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gu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物学概念是指我们对生物及生理现象本质特征的一些认识。新课程标准明显改变了传统教学实践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昌导学生敢于质疑,自我建构,培养学生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渗透 半透膜 血液 内环境 DNA相关酶类
  
  生物概念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理解障碍需要探其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要点进行分析研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找出异同。
  一、半透膜和选择透过性膜
  半透膜:是指让溶剂分子通过而不让溶质分子通过的薄膜(如膀胱、玻璃纸、肠衣膜等)。
  选择透过性膜:是指气体、水分子可以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小分子可以通过,细胞生命活动不需要的离子、小分子、大分子不能通过。选择透过性膜的关键是具有选择性,其结构基础是上面具有各种载体。由于不同的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因此细胞膜对物质透过表现出高度的选择性。当细胞死亡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丧失。成为全透性膜。例如细胞膜、液泡膜和原生质层都属于选择透过性膜。
  二、影响鱼类洄游、候鸟迁徙的主要非生物因素
  鱼类洄游类型有三:一、生殖洄游(繁殖后代),二、索饵洄游(寻觅食物),三、越冬洄游(受温度影响)。
  生殖洄游:鱼类在性成熟时,由于遗传上和生理变化上的原因,成群的离开原地,寻找适宜于产卵和仔鱼生活的场所。特点是定期、聚成大群的,沿一定路线,做急速运动。有的种类从深海向浅海游;有的从江河向海洋洄游。
  索饵洄游:鱼类为追踪捕食对象寻觅饵料所进行的洄游。
  越冬洄游:当秋季气温下降影响水温时,鱼类为寻求适宜水温常集结成群,从索珥的海区或湖泊中分别转移到越冬海区。鱼类进入越冬区后,即潜至水底或埋身淤泥内,体表被一层粘液,暂时停止进食,很少活动,降低新陈代谢,以度过寒冷的冬季。
  影响候鸟迁徙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日照周期,不是生活中认为的温度。因为光照周期的变化发生在温度变化之前,且比较稳定。
  三、血液、血浆和血清
  血液:包括血浆,血液是由血浆和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有形成分组成。
  血浆:血液经抗凝处理后的全部血液为全血;离心除去血细胞后所得到的为血浆。
  血清:血液在体外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是血清。血液不经抗凝处理,让它自行凝固,则在抽血后的一段时间内,血液会自动在一系列凝血因子的作用下发生凝集,血液首先凝固成一个整体,再经过一段时间或离心机离心,血液中凝固的部分会与一些清澈淡黄色的液体分离开,这些液体成为血清。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不含纤维蛋白原。
  血清多用于血液生化、免疫等方面的鉴定;血浆多用于凝血等方面的测定;全血则多用在血细胞血常规血沉等方面的测定。
  四、细菌的营养类型
  根据细菌所需要的能源、碳源的不同,可将细菌的营养类型分为以下四大类。
  光能自养细菌:这类细菌是利用光作为生活所需要的能源,利用二氧化碳作为碳源以无机物作为供氢体以还原二氧化碳合成的细胞的有机物,例如红硫细菌、绿硫细菌。
  光能异养细菌:这类细菌利用光能作为能源,利用有机物利用有机物作为供氢体还原CO2合成细胞有机物。如红螺菌。
  化能自养细菌:这类细菌的能源来自无机物氧化所产生的化学能,碳源是CO2(或碳酸盐)。它们可以在完全无机的环境中生长发育,如硫细菌、铁细菌、硝化细菌、氢细菌等。
  化能异养细菌:这是绝大多数细菌的营养类型。这类细菌所需要的能源来自有机物氧化产生的化学能,他们的碳源也主要是有机物,如淀粉、纤维素、葡萄糖、有机酸等。因此有机碳化物对这类细菌来说既是碳源也是能源。
  五、细胞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
  细胞液:液泡是植物细胞质中的泡状结构,由液泡膜和细胞液两部分组成,液泡膜内包裹的就是细胞液,其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达到很高的浓度,所以细胞液一般指的是植物细胞中液泡内的液体。
  细胞内液: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分两大部分:存在与细胞内的部分称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的部分称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顾名思义就是指细胞外的液体(主要指多细胞动物)。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等,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和细胞外液属不同的概念,但外延相同。细胞外液是相对于细胞内液而言的,是从细胞的角度来看的;而内环境是相对于外环境来说的,是从人体的角度来看的。人体内的呼吸道、肺、消化道的空腔,都属于外环境。
  六、DNA聚合酶、DNA连接酶、RNA聚合酶、限制性内切酶
  DNA聚合酶:是DNA形成所需的酶,连接两个脱氧核苷酸
  DNA连接酶:连接两个DNA片段,形成磷酸二酯键
  RNA聚合酶:是在转录过程中,形成RNA所需的酶,连接两个核糖核苷酸
  限制性内切酶:用于切割DNA,应用于基因工程获取目的基因,以及重组质粒。
  七、赤道板和细胞板
  赤道板:是细胞内一个象征性的位置,在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由于这个平面与纺锤体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上的赤道位置,故称为赤道板。
  细胞板:是在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位置上,由于高尔基体小泡的运动(排列和合并)及纺锤体物质向赤道板集中,最终连成一片形成的一个结构,称为细胞板(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了新的细胞壁。
  八、无丝分裂和二分裂
  二分裂:原核生物进行的一种最原始的细胞增殖方式。
  无丝分裂:是一种发现最早的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在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往往发生在真核生物高度分化的细胞中。例如蛙的红细胞。
其他文献
高中物理中介绍了速度选择器,其原理如图1所示,  在平行板器件中,有一相互垂直的匀强磁场B和匀强电场E,具有某一水平速度v0的带电粒子将沿着图中所示的x轴穿过两板间的空间而不发生偏转。具有其他速度的带电粒子将发生偏转。这种器件能把具有上述速度v0的粒子选择出来,所以叫做速度选择器。  由于不发生偏转的粒子所受电场力与洛仑兹力平衡,即满足方程qE=Bqv0,所以v0=E/B。  当带电粒子的入射速度
彝族先民生活在千奇百怪的自然环境中,把不理解的奇怪自然现象归结为神灵的作用,就有了对自然物的崇拜,作为一种原始宗教信仰模式一直延续到近代。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辩证唯物主义
【摘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最大的动力,同时也是学生积极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本文从兴趣这一点出发,总结探讨了一些提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对中学生数学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学数学 兴趣 培养 综述    兴趣对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有着及其关键的作用,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最大的动力[1]。因此,教师在进行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十分重
"出版学"这一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即已出现,中国成规模的出版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虽然中国的出版学研究已走过数十年历程,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出版学研究都停留在学科
现象学创始者胡塞尔关于欧洲的论述,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欧洲不是用地理疆界来界定的,而是就其精神生活的整体来说的。其二,“欧洲的精神型态”内含一种历史使命或目的性,这是诞生于
合作学习是当前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理论和方式。合作学习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社会交际技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等都有显著效果。固然合作学习有其优越性,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合作学习不是适合于所有教学情景的模式和方法。随着合作学习理论的深入研究,许多问题会在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入。  一、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大多是“串讲 解释”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
2011年3月1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京联合召开全国金融等29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員会成立会议。全国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同时成立。  为加强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范管理,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决定成立全国金融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是在国务院学位
【摘 要】物理图景是人们在认识物理模型时,相关物理背景与相关思维活动相结合而产生的心理印象,培养学生物理图景素养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及模型构建能力的过程,而物理成绩的好坏与学生物理图景的素养的高低密切相关。本文力图论述如何通过“作图”这一手段,借助模型构建,培养学生物理图景素养。  【关键词】物理图景 模型建构 作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减负增效”的呼声