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数学知识.
一、营造愉悦氛围,激发探究意识
心理学家指出,紧张的学习氛围制约着学生智慧潜能的发挥,而愉悦自主的学习环境可以诱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萌动. 探究,是对“未知”的一种探索. 在这个探索过程中,肯定会有错误发生,这是很正常的. 但如果这种错误经常受到老师的指责,其他学生的议论,甚至藐视,那必将会给他们的自尊心带来伤害,造成恐惧的心理. 最终导致他们不敢去探究,不愿去探究,这对学生的成长也极为不利.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氛围,使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探究,让学生有足够表现自我的机会.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时,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主题图的情境图列出算式20 × 3,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这时,教者发现有一个小女孩还在高高地举着手,于是请她回答,只见这位小女孩一边用手指着自己的列式20 20 20 = 60,一边给大家解释:“因为每捆小树有20棵,三捆就是20加20加20,等于60棵. ”谁知她刚说好,就有一名男生马上主动站起来发言:“你是对的,但这样做也太麻烦了. 你看如果有100捆小树,你就用100个20相加吗?”其他同学也纷纷附和. 小女孩立刻显得很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老师很快走到小女孩的面前,俯下身子,关切地问:“你的回答正确吗?”小女孩一时语塞. 老师又继续追问全班同学:“你们说,她的方法对吗?”“对. ” 全班齐答. 这时老师一边在小女孩的练习本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红钩,一边笑着说:“她的方法当然是正确的,只是不够简便. 但是刚才是谁引发了我们的争论?没有她的贡献,就没有我们现在精彩的讨论,快让我们一起来谢谢她. ”小女孩终于嘘了一口气,这才体面地坐下来. 在这样愉悦温馨的课堂氛围中,没有不安,没有指责,学生从思想到行为都得到了充分尊重,思想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探究潜能就会得到充分发展.
二、鼓励质疑问难,增进探究热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现代思维科学也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作为教师,平时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否有思维价值,都应该充分肯定学生是积极动了脑,在思考. 所以,我们要切实维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 同时,这也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在出示了“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学生会提出“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它有何作用?”“它与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等. 学习了比的知识后,“比的后项不能为0”就与学生在观看各种球类比赛中,比分的后项可以是0(如3 ∶ 0,15 ∶ 0等)的认知产生了冲突. 于是问题由此产生“在什么情况下,比的后项可以是0?”、“我们所学的比与球赛中的比是一回事吗?”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 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心理学家也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究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 ”
三、善于启发联想,搭建探究平台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思维活跃的人,遇到问题时不只是从正面沿着一个方向分析研究,而且能根据客观事物的变化,灵活思考,相近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网,这样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点的单独掌握,而且使一类知识得到相互沟通. 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教会他们善于打破常规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时,学好例1后,教者相机引导:“同学们,其实转化的策略我们并不陌生,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就曾经很多次运用了转化的策略,你能回想出哪些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很快各抒己见:“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我们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 ”“在探索圆柱的体积时,我们把圆柱的体积转化成长方体的体积. ” ……这样通过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进一步引入“转化”策略的探究学习. 这些联想不仅复习了旧知,而且巩固了新知,更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学生经历了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而不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学习数学不是纯粹地掌握知识,而应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
一、营造愉悦氛围,激发探究意识
心理学家指出,紧张的学习氛围制约着学生智慧潜能的发挥,而愉悦自主的学习环境可以诱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萌动. 探究,是对“未知”的一种探索. 在这个探索过程中,肯定会有错误发生,这是很正常的. 但如果这种错误经常受到老师的指责,其他学生的议论,甚至藐视,那必将会给他们的自尊心带来伤害,造成恐惧的心理. 最终导致他们不敢去探究,不愿去探究,这对学生的成长也极为不利.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氛围,使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探究,让学生有足够表现自我的机会.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时,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主题图的情境图列出算式20 × 3,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这时,教者发现有一个小女孩还在高高地举着手,于是请她回答,只见这位小女孩一边用手指着自己的列式20 20 20 = 60,一边给大家解释:“因为每捆小树有20棵,三捆就是20加20加20,等于60棵. ”谁知她刚说好,就有一名男生马上主动站起来发言:“你是对的,但这样做也太麻烦了. 你看如果有100捆小树,你就用100个20相加吗?”其他同学也纷纷附和. 小女孩立刻显得很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老师很快走到小女孩的面前,俯下身子,关切地问:“你的回答正确吗?”小女孩一时语塞. 老师又继续追问全班同学:“你们说,她的方法对吗?”“对. ” 全班齐答. 这时老师一边在小女孩的练习本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红钩,一边笑着说:“她的方法当然是正确的,只是不够简便. 但是刚才是谁引发了我们的争论?没有她的贡献,就没有我们现在精彩的讨论,快让我们一起来谢谢她. ”小女孩终于嘘了一口气,这才体面地坐下来. 在这样愉悦温馨的课堂氛围中,没有不安,没有指责,学生从思想到行为都得到了充分尊重,思想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探究潜能就会得到充分发展.
二、鼓励质疑问难,增进探究热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现代思维科学也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作为教师,平时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否有思维价值,都应该充分肯定学生是积极动了脑,在思考. 所以,我们要切实维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 同时,这也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在出示了“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学生会提出“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它有何作用?”“它与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等. 学习了比的知识后,“比的后项不能为0”就与学生在观看各种球类比赛中,比分的后项可以是0(如3 ∶ 0,15 ∶ 0等)的认知产生了冲突. 于是问题由此产生“在什么情况下,比的后项可以是0?”、“我们所学的比与球赛中的比是一回事吗?”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 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心理学家也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究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 ”
三、善于启发联想,搭建探究平台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思维活跃的人,遇到问题时不只是从正面沿着一个方向分析研究,而且能根据客观事物的变化,灵活思考,相近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网,这样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点的单独掌握,而且使一类知识得到相互沟通. 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教会他们善于打破常规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时,学好例1后,教者相机引导:“同学们,其实转化的策略我们并不陌生,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就曾经很多次运用了转化的策略,你能回想出哪些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很快各抒己见:“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我们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 ”“在探索圆柱的体积时,我们把圆柱的体积转化成长方体的体积. ” ……这样通过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进一步引入“转化”策略的探究学习. 这些联想不仅复习了旧知,而且巩固了新知,更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学生经历了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而不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学习数学不是纯粹地掌握知识,而应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