效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自学方法,必须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要督促学生按照要求去自学,学生自学时教师不要发现问题就开始讲,这样会干扰其他同学自学;要让学生安静地、独立地完成自学过程;自学时不要让学生无事可做,必须确保完成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可对后进生细语叮嘱几句,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教师要利用这个时间巡视,通过观察、提问等形式,尽可能地发现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的疑难问题,并把主要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让学生在教师科学的指导和帮助下,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也使得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就相关问题重点解释和精要训练,有效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是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思考解决,但教师必须加以适当的提示和必要的引导;教师要肯定每一位意见不一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独到的见解,表扬每一位学生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绩和进步;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从从属的、被动的角色转变为自主的、开放的主人.通过师生对学生主体性的彻底认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学习和探索,去谋求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
三、调控好数学课堂上的讨论
课堂上小组合作讨论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在具体讨论时要避免出现课堂讨论参与率低,讨论不充分、不深入,小组讨论的组织效率低等问题.讨论的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讨论的尺度
自主互动学习中,学生要善于表达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和见解,教师应鼓励和表扬有见地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差异、个性的差异等因素,每个成员参与讨论活动的程度不一.对于平时不积极参与讨论的那些成员,应鼓励他们主动争取发言的机会,逐渐使之由被动发言转为主动发言.而有些参与讨论的个别成员可能会发言过多过长,不注意聆听他人的发言,甚至会打断他人的发言.对于这种成员,教师或同组同学应给予提醒,使其做到适可而止,在不打击大家的积极性的同时,让小组成员都能得到充分的讨论机会.
2.要精选讨论的内容
讨论内容应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是根据课堂学习需要随机增加的内容,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探讨,在讨论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应的问题,从而体验获得成功的愉悦.教师布置的讨论内容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主要依据,不能太难或太易,如果太难,就脱离了实际;太容易了,也就失去了讨论的价值.
3.要选择好讨论的方式
课堂讨论方式有同桌或邻桌讨论、分小组讨论等形式.对于互相启发就能得到答案的问题可采取同桌或邻桌讨论;对于稍有难度,意见分歧较大的问题,可小组内几人进行讨论,充分发表意见,不要急于请教老师.这就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发展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促使课堂气氛活跃并充分达到讨论的有效性.
4.要对讨论进行反思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水平、思维方式不一样,经过讨论,有的问题能够解决,有的问题还是一知半解.这时教师应积极参与指导、总结,充分肯定各小组讨论的正确意见,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对于错误的、不全面的答案要及时纠正.
四、抓好课堂的主导和检测
首先,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时,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所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是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教师不用教;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去找出解题规律和方法技巧,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以免学生走弯路;也可以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学生讲对了,教师应积极肯定,不必重复讲;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的,教师则要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很少了,一般控制时间在10分钟以内,通过补充、更正的方式就能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
其次,完成好当堂检测.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后,教师就督促学生当堂完成已精选好的、足量的、有梯度的课堂作业,并进行严格的训练.此环节中,教师应该保证有10至15分钟的训练时间,以便使学生刚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和提升;训练的内容重在能力培养,不搞死记硬背;训练的形式为独立检测、限时完成,学生不得讨论和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实际上是高强度的训练,它对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责任编辑金铃)
一、抓好高中数学课前预习
通过预习,学生可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思考其重点、难点和疑点.预习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过去只是被动地听课的情况,从而提高听课的效率,扫除有关知识方面的障碍,增强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教师应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学会预习的方法和步骤,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首先,必须明确预习的内容.预习概念时,力争对概念要完整理解;预习定理时,要分清定理的条件、结论;预习公式时,要抓住公式的结构特征、使用条件;预习例题时,要思考例题考查哪些知识点,有哪些解题方法与技巧;在预习之后,试着列举出本节课的知识点,特别是重难点.
其次,必须明确预习的方法步骤.先逐条阅读数学课本中的概念、性质、图形、例题、习题等,若预习时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应该用一些符号标记出来.关键就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及时预习,预习即将学习的内容,明确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能够完成一些基本的练习.这样的预习时间短、印象深、见效快,上课时可以有的放矢,主要解决自己预习没有弄懂的地方或老师补充的新知识,从而体现了课堂的高效性.
二、抓好高中数学课堂上的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之前,教师应告诉学生自学所用的时间限制在5至10分钟,教师应对自学的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问题的设计要具体,可操作性要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抓主要矛盾,不能面面俱到,不能要求学生在一节课内全部学会.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有的缺乏必要的学习方法,不能做到完全自主,有效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自学方法,必须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要督促学生按照要求去自学,学生自学时教师不要发现问题就开始讲,这样会干扰其他同学自学;要让学生安静地、独立地完成自学过程;自学时不要让学生无事可做,必须确保完成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可对后进生细语叮嘱几句,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教师要利用这个时间巡视,通过观察、提问等形式,尽可能地发现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的疑难问题,并把主要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让学生在教师科学的指导和帮助下,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也使得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就相关问题重点解释和精要训练,有效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是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思考解决,但教师必须加以适当的提示和必要的引导;教师要肯定每一位意见不一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独到的见解,表扬每一位学生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绩和进步;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从从属的、被动的角色转变为自主的、开放的主人.通过师生对学生主体性的彻底认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学习和探索,去谋求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
三、调控好数学课堂上的讨论
课堂上小组合作讨论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在具体讨论时要避免出现课堂讨论参与率低,讨论不充分、不深入,小组讨论的组织效率低等问题.讨论的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讨论的尺度
自主互动学习中,学生要善于表达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和见解,教师应鼓励和表扬有见地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差异、个性的差异等因素,每个成员参与讨论活动的程度不一.对于平时不积极参与讨论的那些成员,应鼓励他们主动争取发言的机会,逐渐使之由被动发言转为主动发言.而有些参与讨论的个别成员可能会发言过多过长,不注意聆听他人的发言,甚至会打断他人的发言.对于这种成员,教师或同组同学应给予提醒,使其做到适可而止,在不打击大家的积极性的同时,让小组成员都能得到充分的讨论机会.
2.要精选讨论的内容
讨论内容应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是根据课堂学习需要随机增加的内容,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探讨,在讨论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应的问题,从而体验获得成功的愉悦.教师布置的讨论内容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主要依据,不能太难或太易,如果太难,就脱离了实际;太容易了,也就失去了讨论的价值.
3.要选择好讨论的方式
课堂讨论方式有同桌或邻桌讨论、分小组讨论等形式.对于互相启发就能得到答案的问题可采取同桌或邻桌讨论;对于稍有难度,意见分歧较大的问题,可小组内几人进行讨论,充分发表意见,不要急于请教老师.这就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发展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促使课堂气氛活跃并充分达到讨论的有效性.
4.要对讨论进行反思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水平、思维方式不一样,经过讨论,有的问题能够解决,有的问题还是一知半解.这时教师应积极参与指导、总结,充分肯定各小组讨论的正确意见,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对于错误的、不全面的答案要及时纠正.
四、抓好课堂的主导和检测
首先,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时,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所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是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教师不用教;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去找出解题规律和方法技巧,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以免学生走弯路;也可以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学生讲对了,教师应积极肯定,不必重复讲;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的,教师则要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很少了,一般控制时间在10分钟以内,通过补充、更正的方式就能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
其次,完成好当堂检测.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后,教师就督促学生当堂完成已精选好的、足量的、有梯度的课堂作业,并进行严格的训练.此环节中,教师应该保证有10至15分钟的训练时间,以便使学生刚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和提升;训练的内容重在能力培养,不搞死记硬背;训练的形式为独立检测、限时完成,学生不得讨论和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实际上是高强度的训练,它对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责任编辑金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