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护理技能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ujia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探索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护理技能综合实训课程开发与实践,以临床护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为逻辑主线,抉择、序化以及优化教学内容,实施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资源包,建立了动态评价体系,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技能高、创新能力强的教学团队。
  [关    键   词]  工作过程导向;护理技能综合实训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5-0078-02
   一、研究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有关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以增强学生核心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统筹规划课程与教材建设,对接最新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因此,按照岗位工作过程的先后顺序建设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课程建设的突破口。但目前现有的学习内容没有紧跟行业发展,缺少职业情境下的工作内容,不能与工作岗位和职业需求相联系,没有贴近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企业需求。在实习前开设的综合技能实训项目大多只局限于单项的操作训练,学生对岗位工作及工作职责没有清晰的认知,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训练,导致学生在实习期间以及毕业后很难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因此,为了培养护生的综合能力和岗位适应力,我校开发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护理技能实训课程,通过典型临床病例,按照护理路径,设置各岗位工作任务开设相应的实训项目,突出技能培训,培养护生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研究内容与实施
   (一)构建“赛学结合”的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岗位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
   以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为切入点,以护理职业标准和技能规范引导专业课程的构建和教学工作,以全国、区(省)护理技能竞赛评价指标为依据,将竞赛项目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对照护理职业技能竞赛的项目,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对课程的引导作用,形成赛学结合的教学观。在项目实施中,以岗位工作过程导向为抓手,根据护理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进行岗位适应能力分析,打破传统以传授知识为主,实行以学赛为主、教师为导的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构造“三位一体”的护理专业教学实践模式,突出综合素质,提高整体护理能力
   借助学校的品牌效应和各方面支持,积极发挥学校专业技术优势,为护生搭建“校内实训、临床见习、顶岗实习”“三位一体”的护理实践教学模式。这个体系的作用有:一是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护理工作环境,强化了学生的护理技能,同时搭建“护理岗位能手”“护理精英骨干”进课堂的实践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临床护理带教条件,形成以任务为引领、以过程为导向的“教”与“学”互动模式。二是运用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解决临床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布置工作任务后,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分析护理问题,制订护理计划,并运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共同实施,并相互评价。三是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单元,按照校企合作编写的《护理专业综合实训手册》组织教学,综合使用任务引领、过程导向、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实施过程以门诊注射室护理工作岗位为例,介绍如下表。
   (三)搭建校企合作桥梁,促进教材改革实施,实现“互利共赢”
   一是为了实现与行业对接,聘请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编委会。由专任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采用座谈会和调查问卷等形式,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归纳护理专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设计教材内容,精准确定教材定位。二是利用假期时间派专任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深入了解,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提升职业路径进行调研,现场收集企业实际工作案例,以增加教材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以工作过程为学习背景,分模块传授知识,改变把知识、技能与工作任务相剥离的传统格局,将陈旧的脱离实际工作的理论知识删除,选擇企业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化成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教材。四是开发与企业实际相联系、与校内实训基地配套的教材,完善相关电子教案、课件、实验报告、案例习题、考核任务和评价方式等资源库。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融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最新的教学理念设计课堂流程,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掌握知识。五是在校企合作开发双元教材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密切联系,不定期邀请专家参与课堂进行技术指导教学,教师依托企业的技术力量,深入企业跟岗实习和培训,学校为企业输送符合护理岗位需求的优秀毕业生,不断提升校企合作效益与质量。
   (四)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资源包,夯实基础,强化基本操作执行能力
   护理技能综合实训课程选取的基础护理操作项目为卫生部要求的55项护理操作里面重要的35项。因此,从学生学情出发,对护理岗位工作过程中重要实训项目进行教学资源包开发,如精品课程、课堂实录、电子课件、案例展示、综合习题、在线测试、授课教案、图片图库、全程录制等主要教学资源,由课程组根据课程标准自行设计制作完成。
   开展基于行动导向的护理专业教学模式,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强调学生自我学习的行动过程,全面实施以项目导向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各实训站点的反复训练,规范基础护理操作,所有基础护理操作均融合于岗位工作任务,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基础护理技能操作,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操作内涵的理解,还提高了操作的执行能力。    (五)建立系统的考评体系,激发兴趣,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建立多元化考评体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还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由3种方式组成考评体系:(1)人机互评。在职教云平台在线测试每个项目任务达标测试,基本題型与护士资格考试题型一致,能开展项目测试和综合测试。(2)学生互评。根据合作学习时的分组情况,组内成员互相担任考官,相互评价学习效果。(3)教师评价。来自临床实践经验的教师或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包括校内仿真环境和临床真实工作环境中的考核。
   (六)建设教学能力强的教学团队及实践性强的教学场地
   一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创设与工作过程相近或相同的教学场所,引进企业标准和企业文化,使实训室更加接近企业工作环境,更好地开展项目实践。二是加强 “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确保专职教师每年下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和跟岗实习,及时了解护理前沿知识和行业动态需求。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指导学生临床见习,专兼职教师共同分析行业需求和人才规格,打造成一支集教学、科研、培训、服务为一体的教学团队。
   三、实施效果与创新
   (一)成效
   一是所构建的“赛学结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运行成熟,收益学生五千多人,护理专业学生在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多人获奖,就业率达98%以上,实践效果显著。
   二是构建“三位一体”的护理专业教学实践模式,得到了共建单位领导的肯定与好评。多名优秀学生代表企业单位参加护理技能大赛荣获好成绩,是产教融合的典范。
   三是教学评价显示,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这门课程很有收获,校本教材及校本光盘与临床接轨,为学生提供了便利,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创新
   一是在设计理念上创新。课程内容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和岗位职业能力对接、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对接、学习方式与护理岗位工作方式对接、能力考核标准与行业最新标准对接。二是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创新。以工作情景或任务、案例为载体,融入护士执业资格标准,开发、创新学习情境。三是教学理念上的创新。以系统化整体护理理念为指导,形成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等系统化整体护理。
   四、结语
   通过研究证明,形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学生在基础理论、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整体提高,最终达到具有专业知识扎实、护理技能强的实用型护理专业人才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连辉,吴德芬.基于工作过程《常用护理技术》的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常用护理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成果介绍[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1).
   [2]夏立平,常唐喜,何曙芝.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护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5).
   [3]潘颖.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3(20):14-16.
  ◎编辑 栗国花
其他文献
[摘 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专业教育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以高速铁路隧道施工与仿真课程为例,论述了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树立职业角色意识和为人民服务意识的目的。  [关 键 词] 隧道施工与仿真课程;爱国精神;职业角色;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摘 要] 旨在通过对553名边疆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现状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分析影响边疆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并在基于成果导向教学模式(OBTL)下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策略,进而提高高职英语考试成绩,为边疆地区高职学生实现后续学习助力。  [关 键 词] 高职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成果导向;边疆地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摘 要] 自2019年以来,国家启动了1+X证书制度工作,各大高职院校根据学生的职业技能,将证书的内容融合到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将对课证融通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介绍,并剖析在高职焊接专业中课程融通的具体体现,指出当前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课程融通人才培养的改革方案,使得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毕业后不仅可以获得学历证书,还能够获得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摘 要]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十四五”时期是学生资助进一步提质增效关键期。高校在脱贫攻坚收官后应转向“相对贫困”治理,相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机制需健全,学生资助的精准水平和育人成效还需提升。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帮扶取得了突破,但从根源上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脱贫也离不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脱贫的一项重要指标。  [
[摘 要] “互联网+”背景下,根据高职制药专业学生特点及药物制剂设备的课程特色,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制药设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和素养,组建由学生代表参加的课程建设团队,开发数字化课程资源,搭建学习平台云班课,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多元过程考核评价,以期实现“三全育人”培养目标。  [关 键 词] 药物制剂设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多元过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 G712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模式基于时代发展不断进行改革,现阶段校企合作成为新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教育改革的进度,以学徒制为目标培养学生,实现高职院校育人的目的,使得培养目标更有针对性。根据现代化学徒制的特点,结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办产业合作园区,制定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培养方案。以更好地建立现代化教育体系,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  [关 键 词] 学校—产业园
[摘 要] 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其做好教学体系十分重要。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对电工电子提出的要求不一样,学生个性化发展对电工电子的需求也不一样。以复合型人才教育理念和个性化教学为指导,通过反复实践,构建了层次化交互式电工电子教学体系,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关 键 词] 层次化交互式电工电子教学体系;复合型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