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本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指导用书中有这样一道单项选择题:“陆军同学上高中后,离开家成了一名住宿生,每个月生活的各项费用支出不得不自己安排。为了管理好自己的财务,陆军同学用下列哪种方案是最佳选择?A.用文字的形式把每天的收入和支出记录下来。B.用‘电子表格’做一个简单的财务管理工作簿。C.不做计划,不做管理,花到哪里是哪里。D.把每个月的收入平均分摊到每一天,每天花完。”我们任意选择了一个班进行测试,结果全班53人中有51人选择了B项(占班级总人数的96.2%),与所提供的“参考答案”一致,也就是说这道题的“正确率”是96.2%。
看上去的确很振奋人心,但这能真实反映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状况和信息素养的水平吗?该学校地处农村,大多数学生在校寄宿,除信息技术课以外,学生平时接触电脑的机会很少,并且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还没有发现有学生使用“电子表格”来进行所谓的财务管理。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学生没有说真话。
于是我们将题目稍加变动,改成一道综合题:“陆军同学上高中后,离开家成了一名住宿生,每个月生活的各项费用支出不得不自己安排,为了管理好自己的财务,有这样四种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同上略),陆军同学选择了B方案,你认为这是最佳选择吗?假如让你根据你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最佳方案,你将选择哪一个方案?你能简要谈谈你为什么选择这一方案吗?”我们还选择了与此前参加测试的班级的各项情况都大致相同的另一个班级进行了测试。结果有36位学生认为“电子表格”不是“最佳方案”(占70.6%),而对“最佳方案”的选择情况则变成了:
仅有4人选择“电子表格”,比率由96%骤降为7.8%。出现这样的情况尽管有些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学生在“你能简要谈谈你为什么选择这一方案”一问中这样回答:“在学校不可能每天都接触到电脑,用‘电子表格’做财务管理工作不切实际,用文字形式可以随时随地将各项支出记录下来”、“因为我是学生,还没有收入,在学校花的钱是少量的,用不着做财务管理工作簿”、“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做什么计划”。一名选择B项的学生甚至为自己的选择作这样的解释:“其实我平时也没有像B项一样做,只不过对自己的财务管理还是要有计划,因为钱总不能乱花吧”,话语间透着几分“无奈”。
这并非“小题大做”,而是意在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对“过程与方法”有效测评进行深入的观察与思考。
从命题的角度看问题——这样的试题的测试效度有多高?
“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以及“以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是信息技术课程在“过程与方法”维度的重要目标,也是学习个体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内涵,这类题目的考查意图也正是着眼于此。但从上例的前后数据对比,我们应该发现这种测试的效度,即“测试结果与测试目标的符合程度”是相当低的。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我们认为首先要拷问的是试题创设的“问题情境”。这类试题秉持了一种“将考查贴近学生的生活,从生活中命题”的设计思路,力图创设具有“生活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但学生在“你能简要谈谈你为什么选择这一方案”一问中的阐述可以让我们清晰看到,出题者没有真正走近当前高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现状,致使题目的情境凌空于学生现实生活,那么学生在应答时,就无需对题目本身进行认真思考,而是转向对出题者意图的猜度:这是道“信息技术”题,出题者肯定要倾向于突出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电脑的技术优势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判断,无疑用“电子表格”的答案是符合出题者意图的,因此就有许多教师感叹道:“做这样的题目根本不需要学习信息技术。”
其次要拷问的是“单项选择”这种客观题的形式。不同的个体面对具体的情境,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会因事、因人、因条件等因素而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解决问题的策略就势必是多样的。再如这样一道单项选择题目:“小明急需查一本书中的内容,按最佳方案,他的第一个选择是( )?A.到书店的电脑查询系统上查找并购买。B.找同学咨询,到指定书店购买。C.到因特网上查找能否下载此书中的内容。D.找书店营业员咨询并购买。”与前面所举的“电子表格”的例子一样,不同的“陆军”、“小明”处在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同的环境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不同。本应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性,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等,都给予恰当的认可和鼓励,可问题是作为“单项选择题”,这样的题目的“标准答案”只能有一个!不适用于测评他们解决问题过程的能力。试题题式与测评目标的不相匹配直接导致了试题效度的低下,也违背了“评价要关注学生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的评价原则。
找准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问题也并不困难,将这类题目变成“选择 分析”的主观题形式(如第一个例子的问题转换),测试的效度就会提高,这是因为避免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简单量化或脱离实际的单纯打分,还因为主观题的命题形式能创造出贴近真实生活的情境,能将多个冲突放置在同一场景之下,考查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从而实现对多维度教学目标的综合评价。
从评价的角度看问题——这样的考试促成了怎样的信息素养?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中提出了“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的评价建议,并进一步指出:“学生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信息技术的使用习惯以及在信息活动中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是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通过适当的过程性评价方式随时把握、及时引导。”在高中学段,考试这个“指挥捧”的影响力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随着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的正式出台,在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中取得“合格”等级正式成为学生报考普通本科的必备条件,这种“高利害评价”对学生在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中的导向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但问题是这样的评价是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技术,还是鼓励学生滥用技术?
不妨让我们再看一道选择题“某班班长要发布当天下午班活动的具体安排,最佳的发布信息的方法是()?A.班主任向全班每位同学发一个E-mail。B.在班上集中口头通知。C.在报纸上登一个广告。D.在校园网上登一个通知。”让许多师生目瞪口呆的是,这道题的“正确答案”除了B之外竟然还要加上D。应该说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影响,新技术手段的使用,无疑可以在许多领域提高生产的效率,但是,是否所有社会领域只要使用了新技术,都一定能显著提高效率?是否只有电脑与网络才是信息技术?是否任何情况都要用最新的现代信息技术?……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应当是否定的,也是很明确的,但是上述各种不太高明的评价试题恰恰将学生引向了一种模糊与错误。
每一种新技术因其外在的手段、形式相异于并超越旧的技术。效能超越的背后是技术思想超越。我认为新技术之所以能有质的飞跃与提升,在其背后一定有更加完美、科学的技术思想。那么对于技术的学习者来讲,要真正掌握技术、发展技术,就必须由表及里地认识技术手段背后蕴含的技术思想。对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来讲,自己对待技术的态度必须正确、科学,才能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炳贵.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考试(高级)考试指导[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冯伯虎,李艺.科学命题: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研究的核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6).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教育局教研室 江苏金坛市金沙高级中学)
看上去的确很振奋人心,但这能真实反映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状况和信息素养的水平吗?该学校地处农村,大多数学生在校寄宿,除信息技术课以外,学生平时接触电脑的机会很少,并且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还没有发现有学生使用“电子表格”来进行所谓的财务管理。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学生没有说真话。
于是我们将题目稍加变动,改成一道综合题:“陆军同学上高中后,离开家成了一名住宿生,每个月生活的各项费用支出不得不自己安排,为了管理好自己的财务,有这样四种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同上略),陆军同学选择了B方案,你认为这是最佳选择吗?假如让你根据你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最佳方案,你将选择哪一个方案?你能简要谈谈你为什么选择这一方案吗?”我们还选择了与此前参加测试的班级的各项情况都大致相同的另一个班级进行了测试。结果有36位学生认为“电子表格”不是“最佳方案”(占70.6%),而对“最佳方案”的选择情况则变成了:

仅有4人选择“电子表格”,比率由96%骤降为7.8%。出现这样的情况尽管有些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学生在“你能简要谈谈你为什么选择这一方案”一问中这样回答:“在学校不可能每天都接触到电脑,用‘电子表格’做财务管理工作不切实际,用文字形式可以随时随地将各项支出记录下来”、“因为我是学生,还没有收入,在学校花的钱是少量的,用不着做财务管理工作簿”、“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做什么计划”。一名选择B项的学生甚至为自己的选择作这样的解释:“其实我平时也没有像B项一样做,只不过对自己的财务管理还是要有计划,因为钱总不能乱花吧”,话语间透着几分“无奈”。
这并非“小题大做”,而是意在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对“过程与方法”有效测评进行深入的观察与思考。
从命题的角度看问题——这样的试题的测试效度有多高?
“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以及“以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是信息技术课程在“过程与方法”维度的重要目标,也是学习个体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内涵,这类题目的考查意图也正是着眼于此。但从上例的前后数据对比,我们应该发现这种测试的效度,即“测试结果与测试目标的符合程度”是相当低的。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我们认为首先要拷问的是试题创设的“问题情境”。这类试题秉持了一种“将考查贴近学生的生活,从生活中命题”的设计思路,力图创设具有“生活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但学生在“你能简要谈谈你为什么选择这一方案”一问中的阐述可以让我们清晰看到,出题者没有真正走近当前高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现状,致使题目的情境凌空于学生现实生活,那么学生在应答时,就无需对题目本身进行认真思考,而是转向对出题者意图的猜度:这是道“信息技术”题,出题者肯定要倾向于突出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电脑的技术优势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判断,无疑用“电子表格”的答案是符合出题者意图的,因此就有许多教师感叹道:“做这样的题目根本不需要学习信息技术。”
其次要拷问的是“单项选择”这种客观题的形式。不同的个体面对具体的情境,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会因事、因人、因条件等因素而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解决问题的策略就势必是多样的。再如这样一道单项选择题目:“小明急需查一本书中的内容,按最佳方案,他的第一个选择是( )?A.到书店的电脑查询系统上查找并购买。B.找同学咨询,到指定书店购买。C.到因特网上查找能否下载此书中的内容。D.找书店营业员咨询并购买。”与前面所举的“电子表格”的例子一样,不同的“陆军”、“小明”处在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同的环境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不同。本应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性,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等,都给予恰当的认可和鼓励,可问题是作为“单项选择题”,这样的题目的“标准答案”只能有一个!不适用于测评他们解决问题过程的能力。试题题式与测评目标的不相匹配直接导致了试题效度的低下,也违背了“评价要关注学生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的评价原则。
找准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问题也并不困难,将这类题目变成“选择 分析”的主观题形式(如第一个例子的问题转换),测试的效度就会提高,这是因为避免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简单量化或脱离实际的单纯打分,还因为主观题的命题形式能创造出贴近真实生活的情境,能将多个冲突放置在同一场景之下,考查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从而实现对多维度教学目标的综合评价。
从评价的角度看问题——这样的考试促成了怎样的信息素养?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中提出了“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的评价建议,并进一步指出:“学生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信息技术的使用习惯以及在信息活动中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是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通过适当的过程性评价方式随时把握、及时引导。”在高中学段,考试这个“指挥捧”的影响力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随着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的正式出台,在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中取得“合格”等级正式成为学生报考普通本科的必备条件,这种“高利害评价”对学生在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中的导向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但问题是这样的评价是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技术,还是鼓励学生滥用技术?
不妨让我们再看一道选择题“某班班长要发布当天下午班活动的具体安排,最佳的发布信息的方法是()?A.班主任向全班每位同学发一个E-mail。B.在班上集中口头通知。C.在报纸上登一个广告。D.在校园网上登一个通知。”让许多师生目瞪口呆的是,这道题的“正确答案”除了B之外竟然还要加上D。应该说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影响,新技术手段的使用,无疑可以在许多领域提高生产的效率,但是,是否所有社会领域只要使用了新技术,都一定能显著提高效率?是否只有电脑与网络才是信息技术?是否任何情况都要用最新的现代信息技术?……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应当是否定的,也是很明确的,但是上述各种不太高明的评价试题恰恰将学生引向了一种模糊与错误。
每一种新技术因其外在的手段、形式相异于并超越旧的技术。效能超越的背后是技术思想超越。我认为新技术之所以能有质的飞跃与提升,在其背后一定有更加完美、科学的技术思想。那么对于技术的学习者来讲,要真正掌握技术、发展技术,就必须由表及里地认识技术手段背后蕴含的技术思想。对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来讲,自己对待技术的态度必须正确、科学,才能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炳贵.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考试(高级)考试指导[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冯伯虎,李艺.科学命题: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研究的核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6).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教育局教研室 江苏金坛市金沙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