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提出
不少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反应这样的共性:课上总有一些学生不时窃窃私语、做小动作或招惹他人等,导致课堂效率上不去,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老师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三番五次、苦口婆心地采用种种手段,如谈话、说服、劝诫,甚至通过与家长联手教育,但效果甚微,即使有的同学多次认错,过几天又故伎重演,在老师眼中成为“屡教不改”的“顽固分子”,这确实让教师头痛,一筹莫展。
二、学生课堂缺乏定力的成因
1. 学生心理上缺少平衡发展
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每个家庭形式的基本共识“再苦不能苦孩子”,因此,学生的生活条件、物质需求可得到相应满足,但在学习上存在差异,在老师眼中所谓的“差生”得不到关爱,不像优等生、中等生那样经常得到老师的欣赏、表扬,学习中他们也作出了不少努力,但得不到心理上的满足,有时还被老师、家长批评教育,久而久之,心理发展产生了障碍,对课堂上的学习也就产生了“无所谓”的心态。
2. 学生身体上存在好动习惯
不少学生的好动是与生俱来的,我在所接的班级中,最好动的学生在课上自己从凳子上摔下来,学生这种好动现象普遍存在,他们的好动不是有意行为,而是不经意中发生的,如果教师不能理解宽容他们,而是一味地批评,他们反而会愈演愈烈。
三、培养学生定力,激发课堂活力
1. 巧妙的导入,产生非凡的引力
新课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搜集、设计不同的故事导入,让学生一开始就能进入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去,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一种定力,排除各种杂念,课堂学习的效果也就会逐步提高。
在《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的教学中,我用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导入:不久前,有一个青年在德国读书,并获得了博士学位,于是他就带着简历去找工作,但是许多用人单位看到他的简历后都没有聘用他,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并得出了许多答案,于是,我告诉大家故事的结果就在这篇文章中。因为大家迫切想知道故事的结果,所以一个个全身心投入到对文章的学习中,当学完课文,我把答案揭示出来了,原来那位青年因为几次乘车时没有买票,招聘单位发现他的品行不佳,拒绝聘用。虽然他也愤怒地对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说:“我的博士学位抵不上几张车票吗?”但任由他怎样争辩都无济于事。学生终于明白了“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的深刻道理。
2. 精彩的插入,增强充沛的活力
玩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也是他们享有的权利,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就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增强充沛的活力。学生在课堂开始学习阶段处于对知识的渴求,对老师的依赖性比较强,非常兴奋的阶段,当学生由未知到初知,由不懂到渐懂的过渡阶段时,学生对老师的依赖逐渐弱化,个性倾向性越来越强。这时也是他们最迷茫的时候,不同的学生在关节点上产生了明显的分水岭,大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会乘势而上,少部分学生会知难而退,思想开始分散,失去继续学习下去的定力。这时教师要充分体现角色的灵活定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把握教学内容,调控教学过程,适时恰当地插入精彩的交流活动,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篇体现爱国主义情感的现代诗歌,在学习“祖国的伟大成就”时,我以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为契机,设计了一个以小组为单位的游戏抢答活动:北京奥运会是第几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共获得了几块金牌?比上届多个几块?排在金牌榜第几位?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你准备向外国人介绍什么……精彩活动的插入、热门话题的讨论交流,牢牢地扣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其学习的热情,增强了课堂的活力。
3. 多元的渗入,提升巨大的潜力
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追求不在于获得问题的结果,而是在于获得结果的方法和途径。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问答式,虽具永存的生命力,但不能使课堂具有强烈的生命活力,不能创新学生的思维,因此,语文课堂必须是多元的,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有教师不断地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渗入,才能提升学生巨大的潜力。
在教学《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尝试,进行角色的互换,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走下讲台,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围绕预习要求先板书相关内容,再进行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其他同学则对有疑惑的地方举手提问,小组成员当场回答,相互补充,关键之处,我这个“学生”也会见缝插针、点拨分析。通过多元活动的渗入,学生身上许多能力得到了挖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石。
让每一堂课中的学生的心定下来,学习的过程活起来,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终极追求。
(如皋市搬经镇夏堡学校)
不少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反应这样的共性:课上总有一些学生不时窃窃私语、做小动作或招惹他人等,导致课堂效率上不去,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老师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三番五次、苦口婆心地采用种种手段,如谈话、说服、劝诫,甚至通过与家长联手教育,但效果甚微,即使有的同学多次认错,过几天又故伎重演,在老师眼中成为“屡教不改”的“顽固分子”,这确实让教师头痛,一筹莫展。
二、学生课堂缺乏定力的成因
1. 学生心理上缺少平衡发展
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每个家庭形式的基本共识“再苦不能苦孩子”,因此,学生的生活条件、物质需求可得到相应满足,但在学习上存在差异,在老师眼中所谓的“差生”得不到关爱,不像优等生、中等生那样经常得到老师的欣赏、表扬,学习中他们也作出了不少努力,但得不到心理上的满足,有时还被老师、家长批评教育,久而久之,心理发展产生了障碍,对课堂上的学习也就产生了“无所谓”的心态。
2. 学生身体上存在好动习惯
不少学生的好动是与生俱来的,我在所接的班级中,最好动的学生在课上自己从凳子上摔下来,学生这种好动现象普遍存在,他们的好动不是有意行为,而是不经意中发生的,如果教师不能理解宽容他们,而是一味地批评,他们反而会愈演愈烈。
三、培养学生定力,激发课堂活力
1. 巧妙的导入,产生非凡的引力
新课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搜集、设计不同的故事导入,让学生一开始就能进入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去,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一种定力,排除各种杂念,课堂学习的效果也就会逐步提高。
在《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的教学中,我用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导入:不久前,有一个青年在德国读书,并获得了博士学位,于是他就带着简历去找工作,但是许多用人单位看到他的简历后都没有聘用他,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并得出了许多答案,于是,我告诉大家故事的结果就在这篇文章中。因为大家迫切想知道故事的结果,所以一个个全身心投入到对文章的学习中,当学完课文,我把答案揭示出来了,原来那位青年因为几次乘车时没有买票,招聘单位发现他的品行不佳,拒绝聘用。虽然他也愤怒地对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说:“我的博士学位抵不上几张车票吗?”但任由他怎样争辩都无济于事。学生终于明白了“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的深刻道理。
2. 精彩的插入,增强充沛的活力
玩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也是他们享有的权利,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就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增强充沛的活力。学生在课堂开始学习阶段处于对知识的渴求,对老师的依赖性比较强,非常兴奋的阶段,当学生由未知到初知,由不懂到渐懂的过渡阶段时,学生对老师的依赖逐渐弱化,个性倾向性越来越强。这时也是他们最迷茫的时候,不同的学生在关节点上产生了明显的分水岭,大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会乘势而上,少部分学生会知难而退,思想开始分散,失去继续学习下去的定力。这时教师要充分体现角色的灵活定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把握教学内容,调控教学过程,适时恰当地插入精彩的交流活动,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篇体现爱国主义情感的现代诗歌,在学习“祖国的伟大成就”时,我以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为契机,设计了一个以小组为单位的游戏抢答活动:北京奥运会是第几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共获得了几块金牌?比上届多个几块?排在金牌榜第几位?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你准备向外国人介绍什么……精彩活动的插入、热门话题的讨论交流,牢牢地扣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其学习的热情,增强了课堂的活力。
3. 多元的渗入,提升巨大的潜力
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追求不在于获得问题的结果,而是在于获得结果的方法和途径。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问答式,虽具永存的生命力,但不能使课堂具有强烈的生命活力,不能创新学生的思维,因此,语文课堂必须是多元的,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有教师不断地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渗入,才能提升学生巨大的潜力。
在教学《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尝试,进行角色的互换,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走下讲台,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围绕预习要求先板书相关内容,再进行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其他同学则对有疑惑的地方举手提问,小组成员当场回答,相互补充,关键之处,我这个“学生”也会见缝插针、点拨分析。通过多元活动的渗入,学生身上许多能力得到了挖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石。
让每一堂课中的学生的心定下来,学习的过程活起来,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终极追求。
(如皋市搬经镇夏堡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