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要力图引导学生说心里话,写真情实感;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把话说好;鼓励学生说自己的话,说与别人不同的话。
【关键词】引导 积累 激发 热情 技巧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习写作成为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内容。可长期以来,对于大多初中学生来说,作文课是令他们头痛的课,写作也是一件令他们头痛的事,觉得无话可说,无啥可写,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成为老师的一大难题。根据近年来我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1.在生活中积累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学校里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如:文体娱乐、主题活动等;家里有温暖幸福的家庭生活,如:父母之间的互敬互爱、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爱、家务劳动等;社会上,那些令人感动的人和事、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是充满着特色的鲜活材料。
2.在语文课中积累材料。语文教科书所选入的语文阅读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最佳范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体味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的。
3.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回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语言积累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无话可说”。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还要做好督促检查,扩大学生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等,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
在不同作者的笔下,同一事物是千差万别的、绚丽多彩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风格和语言。那些动情的画面,精彩的描绘,形象的比喻,优美的词句、语段、表达方法,都要取其精华,这是写好作文的基本功。老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备笔记本,随时摘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并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为自己的文章增色增辉。
二、培养写作兴趣,激发写作热情
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好的老师是最善于培养学生兴趣的人。初中学生对作文普遍感到困难,谈“文”色变,产生厌学情绪,就是对作文缺乏创造激情和创造动力。如果老师不及时医好这块心病,那么写作教学将事倍功半。
.一位初二年级的老师以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同学们,我们在一起学习、生活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在这期间,我们朝夕相伴,和睦相处。早晨,我在走廊上迎接你们的到来;傍晚,我在走廊上目送你们满载而归;比赛场上,有我们忘情的呼喊;春游时,有我们欢快的笑声。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我们这个集体。每一张笑脸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每一个同学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近来,我突然萌发了一个愿望,可又不好说出来……”“说呀,您说呀!”大家叫起来。“我非常想去你们家玩。”老师观察同学,发现他们个个流露出“欢喜”的神情。“可我怎么寻找你们家呢?”正在学生们为难之时,老师说:“我有一个一箭双雕的方法,不知你们……”还没等老师说完,他们就热情地吵断了老师的话语。见火候已到,老师便挥手在黑板上写下了《老师,您这样寻找我的家》。学生消除了对写作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写作兴趣随之而来。
三、掌握写作技巧,提高作文能力
培养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就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用心去发现,这样才能把课本知识引入生活。如:写事的记叙文,要注意给学生交代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作顺序方面,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也可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倒叙顺序来写。不过,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写人为主的文章要遵循写人的表达方式来要求学生,要注意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等。写景状物的文章,要注意静态与动态的描写。观察人、事、景、物要有一定的观察点,或由近到远,或由远到近,或由下到上,或由上到下,或按一定的空间位置,或不同地点的转换来观察。说明性的文章,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才能说得清,说得明白。议论文,不仅要明确论据和论点之间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还要采取恰当的论证方法,才能做到有理有据,条理清楚。
培养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还必须教给学生观察事物、思考生活的方法。如:观察校园里的行道树,为什么有的粗壮繁茂、有的纤细瘦弱?它们同种同类,生活在相同的土壤、相同的自然条件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树木的生长需要从地下汲取营养(有机物、无机盐、水),还需要充足的阳光、空气。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拟人化的方式,去想象这些树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假若,一棵树在成长过程中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导致了它比周围其他同伴瘦弱,那么其他同伴就会比它更多的争取到阳光等营养,从而对它形成“恶性循环”。由此,更进一步的思考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思考到人生,深化了作文的主题,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和力度。
总之,培养初中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是一个系统的工作,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水平,让写作真正放飞学生的梦想和心灵。
【参考文献】
[1]王鹏伟. 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引导 积累 激发 热情 技巧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习写作成为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内容。可长期以来,对于大多初中学生来说,作文课是令他们头痛的课,写作也是一件令他们头痛的事,觉得无话可说,无啥可写,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成为老师的一大难题。根据近年来我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1.在生活中积累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学校里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如:文体娱乐、主题活动等;家里有温暖幸福的家庭生活,如:父母之间的互敬互爱、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爱、家务劳动等;社会上,那些令人感动的人和事、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是充满着特色的鲜活材料。
2.在语文课中积累材料。语文教科书所选入的语文阅读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最佳范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体味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的。
3.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回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语言积累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无话可说”。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还要做好督促检查,扩大学生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等,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
在不同作者的笔下,同一事物是千差万别的、绚丽多彩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风格和语言。那些动情的画面,精彩的描绘,形象的比喻,优美的词句、语段、表达方法,都要取其精华,这是写好作文的基本功。老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备笔记本,随时摘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并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为自己的文章增色增辉。
二、培养写作兴趣,激发写作热情
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好的老师是最善于培养学生兴趣的人。初中学生对作文普遍感到困难,谈“文”色变,产生厌学情绪,就是对作文缺乏创造激情和创造动力。如果老师不及时医好这块心病,那么写作教学将事倍功半。
.一位初二年级的老师以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同学们,我们在一起学习、生活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在这期间,我们朝夕相伴,和睦相处。早晨,我在走廊上迎接你们的到来;傍晚,我在走廊上目送你们满载而归;比赛场上,有我们忘情的呼喊;春游时,有我们欢快的笑声。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我们这个集体。每一张笑脸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每一个同学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近来,我突然萌发了一个愿望,可又不好说出来……”“说呀,您说呀!”大家叫起来。“我非常想去你们家玩。”老师观察同学,发现他们个个流露出“欢喜”的神情。“可我怎么寻找你们家呢?”正在学生们为难之时,老师说:“我有一个一箭双雕的方法,不知你们……”还没等老师说完,他们就热情地吵断了老师的话语。见火候已到,老师便挥手在黑板上写下了《老师,您这样寻找我的家》。学生消除了对写作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写作兴趣随之而来。
三、掌握写作技巧,提高作文能力
培养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就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用心去发现,这样才能把课本知识引入生活。如:写事的记叙文,要注意给学生交代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作顺序方面,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也可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倒叙顺序来写。不过,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写人为主的文章要遵循写人的表达方式来要求学生,要注意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等。写景状物的文章,要注意静态与动态的描写。观察人、事、景、物要有一定的观察点,或由近到远,或由远到近,或由下到上,或由上到下,或按一定的空间位置,或不同地点的转换来观察。说明性的文章,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才能说得清,说得明白。议论文,不仅要明确论据和论点之间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还要采取恰当的论证方法,才能做到有理有据,条理清楚。
培养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还必须教给学生观察事物、思考生活的方法。如:观察校园里的行道树,为什么有的粗壮繁茂、有的纤细瘦弱?它们同种同类,生活在相同的土壤、相同的自然条件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树木的生长需要从地下汲取营养(有机物、无机盐、水),还需要充足的阳光、空气。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拟人化的方式,去想象这些树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假若,一棵树在成长过程中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导致了它比周围其他同伴瘦弱,那么其他同伴就会比它更多的争取到阳光等营养,从而对它形成“恶性循环”。由此,更进一步的思考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思考到人生,深化了作文的主题,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和力度。
总之,培养初中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是一个系统的工作,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水平,让写作真正放飞学生的梦想和心灵。
【参考文献】
[1]王鹏伟. 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