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在黑土地上的“无悔教师”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icazr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师:王利老师,您好!您从1999年开始从教,至今已近20年。您能和我们说说您选择作为一名乡村教师的初衷吗?
  王利:1999年大学毕业前,同学们都为能进入师资条件和工作环境较好的城市工作四处奔波找关系。当时我的内心也曾动摇过,很矛盾。作为学生干部,我是可以进城参加工作的,但在经过内心的思想斗争后,我毅然选择到农村,我的家乡工作。这主要源于以下两点。
  第一,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深知农村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十分简陋、艰苦,师资力量匮乏,没有专业教师,他们大多是从生产队或中小学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的。我深深地记得我的小学一二年级是在废旧厂房里用石头和木板搭用的临时课桌上进行学习的,条件简陋。所以,我选择回到家乡从教,用我的所学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绵薄之力,让渴望知识的孩子不再择校,让家长不再为择校承担高额的费用。
  第二,父母为了供我们兄妹三人上学,身负重担,作为长子,我回到家乡可以为父母分担重担,供弟妹继续完成大学学业。其实,当时看到许多同学到城镇和政府部门工作,甚至听到有人还说“大学毕业往农村走,多没出息”这些话时,我觉得很是尴尬。这话语中蕴含着对我从事农村教育工作能力的质疑与价值的猜疑,心里有很大的落差。不过,我相信:我的选择没有错。虽然条件艰苦,但一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中国教师:您从教以来一直备受学生拥戴,荣誉等身,用爱心来育人,铸无悔师魂。您对教育的本质是如何理解的?
  王利:我是这样理解教育的本质的: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更重要的是把育人放在首位。百善孝为先,万育德为本。教育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三观的培养和灵魂的唤醒、潜能的激发。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不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灵魂深处的变化,就不能称为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东西,而是把人的潜能激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增长人的智慧,挖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素质。
  中国教师:在您的从教生涯中,对您坚守教育事业,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王利:让我默默坚守,驱使我用高尚的师德在农村教育中开拓前行的,对我影响最大的那个人是我的父亲。大学毕业前,我就知道父亲一直在默默地资助一名因先天重瘫无法上学的孩子,并利用工作之余为他辅导文化课。毕业后,从父亲的身上,我感受到他作为一名农村教师的伟大,不但在教学中兢兢业业,更是牺牲自己的很多宝贵时间为他进行辅导,让我深受感动。因此,毕业后我从父亲的手中接起爱的接力棒,资助和辅导这名学生,为他塑造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寻医,谋设自立自强之路。
  中国教师:作为一名教师,三尺讲台是施展自身才能、成就教育事业的重要平台。您在课堂教学中,一直不断探索让学生喜爱的课堂。您认为什么样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
  王利:我认为让学生喜欢的课堂应是这样的:民主、平等、和谐,这是营造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教无类,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营造师生互动的开放式课堂,课堂气氛活跃,能调动学生求知和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注重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在课堂教学中,我与学生做朋友,平等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想法,积极鼓励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构建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言传身教,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学会以平等、平和的方式与学生相处、交流。把德育教育渗透和融入课堂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爱国、爱乡之情感;建立课上结对子、优等生帮扶学困生的小组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中国教师:在做班主任的过程中,能说说给您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两件事情吗?
  王利:2008年,我的班上的孟同学,纪律散漫,基础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在班级里,成绩倒数,不仅如此,他还经常逃课上网,甚至从家里偷钱上网。他的父母管他,他不仅不听,甚至辱骂父母。对于这样的“不可救药”的学生,我没有放弃。得知他喜欢打篮球,就经常找他一起打篮球。通过打球,师生间的关系一点点走近,他的心也向我一点点地敞开。这时,我“乘虚而入”找他谈心,告诉他沉迷网络的危害,教他“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那是一节晚自习,他忍不住溜了出去,当我发现他没上晚课时,立即出去寻找。天下着雨,我冒雨挨个网吧找,当找到他时,已是华灯初上,全身已被雨淋透了。看着被淋成“落汤鸡”的我,他再也抑制不住悔恨的泪水,郑重地向我承诺:“从今以后不再逃课,一定好好学习,好好做人。”他现在已成长为一个懂事、明理、孝顺的大人,在一个大城市的电脑公司任职,工作不错。后来,他的父母一再言谢:“王老师,是您挽救了孩子,挽救了我们的家”。
  还有就是,我班2006年初中毕业的刘同学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他与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平时,他是奶奶和老师心目中的乖孩子,成绩一直很优秀,但临近中考时,他的成绩急剧下降,情绪低落。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觉得这一定是有原因的。一天,他突然发高烧,我亲自陪他到医院打针,给他买了水果,在他身边陪护。他低声地说:“王老师,您看咱班其他同学多幸福啊!有爸妈的疼爱,生活条件又好,可我……”他哽咽了,眼泪打转。我这才晓得,他的奶奶前几天病了,把为他准备上高中的钱看病用了,在这一重压下,他退却了。听孩子说出真情后,我立即答应帮他想办法筹集学费,让他卸下沉重的思想包袱,振作起来。中考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后又考上重点大学。他年迈的奶奶到我家看望时,拉着我的手激动地哭了,说:“王老师,您就是我孙子的再生父母啊!”
  像这样我和学生的故事有很多,我始终本着:对父母离异的学生多一些关心,对留守儿童和生活困难的学生多一些爱心,对基础差的学生多一些耐心。百般关心,呵护他们向阳光、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让他们的生命之花绽放出绚丽多样的色彩。
  让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營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积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会以平等、平和的方式与学生相处、交流。善待学生是教师事业成功的前提,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爱是获取教育成功的原动力。让我们在教育这方园地里,精耕细作,用耐心播种爱心,迎着朝阳,收获成功与快乐。
  中国教师:在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您对广大乡村教师有哪些寄语?
  王利:大学毕业为反哺,我毅然选择回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工作。为了这一无悔的选择,我一直在坚守,并将一直无悔地走下去。播撒希望,收获梦想。从此,三尺讲台便成为我托起孩子美好希望和梦想的人生舞台。爱与责任是我们永恒的师魂,传道、授业、解惑是我们神圣的职责。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积极深入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每个孩子都是一笔珍贵的财富。让我们引知识之泉、叩心灵之门、启智慧之锁,用爱心去浇灌,用真情去感化,用智慧去启迪,用人格去熏陶,用理想去塑造这充满希望与梦想的生命,让他们成长为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参天大树。
  我们要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人生态度,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用博大的胸怀和爱心拥抱所有的孩子。默默坚守,扎根教育,用高尚的师德塑造灵魂;用坚定的信念,见证永生的无悔;用良好的人生态度,做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以德促教,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责任编辑:孙慧
  zgjssjh@126.com
其他文献
周杨是公民教育的践行者,他坦言他对公民教育的思考萌发于2010年儿子出生后,初为人父的他常常思考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世界。国内有识之士一直在强调公民教育,但到底怎样的教育才算是公民教育?怎样的公民教育才能真正落地,为孩子们所接受呢?  不断思考是公民教育的第一步,但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基础教育,我们的基础教育中似乎缺少思辨的影子。在将自己的实践与相关资料比照的过程中,周杨发现,西方幼儿园的小朋友就能分清
教育是在人的自然成长过程中,以适宜于人的更快速、更健康的发展方式对人施加影响的活动。因此,为了避免过度教育损害受教育者的健康,教育活动必须具有自然性;为了提高教育自身效率,教育必须具有自主性;为了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为教育创新提供空间,教育必须具有自由性。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服务,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一、教育必须是自然的  自然是指天然而非人为。教育的自然性是指教育必须符合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教育科研种子教师研究专项的活动形式包括集中研究和自主研究两种,其中集中研究主要是指以片区为单位组织种子教师就某一个问题开展集体学习、讨论。为了使每次集中研究达到预期目标,让每一位种子教师在科研能力、学科专业素养方面有所提升,每一次的集中研究活动都需要片区负责人精心设计,设计内容包括主题的确定、流程的安排、后续的要求等。  一、成为有思想的教育者  读书本应是每位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课程、思政课程建设。笔者在此着重讲的是学科德育,我们如何在学科中把德育落实下去。  一、如何理解并实践立德树人的要求?  立德树人是一个涉及未来综合国力和民族发展力的问题。未来,我们不仅需要有数量众多的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端人才,更需要这些人才有无可替代
“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仅仅会考试的学生,而是能适应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大写的‘人’。”这是范胜武校长从教几十年的执着追求。不论是做老师,还是做校长,他都践行着“全人教育”的理念,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让他们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和谐、持续发展。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他开创了以学校为名的校园文化——“世纪文化”,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它的内涵。  基本素养——学生成长的根基  “身体是革命的本
四川省遂宁市玉龙初级中学校(以下简称“玉龙中学”)成立于2011年,是遂宁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投资打造的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短短六年时间,玉龙中学奋力崛起,从籍籍无名的薄弱学校发展成为意气风发的区内典范。学校先后被教育部关工委评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实验基地”,被省教育厅授予“安全应急教育示范学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被市政府授予“义务教育示范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
学校是教育的基层单位,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面对教育形势的快速发展,我们需要强化使命意识,审时度势,主动扛起科学创新发展的大旗,把学校的办学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一、抓好教学常规研究  2017年9月8日,教育部长陈寶生在《人民日报》撰文:“要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就是
一脸桀骜,一身名牌,终日埋首于手机、iPad,这是我们身邊中学生的身影;眼神茫然,书写潦草,事事需师长耳提面命,这是我们身边小学生的常态。皲裂干涸的土地当以雨水滋润,同样,孩子的心如果有了褶皱与裂痕,同样可以爱与智慧来重塑。重塑后的心灵,就会有知丑改错的羞耻心,就会有为同伴着想的担当感,就会有为集体考虑的责任心,就会有走出阴霾,迈向阳光的自信!让我们来看,本期的几位老师是如何以他们独到的策略成功地
钟秉林  留英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1994年回国后任东南大学副校长,1996年调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2001年至2012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2012年起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现兼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暨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专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吕转芳 女,汉族,1963年5月出生,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中川乡老鸦教学点教师,小学高级教师,教龄34年。她一直坚持在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教学,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爱生如子。老鸦教学点只有9个学生,她不但是老师,还是“妈妈”,用心照顾着每一个孩子。她有一个不幸的家庭,作为家庭的唯一支柱,她毅然挑起重担。她以朴实无华的大爱感染着众多的乡村群众和孩子们,谱写着一位乡村教师的高尚师德。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甘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