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十分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小学生则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低年级学生的感知与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因此,兴趣对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决定性作用,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一、组织游戏, 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是儿童酷爱的一种活动,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把游戏引入课堂,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的数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组织找朋友、开火车、摘苹果、数学医院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如在巩固练习10以内的加法减法时,教师把写好的20道加减法算式与相应的得数贴在黑板上,组织学生做送信游戏。在这个小游戏当中,全班学生兴趣高涨,积极思维。一个个把手举得高高的,争着当小邮递员,仅在4分钟内,全班的每个学生都动脑筋计算了这20道试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动手操作,丰富感性认识
心理学家指出:“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因此,教师利用低年级学生活跃、好动的特征,精心创设操作情境,使学生在操作中形成表象,并以此进行抽象、概况的支点,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如教学“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问题”时,教师出示例题:学校养了12只白兔,8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在引导学生分析题义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图形,请学生动手连一连,也就是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白兔比黑免多4只。通过连线学生看出:白兔的只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黑兔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出来的。请学生思考:求多出来的部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看图后,回答用减法计算。为什么用减法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亲自动手操作,有的学生把8只黑兔拿走,教师请学生观察剩下的是什么?能看出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吗?学生发现不对。当把和8只黑免同样多的8只白兔拿走后,大家齐声说:“对了!”因为这样能清楚地看出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通过实际操作,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了知识,起到了教师单纯讲解所达不到的效果。
三、巧设疑问, 诱发学习动机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好奇心强,积极思维也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力争给学生创造一种对将要学的知识产生疑问的机会,从而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有余数除法”时,教师用一个故事引入,“有一天,一只大猴子带20只小猴子去果园摘90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大猴子说:‘你们一共20人,每人分4个,剩下一个就给我吧。’他怕小猴子们不相信,还列了一个算式,90÷20=4……1。没过几天,猴妈妈知道了这件事,斥责大猴子不诚实,欺骗小猴子。这下可把小猴子们弄糊涂了。猴妈妈为什么批评大猴子?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哪位同学能告诉这些上当的小猴子?”教师的问题刚一提出,学生便议论起来,想知道个究竟。教师抓住这个时机,在学生最想学、兴趣最高的时候,开始了新课的教学。
四、展开竞赛,享受成功喜悦
低年级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引导他们适当开展一些竞赛性的活动,必将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经常组织学生“知识大比拼”“勇攀高峰”“速算比赛”“智力竞赛”“师生竞赛”等多种学习竞赛活动,坚持进行课前五分钟计时口算比赛。这样一来,学生的精神高度集中,每个人都不愿意耽误一分一秒,都想成为优胜者。
五、 回归生活,学会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新基础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口号是“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例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教师可以布置让学生调查物品的重量: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一台电视机……学了“数的组成”,教师让学生探究商场里的商品为什么都包装成一包一包、一盒一盒和一箱一箱的原因;学了“认识钟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星期日记录整点时的活动;学习了“人民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一次实践活动“我是小小售货员”;学习“统计”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统计城市里主要道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为交通局制定车辆分流方案提供参考……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实践证明,学习兴趣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兴趣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激励性评价,使其爱学;要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其能学;要注重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其爱学、能学、会学,从而更主动地学习。
(责编杜华)
一、组织游戏, 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是儿童酷爱的一种活动,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把游戏引入课堂,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的数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组织找朋友、开火车、摘苹果、数学医院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如在巩固练习10以内的加法减法时,教师把写好的20道加减法算式与相应的得数贴在黑板上,组织学生做送信游戏。在这个小游戏当中,全班学生兴趣高涨,积极思维。一个个把手举得高高的,争着当小邮递员,仅在4分钟内,全班的每个学生都动脑筋计算了这20道试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动手操作,丰富感性认识
心理学家指出:“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因此,教师利用低年级学生活跃、好动的特征,精心创设操作情境,使学生在操作中形成表象,并以此进行抽象、概况的支点,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如教学“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问题”时,教师出示例题:学校养了12只白兔,8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在引导学生分析题义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图形,请学生动手连一连,也就是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白兔比黑免多4只。通过连线学生看出:白兔的只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黑兔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出来的。请学生思考:求多出来的部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看图后,回答用减法计算。为什么用减法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亲自动手操作,有的学生把8只黑兔拿走,教师请学生观察剩下的是什么?能看出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吗?学生发现不对。当把和8只黑免同样多的8只白兔拿走后,大家齐声说:“对了!”因为这样能清楚地看出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通过实际操作,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了知识,起到了教师单纯讲解所达不到的效果。
三、巧设疑问, 诱发学习动机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好奇心强,积极思维也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力争给学生创造一种对将要学的知识产生疑问的机会,从而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有余数除法”时,教师用一个故事引入,“有一天,一只大猴子带20只小猴子去果园摘90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大猴子说:‘你们一共20人,每人分4个,剩下一个就给我吧。’他怕小猴子们不相信,还列了一个算式,90÷20=4……1。没过几天,猴妈妈知道了这件事,斥责大猴子不诚实,欺骗小猴子。这下可把小猴子们弄糊涂了。猴妈妈为什么批评大猴子?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哪位同学能告诉这些上当的小猴子?”教师的问题刚一提出,学生便议论起来,想知道个究竟。教师抓住这个时机,在学生最想学、兴趣最高的时候,开始了新课的教学。
四、展开竞赛,享受成功喜悦
低年级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引导他们适当开展一些竞赛性的活动,必将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经常组织学生“知识大比拼”“勇攀高峰”“速算比赛”“智力竞赛”“师生竞赛”等多种学习竞赛活动,坚持进行课前五分钟计时口算比赛。这样一来,学生的精神高度集中,每个人都不愿意耽误一分一秒,都想成为优胜者。
五、 回归生活,学会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新基础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口号是“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例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教师可以布置让学生调查物品的重量: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一台电视机……学了“数的组成”,教师让学生探究商场里的商品为什么都包装成一包一包、一盒一盒和一箱一箱的原因;学了“认识钟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星期日记录整点时的活动;学习了“人民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一次实践活动“我是小小售货员”;学习“统计”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统计城市里主要道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为交通局制定车辆分流方案提供参考……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实践证明,学习兴趣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兴趣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激励性评价,使其爱学;要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其能学;要注重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其爱学、能学、会学,从而更主动地学习。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