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堂,让“生命”安全栖居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ph4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名片]林品昌,特级教师。小学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校长助理。长期从事品德、语文学科教学。多项课题研究在省、市获奖。
  
  四川汶川大地震,使“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成为热门话题。教育部周济部长在今年暑假安全教育课开始的时候给全国中小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其中第二点讲到:“安全教育至关重要。这次地震灾害中许许多多的事例表明。安全教育有用有效,平时多一次安全学习,危难时刻就多一份生的希望。”作为一个有道义感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思考学校教育如何更好地做到“知识守护生命”。就品德课程教学内容而言。“生命教育”是必须直面的,即必须让学生“了解有关安全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换句说,品德课堂。应该让“生命”安全栖居。
  
  一、品德课堂让学生直面挫折
  
  就现在的大部分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制约了他们对挫折的正确认识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学生的挫折,从小的方面来说包括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中的不顺,同学间的摩擦等;从大的方面来说,有高考落榜,生理缺陷,天灾人祸等等。我们时不时总会在媒体上看到或听到这样的事例:某小学生,因考试未达到父母的要求。害怕父母责骂便离家出走。险些被坏人拐卖;某学生因被老师批评几句便觉得无脸见人,要跳楼自尽……因此。品德课堂就要引导学生认识挫折、体验挫折、战胜挫折。请看下面《直面挫折》(《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的教学片段。
  师:挫折会给我带来消极情绪,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谁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同学们。你们曾经历过怎样的挫折?
  生:我在滑旱冰时摔伤了腿。
  生:我学习基础差。作业常常做不来。很苦恼。
  生:我爸妈常吵架。我成了他们的出气筒。
  生:我爸爸去年因车祸离开了我和妈妈。
  (全场安静。)
  师:你是怎样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呢?
  生:爸爸走后的好长时间里,我和妈妈都以泪洗面。我总问妈妈:爸爸为什么这么狠心抛下我们,他还会回来吗?妈妈告诉我。爸爸去了另一个地方,但他一直都在看着我们,所以我们不能哭泣,要好好地活下去。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我学会了面对,学会了坚强。
  师:看来,面对挫折,大家都没有退缩,因为我们知道逃避是于事无补的。挫折对于强者而言是成功的垫脚石。而对弱者则是无底的深渊。(课件出示某小学生因没有借到校服而自杀的事件)看到这触目惊心的事实,大家有何感想呢?
  生:太傻了!他不应拿生命当儿戏。
  生:他完全可以向老师解释清楚呀!
  生:在困难与挫折面前选择逃避有用吗?到头只会让亲人元助、悲伤、痛惜。
  师:是啊,面对挫折。选择选避于事无补;只有从容面对。人生才有希望,生命才有价值。
  以上教学片段有两个层次,一是认识生活处处有挫折。人人都会遇到挫折;二是学会如何面对、战胜挫折。该教学的精髓在于引导学生直面挫折:在亲历中找挫折;在亲历与身旁生命消亡的惨痛教训中探讨战胜挫折的态度、策略。学生也因此在课堂的感悟、锻打、洗礼中明白:面对挫折。选择逃避于事无补;只有从容面对。人生才有希望,生命才有价值。反观以往的品德课程教学,我们选择了太多的回避:回避性的教育。回避对社会阴暗面的认识。回避学生的伤与痛……如此回避。“造就”的是书呆子和温室里的花朵。一旦面临挫折、灾难,往往束手无策,甚至坐以待毙。
  
  二、品德课堂让学生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就是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人的生命贵于一切。人本身就是目的。人不能够作为实现某种目标的工具与手段。”这是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思想的精华。因此。我们的品德课堂就要向学生灌输“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价值理念,让学生从小就懂得敬畏生命。
  
  1 让学生懂得生命成长不易。
  请看《家人的爱》(《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课例片段。
  师:谁来讲讲家人疼爱你的事情?
  生:我生病的时候,妈妈晚上不睡觉提醒我吃药。
  生:每天放学我妈都给我送来一杯白开水。
  教师播放录像——家长讲述照顾孩子的事例。
  录像内容一:儿子,你两岁时得了慢性气管炎,妈妈每天给你煎中药,煎了整整三年。直到你五岁时才把痛治好。看到你的病好了,妈妈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录像内容二:孩子,你还记得你晚上发烧,爸爸一个人抱你上医院吗?你需要输液,医院人太多,没地方坐,我就一手抱着你。一手举着点滴瓶,整整站了一个半小时。
  师:这是我们班同学的家长讲述的故事,家长们为什么这么做呢?看了之后,你们感受到什么?
  生:(抽注地)我妈妈太好了,太辛苦了,我以后一定听话,不气她了。
  生: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人的爱。
  师:还有谁愿意讲讲这样的故事呢?
  生:我放学遇上下雨,姥姥来接我,怕我淋着,就把雨伞向我那边倾斜。回家后姥姥的衣服都湿了。
  生:每个星期六爷爷都送我去上钢琴课。他总是站在外面等着我下课。要等一个小时呢。
  师:家人的爱就在这一件件小事中,就在家人关爱的目光中。就在家人的怀抱里。我们享受着浓浓的情、厚厚的爱。我们健康、幸福地成长。
  本片段结合一年级学生的思想实际,让孩子在具体、真实的事例中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并由此初识生命成长的不易。
  
  2 让学生懂得敬畏生命要学会拒绝。
  在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有阳光灿烂的地方。也有形形色色的陷阱。品德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识别陷阱,学会拒绝,让生命健康地成长。比如《学会拒绝》一课(《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我们可以设计五项活动:①找找生活中的陷阱;②远离毒品;③拒绝烟酒;④小小网络陷阱;⑤制作“好书分享卡”。师生围绕这五项活动,通过对“生活中有哪些陷阱”。“如何绕过这些陷阱”,“毒品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烟酒对人的危害”。“做个小小宣传员”等话题的探讨。让学生明白从小应当学会识别生活中的陷阱,认识毒品、烟酒、网络对少年儿童的危害,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抵御各种危害,保护珍贵的生命。
  
  三、品德课堂让学生学会逃生
  
  深圳“9.20”火灾,死亡43人,烧伤88人。从媒体报道知道这死亡的43人,有很大部分是被烟熏窒息而死,或被踩踏而死。其实,每次火灾发生时死伤情况大体如此。如果这些身临火海的人多一些逃生自救的知识,多了解些逃生自救的方法,那么生还者就会多些。屈死的冤魂就会少些。“知识守护生命”的要义是学校应该为儿童而存在,为儿童健康成长而存在;学校教育要让受教育者过上更好的生活,过上健康、幸福、安全的生活。下面《遇到火灾怎么办》的教学片段(《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是对“知识守护生命”最好的诠释。
  师:如果你身陷火海,该怎么做?
  生:抓紧选出去。
  师: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又怎样采取相应的逃生自救方法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看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最正确。
  (小组讨论后汇报)
  第一小组:捂住鼻子,低姿前进。
  生:用毛巾蘸水捂住鼻子逃出去。
  师:你能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生;捂住鼻子就不会让烟呛到了。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走?
  生:低着头走。
  生:弯着腰走。
  师:为什么?
  生:因为烟是从高处蔓延下来的。
  第二组:不要拥挤,防止踩踏。
  生:逃跑时要按顺序,不要拥挤。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一拥挤就会造成更大的伤亡。
  师:对,不要拥挤,防止踩踏。你们看(出示课件),这是发生在印度的一次火灾,由于人们盲目乱跑。造成了近300人死亡的惨剧。这次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逃生时只有不惊慌、守秩序。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脱离危险。
  第三小组:选择正确逃生路线。
  生:我们可以从安全出口逃出来。
  师:这就是说,我们在逃生时。要找到安全出口、选择正确的逃生路线。
  师:下面我们按照刚才讨论的逃生方法,进行火场逃生演练。
  课堂涌动着鲜活的知识,流淌着对生命呵护的情感,演绎着居安思危的思想。在平等的交流中,不断呈现出火场逃生的常识、方法。“火场逃生演练”把知识变为了行为,把感悟付诸体验。
  
  (作者单位:宁德师范附属小学责任编辑:林 彦)
其他文献
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建模能力    模式是从众多个别题例中概括出来的关于该知识的共性。它本身有抽象性、概括性,对学习有重大影响。因此在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通过直观手段展现题目中具体数量和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把题目中的日常生活用语转化成数学用语,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建构新的解题模式,提高建模水平和能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发现厦门市同安第二实验小学编写这套校本教材是在书稿已经基本成型时。暑假期间一次下校时,碰到蒋大营老师和陈少敏校长正商讨将此校本教材正式出版,粗翻一下,极为兴奋,顿来兴致,于是,支持本教材的正式出版便成分内之事。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民间文化的沿袭主要靠的是人们口口相传。代代相袭,其生命力在于有用、有味、有趣,其表现形式在于直接影响特定人群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在于常为人们津津乐道并予以传承。  同
期刊
有人说得不到快乐,不是因为拥有得太少,而是因为计较得太多。快乐。其实很简单。  镜头一:  某日,在校园楼梯拐角,偶遇一戴眼镜的可爱小女孩。  女孩很有礼貌地问:“校长好!”  “你好!”  小女孩侧抬着头,甜甜地笑:“校长,你教几年级?”  “六年级!”  又问:“是二班吗?”  “嗯。”(摸摸她的小脑袋)  小女孩转过身子,很开心,像一只快乐的小鸟飞走了。  镜头二:  走廊尽头,碰到一同事女
期刊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2、63页。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多样化。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估算和提出、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期刊
“钝感力”直译为“迟钝的力量”,是年过七旬的渡边淳一的最新人生感悟。在他看来,“钝感力”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及人生智慧,相比激进、张扬、刚硬而言,更易在目前竞争激烈、节奏飞快、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也更易取得成功。并同时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及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状态,看起来不够机灵也不够聪明,却总能在竞争中胜出。就是这种钝感让他不像一般
期刊
作为教育图书编辑,我负责编辑过教育学者的专著,编辑过教师的教育随笔,而编辑这样一本介于教育专著和教育随笔的书却是第一次。任勇先生的这本《走向卓越,为什么不?》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感性与理性并存,激情与冷静同在。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忘记自己的编辑身份,成了这本书的读者,思维和激情跟随任勇先生的笔而涌动。一本不算太厚的书,我编辑了很久。编辑到最后几页的时候,竟然有种不忍编完之感。  这本书是有些
期刊
我与书有着不解之缘。    买书:乐颠颠    能回忆起最早的书事,是作为军人的父亲去队部时,把我扔进了部队的小图书馆,他要我从小受到书的陶冶。没有多少文化的父亲,在我童年时。对我说了句令我终身难忘的话:“路过书店不进去,就是罪过!”话中饱含着他们那辈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后生所寄托的希望。  于是,小城的书店里,常有我的身影。买的第一本书是0.42元的高玉宝著的《我要读书》,这是一本厚厚的书,不是连
期刊
今天继续学习《这儿真好》。  让学生比较这两句话:  小熊明白了,他在岛上种呀种,种了许多小树苗。  小熊明白了,他在岛上种了许多小树苗。  孩子一下子发现,第一句多了“种呀种”这几个字。  “那么,你认为这几个字去掉好不好?”  “不好。”一齐这么说。  “不好在哪里?你从‘种呀种’这几个字中看到小熊在干什么呢?”  “我仿佛看到小熊在不停地种树。一点也不休息。”黄李纯说。  “我看到小熊在给小
期刊
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一支持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①学校方面:包括教师与校领导、同事、学生的关系等。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同事的友谊与合作,学生的尊重与爱戴等是构成良好学校支持网络的关键因素。②家庭方面: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夫妻双方的理解与恩爱,亲子之间的良好互动,婆媳之间的和睦关爱等是构成良好的家庭支持网络的关键因素。③社会方面:包括教师与朋友、学生家长
期刊
《“番茄太阳”》(苏教版四下)讲的是:天真的明明从小失明,父母卖菜,她就坐在后面打量这个“黑暗”的世界。双腿残疾的“我”在一次次的买菜过程中结识了明明,善良的心底升起一种人性的关爱与呼唤。后来明明得到好心人帮助,更换了眼角膜,看到了“光明”,她表示长大后要把她的腿换给“我”。故事感人至深,让人深深地体味到“生命的关怀”。    一、未成曲调,“光明”先行    教学中,为了唤起学生对明明渴望“光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