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选择题反映出的评价症结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zheng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本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指导用书中有这样一道单项选择题:“陆军同学上高中后,离开家成了一名住宿生,每个月生活的各项费用支出不得不自己安排。为了管理好自己的财务,陆军同学用下列哪种方案是最佳选择?A.用文字的形式把每天的收入和支出记录下来。B.用‘电子表格’做一个简单的财务管理工作簿。C.不做计划,不做管理,花到哪里是哪里。D.把每个月的收入平均分摊到每一天,每天花完。”我们任意选择了一个班进行测试,结果全班53人中有51人选择了B项(占班级总人数的96.2%),与所提供的“参考答案”一致,也就是说这道题的“正确率”是96.2%。
  看上去的确很振奋人心,但这能真实反映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状况和信息素养的水平吗?该学校地处农村,大多数学生在校寄宿,除信息技术课以外,学生平时接触电脑的机会很少,并且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还没有发现有学生使用“电子表格”来进行所谓的财务管理。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学生没有说真话。
  于是我们将题目稍加变动,改成一道综合题:“陆军同学上高中后,离开家成了一名住宿生,每个月生活的各项费用支出不得不自己安排,为了管理好自己的财务,有这样四种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同上略),陆军同学选择了B方案,你认为这是最佳选择吗?假如让你根据你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最佳方案,你将选择哪一个方案?你能简要谈谈你为什么选择这一方案吗?”我们还选择了与此前参加测试的班级的各项情况都大致相同的另一个班级进行了测试。结果有36位学生认为“电子表格”不是“最佳方案”(占70.6%),而对“最佳方案”的选择情况则变成了:
  
  仅有4人选择“电子表格”,比率由96%骤降为7.8%。出现这样的情况尽管有些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学生在“你能简要谈谈你为什么选择这一方案”一问中这样回答:“在学校不可能每天都接触到电脑,用‘电子表格’做财务管理工作不切实际,用文字形式可以随时随地将各项支出记录下来”、“因为我是学生,还没有收入,在学校花的钱是少量的,用不着做财务管理工作簿”、“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做什么计划”。一名选择B项的学生甚至为自己的选择作这样的解释:“其实我平时也没有像B项一样做,只不过对自己的财务管理还是要有计划,因为钱总不能乱花吧”,话语间透着几分“无奈”。
  这并非“小题大做”,而是意在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对“过程与方法”有效测评进行深入的观察与思考。
  
  从命题的角度看问题——这样的试题的测试效度有多高?
  
  “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以及“以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是信息技术课程在“过程与方法”维度的重要目标,也是学习个体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内涵,这类题目的考查意图也正是着眼于此。但从上例的前后数据对比,我们应该发现这种测试的效度,即“测试结果与测试目标的符合程度”是相当低的。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我们认为首先要拷问的是试题创设的“问题情境”。这类试题秉持了一种“将考查贴近学生的生活,从生活中命题”的设计思路,力图创设具有“生活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但学生在“你能简要谈谈你为什么选择这一方案”一问中的阐述可以让我们清晰看到,出题者没有真正走近当前高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现状,致使题目的情境凌空于学生现实生活,那么学生在应答时,就无需对题目本身进行认真思考,而是转向对出题者意图的猜度:这是道“信息技术”题,出题者肯定要倾向于突出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电脑的技术优势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判断,无疑用“电子表格”的答案是符合出题者意图的,因此就有许多教师感叹道:“做这样的题目根本不需要学习信息技术。”
  其次要拷问的是“单项选择”这种客观题的形式。不同的个体面对具体的情境,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会因事、因人、因条件等因素而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解决问题的策略就势必是多样的。再如这样一道单项选择题目:“小明急需查一本书中的内容,按最佳方案,他的第一个选择是( )?A.到书店的电脑查询系统上查找并购买。B.找同学咨询,到指定书店购买。C.到因特网上查找能否下载此书中的内容。D.找书店营业员咨询并购买。”与前面所举的“电子表格”的例子一样,不同的“陆军”、“小明”处在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同的环境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不同。本应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性,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等,都给予恰当的认可和鼓励,可问题是作为“单项选择题”,这样的题目的“标准答案”只能有一个!不适用于测评他们解决问题过程的能力。试题题式与测评目标的不相匹配直接导致了试题效度的低下,也违背了“评价要关注学生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的评价原则。
  找准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问题也并不困难,将这类题目变成“选择 分析”的主观题形式(如第一个例子的问题转换),测试的效度就会提高,这是因为避免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简单量化或脱离实际的单纯打分,还因为主观题的命题形式能创造出贴近真实生活的情境,能将多个冲突放置在同一场景之下,考查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从而实现对多维度教学目标的综合评价。
  
  从评价的角度看问题——这样的考试促成了怎样的信息素养?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中提出了“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的评价建议,并进一步指出:“学生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信息技术的使用习惯以及在信息活动中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是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通过适当的过程性评价方式随时把握、及时引导。”在高中学段,考试这个“指挥捧”的影响力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随着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的正式出台,在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中取得“合格”等级正式成为学生报考普通本科的必备条件,这种“高利害评价”对学生在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中的导向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但问题是这样的评价是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技术,还是鼓励学生滥用技术?
  不妨让我们再看一道选择题“某班班长要发布当天下午班活动的具体安排,最佳的发布信息的方法是()?A.班主任向全班每位同学发一个E-mail。B.在班上集中口头通知。C.在报纸上登一个广告。D.在校园网上登一个通知。”让许多师生目瞪口呆的是,这道题的“正确答案”除了B之外竟然还要加上D。应该说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影响,新技术手段的使用,无疑可以在许多领域提高生产的效率,但是,是否所有社会领域只要使用了新技术,都一定能显著提高效率?是否只有电脑与网络才是信息技术?是否任何情况都要用最新的现代信息技术?……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应当是否定的,也是很明确的,但是上述各种不太高明的评价试题恰恰将学生引向了一种模糊与错误。
  每一种新技术因其外在的手段、形式相异于并超越旧的技术。效能超越的背后是技术思想超越。我认为新技术之所以能有质的飞跃与提升,在其背后一定有更加完美、科学的技术思想。那么对于技术的学习者来讲,要真正掌握技术、发展技术,就必须由表及里地认识技术手段背后蕴含的技术思想。对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来讲,自己对待技术的态度必须正确、科学,才能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炳贵.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考试(高级)考试指导[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冯伯虎,李艺.科学命题: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研究的核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6).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教育局教研室 江苏金坛市金沙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的一生可谓功名显赫,成就非凡。他首倡洋务运动,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梁启超盛赞曾国藩说:  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
沈从文的杂文创作虽然很少进入研究视野,但却能反映出沈从文精神思想的复杂图景,让人看到近些年越来越“边城化”“扁平化”的沈从文原本具有的丰富个性和内涵。  新时期以来的很多研究都认为沈从文一直坚持文学的审美性和独立性,避免与现实的纠缠,其实沈从文的现实关怀一点都不少,特别是他写于三四十年代纪念五四运动与五四学人的文章,如《“五四”二十一年》《五四》《纪念五四》《五四和五四人》《新的文学运动和新的文学
设计思想    《笔墨游戏——青蛙》一课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观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理念的推进、落实中进行的课堂教学研究。它是以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新课程、探索新方法为宗旨的教学设计。课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挖掘这节课的人文内涵以增强学生作品中的绘画因素,激发学生传承、发扬美术文化,提高作品的表现力,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加深对基本用笔、用墨方法
赣南地区位于赣江上游。当地农村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2005年,赣南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启动,为农村学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在三种模式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已基本到位的情况下,深入了解现有英语远程教育资源如何充分有效地应用,是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解决农村英语师资短缺、缩小城乡差距等问题不可缺少的工作。为更好调查农远英语资源的使用状况
一个个古村像一个个神秘的符号分布在江西的土地上。  沿鄱阳湖和赣江上溯并向周边辐射,这一块锦绣大地养育了多少当地的土著居民和外来的客家人。他们把汗水洒在这里,把智慧留在这里,把生命的根扎在这里。他们有着各具特色的家族的胎记,又相互依赖和帮衬、相互溶合和共生,形成水乳交融、不再分割的地域文化。纪录这些文化的有口头的讲述、书面的文字、流动的歌曲戏剧和凝固的器物建筑……当专家们把他们的目光集中在泛黄的史
这是一节基于网络环境的英语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为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名山——黄山,能用英语介绍一些黄山景点的名称,笔者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节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校本课程。设计中安排了黄山风景欣赏、黄山奇石介绍、网上投票、走进黄山、我的感想等环节,让学生在欣赏黄山美景中产生强烈的介绍风景的愿望,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说出黄山奇石“猴子观海”、“梦笔生花”、
从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现状来看,一大批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体目标和实施方法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深入分析了信息技术对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和教学要素的支持和具体应用策略。在实践方面,很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也证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
28年前,我出版了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我写着:“此书谨献给我的祖国,和能够在困境中发现自身价值的人。”今天,我想把《亲吻世界》獻给向往抵达世界各个角落,并探究其历史真相、呼吁人类与世界和平的人们。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爱好文学艺术和历史,爱好户外运动和探险,请与我同行——到一个与人类辉煌历史进行对话的安静世界去。我相信,你会因为心灵的盛宴而狂喜,因被天堂之光照射而陶醉,
一、教学设想    “生长素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植物激素调节的内容。虽然《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对这部分的要求不高,但它涉及的内容不仅涵盖了几代科学家数十年的实验成果,集中体现了科学实验的分析、设计精髓,还是高中生物教学科学研究素养培养的良好知识材料。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通过《绪论》部分有关应激性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植物的一些生命活动现象,如植物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等,但对于
一、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以读为主,并指出“低年级的孩子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本课教学力求体现课标精神,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理解、积累好词佳句,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二、教学内容    《北京亮起来了》是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分2课时教学,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读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